创新汇聚珠三角,佛山智造闯全球
2018-05-14 湾区城市群
5月12日,由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榜样的力量——2017‘FIT粤’科创先锋大赛”颁奖典礼在广州举行。由南方日报社、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联合出品的《2017珠三角企业创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珠三角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腹地。这份8万字的《报告》表明,以佛山为代表的珠三角创新企业正加快集聚,引领着广东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并挺起创新升级的脊梁,支撑起“全球技术+中国制造+全球市场”的崭新发展格局。
脱胎于传统制造的佛山企业,是如何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上游挺进,参与更高层次的全球竞争的?又是如何谱写佛山新一轮的全球化故事?
智造升级
传统产业重镇锻造出“大国重器”
茫茫大洋上,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雪龙”号上,启动柴油发动机的关键零部件之一来自佛山中南机械有限公司。
在珠三角的地下数百米,一台台庞大的盾构机正在破土挖洞,忙个不停,其中不少都是由佛山顺德伦教的中铁华隧联合重型装备公司建造的。
除了在佛山本地实现盾构机本土化的设计、生产制造,服务本地的轨道交通建设之外,基地还将辐射珠三角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凭借过硬的技术产品,也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服务。
在佛山这个传统产业重镇,越来越多企业“上天入海下地”,作为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参与到“大国重器”的生产制造中。
改革开放初期,“三来一补”的纺织服装产业将以佛山为代表的珠三角制造第一次推上世界舞台,奠定了中国制造的全球优势,服装鞋帽、家电家具等轻工业和消费品产业也成为了中国制造的代名词。
《报告》指出,经过40年的蝶变,依托全球最为完备的制造体系和生产能力,珠三角制造的“大国重器”接连涌现。一大批珠三角民营企业加快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上游挺进,引领装备制造业挺进高端制造。
在国内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上,升降系统、锁紧系统、滑移系统等设备都来自佛山的精铟海工。
“轰、轰、轰……”在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里水生产基地,夹杂着工地作业的嘈杂声,总经理吴平平正向客户介绍一款为佛山时隔10年再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产品——海洋工程升降系统。
过去,这样的设备只能依赖进口。但凭着自主创新,这家成立仅11年的海洋工程设备企业,开启了该领域的国产化新篇章,目前该款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排第一。
专注创新
从“草根经济”到“隐形冠军”形成集群
面对土地优势和人口红利逐步消退的挑战,曾经散落在珠三角各工业园区的代工车间正在被新的发展力量取代。《报告》指出,通过集聚设计、科技、营销等新要素资源,重新参与全球化的产业链分工,一批“隐形冠军”企业正在加速崛起。
成长于佛山的广东仕诚塑料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仕诚机械),正是中国首家生产高端宽幅流延膜生产线的“隐形冠军”。
目前仕诚机械主要生产食品包装、太阳能电池组封装薄膜以及PVB汽车和建筑胶片三大领域的薄膜生产设备,在国内乃至全球流延膜生产设备细分领域里都已经赢得一席之位,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领先。
仕诚机械这样的“隐形冠军”,正在佛山以集群的方式涌现。
同处南海,佛山南海矽钢铁芯制造有限公司坚守本业22年,成为中国最大的专业铁芯制造商之一,其产品尤其受到欧洲市场的青睐,部分欧洲的航天器械上都有南海矽钢产品的身影。
在距离南海矽钢铁芯制造有限公司不足一小时车程的地方,每年占全国产量60%的汽车铝合金轮毂模具,从南海奔达模具有限公司运往全球最大的铝车轮供应商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国最大的铝合金车轮制造企业之一立中集团。
这一个个“第一”的背后,离不开企业对于创新的大胆投入。
“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在对德语地区“隐形冠军”企业的调研中指出,“隐形冠军”对研发的投入是一般工业企业的两倍多。
在定中机械的工厂内,一个占地100多平方米的区域里,放着一台连一台的设备。“这是一条完整的制罐生产线,每一台设备都是定中机械自主研发的。”曾超说。
“研发5年,投入超过了1个亿。”定中机械总经理钟耀华说。
这些并非个案。梳理佛山制造业“隐形冠军”发展不难发现,这些企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持续不断的研发是来自不同领域的它们最大的共同点。个别企业的R&D投入更是高达13%,远远高于一般制造业企业的水平。
面向全球
“G FOR G”世界级企业在佛山崛起
以一批“隐形冠军”为代表,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珠三角企业逐步掌握全球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形成“全球技术+中国制造+全球市场”的崭新发展格局。
调研发现,一批同时拥有全球要素配置能力和服务全球市场能力的“G FOR G”(global for global)企业正在粤港澳大湾区出现。
这些企业有效地通过品牌合作、技术协同、资本融合等方式,实施研发全球化战略,加快完善全球化研发体系,集聚创新资源,厚植创新生态圈,实现海外布局与国内产业协同互补。
佛山近年来也涌现出大批的“G FOR G”企业。
中南铝车的轮毂走进了美国哈雷、美国北极星、英国凯旋、日本雅马哈等摩托车生产车间,广东星联静密的包装瓶模具常年使用在可口可乐、雀巢等全球600多家知名饮料企业……
在主动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一批企业通过不同的方式集聚创新资源,重新参与全球化的产业链分工。
继此前在非洲肯尼亚、加纳、坦桑尼亚、塞内加尔特福建造了4家陶瓷厂,今年年初,作为科达洁能董事长的边程又忙于筹备菲律宾建材产业园区。
除了以绿地投资为代表的海外本土化战略,在珠三角还涌现出一大批以资本出海,配置全球资源的并购大军。
在此前收购东芝白电后,去年美的完成对于库卡的要约收购。而东方精工、中集集团则分别盯上了意大利的EDF、英国的Briggs等海外知名企业,以并购斩获其核心技术与品牌。
伴随“G FOR G”企业的步伐,在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广东企业累计在境外设立各类研发机构246个,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格兰仕大举招募海外家电巨头的顶尖技术研发人员,伊之密聘请原德国竞争对手的高管Hans Wobbe担任公司的首席战略官,协助其在德国组建技术研发中心。
在大批佛山企业背靠智造闯全球的过程中,来自各地的创新资源也来到了佛山,共同谱写佛山新一轮的全球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