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工智能与脑科学 在深圳撞出新机遇
2018-03-19 湾区城市群
哈佛大学前教务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布罗德研究所精神疾病研究中心主任史蒂夫·海曼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孙锦 文/图
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是什么?“人工智能”无疑是最快跃入脑海的关键词。“生命科学领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而这正是产生新机会的沃土。”日前,哈佛大学前教务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布罗德研究所精神疾病研究中心主任史蒂夫·海曼专程访深推动“深圳市脑科学创新研究院”筹建工作,并与记者展开了一场富有“未来感”的深度对话,预见脑科学发展的趋势。在海曼心目中,他期待在深圳创建一个全新学科治愈更多脑疾病患者,更看好深圳作为脑科学与人工智能跨界融合的这座新机遇之城。
在深圳建立脑技术创新载体
两年前曾经到访深圳参加学术会议的史蒂夫·海曼惊叹于深圳“脑设施”的建设速度与质量,他告诉记者,与深圳结缘是通过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脑研究所,深圳先进院与该研究所的合作让他对深圳这座城市颇感兴趣,作为长期研究脑科学与精神疾病的专家,他认为双方的合作很大程度上满足国际上脑科学研究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也为针对脑疾病的新药研发和治疗新技术研发提供工具,把前沿的生物技术推向市场。
此次访深,海曼的主要目标是推动他所在的布罗德研究所与深圳先进院共同建设“深圳市脑科学创新研究院”,“我希望创建一个全新的学科来治愈脑疾病患者,帮助理解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产生机制,并催生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深圳是开展这一新兴学科领域最好的地方,期待成为国际一流的‘非人灵长类脑科学和脑技术’的创新载体。”
世界各国的“脑计划”各有侧重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启动脑研究计划,海曼分析称,美国侧重于新型脑研究技术尤其是脑科学基础研究;欧盟主攻以超级计算机技术来模拟脑功能;日本的“脑计划”则聚焦以狨猴为模型研究各种脑功能和脑疾病的机理。而中国的脑科学计划则是以探索大脑秘密、攻克大脑疾病为导向的脑科学研究和以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为导向的类脑研究。
海曼认为,“脑”可能是生命科学或者整个科学里面最后的堡垒。通过各类“脑计划”集聚了一大批原来不是从事神经科学研究的人,比如工程师、物理学家、化学家等不同领域的人,对脑科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脑科学研究还可以帮助阐明人脑的高级功能,例如认知功能,这对人工智能将产生重大影响。
人工智能与脑科学的跨界融合
“人工智能AI”可谓时下炙手可热的一个词,“直到今天,人工智能与脑科学还是两个平行的、互不交叉的学科,一个是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另一个是基因编辑、基因组学、精准医疗、干细胞等。”在海曼看来,生命科学领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而这正是产生新机会的沃土。而人工智能受到了神经科学分支里的一点影响,那就是所谓的“卷曲神经网络”,从初级视觉皮层的工作机制中演化而来,成为了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的基础。
海曼看好深圳发展脑科学创新研究,正是因为其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产业优势明显,借助人工智能,寻求生命科学领域突破性的发展,这是一个方向,“未来要进一步发展,就要让人工智能与脑科学的研究者实现跨界交流融合。”从全球范围来看,人工智能做得好的人才,往往是在企业界,例如谷歌就拥有很多优秀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