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大脑” 广州为科创走廊提供创新动力源
2017-12-18 湾区城市群
日前,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下称《规划》)。广东将集中力量推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发挥好广州、深圳龙头带动作用,沿广深轴线形成高度发达的创新经济带,辐射带动全省创新发展。
《规划》中广州将承担“创新大脑”的重要角色,并且发挥“主引擎”的带动引领作用。
在“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中,广州大学城—国际创新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广州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等创新平台吸引了一大批科技创新的“最强大脑”培育了一大批快速成长的企业。
在穿过广州主城区的这条创新高速通道上,集研发、转化、制造于一体的创新通路快速打通,更多的新技术、新思维在走廊上迅速跨界融合,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日渐成型,孕育着面向未来的超级经济带。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陈思勤
激发“创新大脑”▶▷
为科技创新走廊
提供创新动力源
近年来,广州聚集了广东省近70%的普通高校、科技人才,97%的国家重点学科和全部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广州市有8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105.73万人,科研机构152家,在穗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两院院士79人,“千人计划”专家267人。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良好的科技和研发实力,使广州有能力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因此,广州要承担好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创新大脑”的角色。
今年8月,位于广州科学城的广州海格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举行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院士高峰论坛。会上,海格通信及其母公司广州无线电集团引进了迄今为止广州市国资系统人数最多、领域最广的9位院士团队。
“这些年国内很多地区、企业都在大力布局北斗领域,广东的发展优势最好,企业家对新生事物非常力推,对改革创新认识深。在广州,以海格通信为代表的企业正推动广州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更完整、应用面更广、发展更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孙家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院士高峰论坛上如是说。
在亚丁湾,护航编队的战士通过导航雷达为来往的世界商船护航;在四川汶川,第一条救灾信息以卫星短报文的形式从震区传到总指挥部;在抗战胜利90周年阅兵仪式现场,海陆空方阵在各项通信设备的保障下,有序地通过天安门广场……在这些意义重大的历史瞬间,都有海格通信的身影。
广州无线电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兼海格通信董事长杨海洲表示,目前,海格通信拥有北斗导航领域国内领先的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60多项,开发了北斗产品多达近百项。
凭借这一支高端人才团队,海格通信将在机械电子工程、无线通信、卫星导航、无线网络安全、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卫星导航、无线通信技术、人工智能、轻工机械工程等相关细分领域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助力广州形成高端产业技术创新资源聚集。
依托背靠珠三角深厚的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广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正在加快形成“最强大脑”,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延伸产业在“穗莞深”打通了一条从前沿技术到产业化的科技高速通道。
点燃主引擎▶▷
近5000家高企成为
新兴产业发展主力军
在绿树成荫的广州国际生物岛,有一只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的“独角兽”——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由于中小型医院的检验设备简陋,无法接待一些需要做非常规检验诊断的患者;即使是一些三甲以上的大医院,由于当今医学检验仪器和手段的更新速度加快,要与时俱进也有难度。正因此,金域医学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市场,成为国内第三方医检行业的开创者。
在今年的全国儿科年会上,金域医学发布了110万遗传代谢病质谱检测数据。数据覆盖全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层(新生儿、婴儿、儿童、成人四个年龄段)。勾勒出一张中国人健康图谱。
这成千上万份报告,出自全国规模最大的临床质谱检测中心。在金域医学检测中心,60台质谱仪,全年365天无间歇地为几百万患者出具精准的检验报告。
如今,金域医学在我国内地和香港地区拥有35家医学实验室。
9月,金域医学成功登陆A股,斩获16个涨停板,市值超过人民币200亿元。
金域医学的发展仅仅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上的企业群快速起跳,奔向世界创新赛场的缩影。
按照规划,广深科创走廊要为全省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支撑的底气正是来自于这些全球知名、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和潜力巨大的“瞪羚企业”。
数据显示,广州市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三个方面排名全省第一。目前全市科技创新企业数量累计达16.9万家,高企总量达4739家,其中2016年新增2820家,增量和增速均居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之首。2017年预计净增高企超过2000家,总量有望突破7000家。
广州市科创委副主任詹德村表示,目前广州市聚焦IAB、NEM产业和未来产业,一方面做强做优做大本市科技创新企业,另一方面引进国际知名的大型高科技企业,已形成若干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可以说广州市在科技创新领域已积累了相当的实力,有能力争当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主引擎’。”
■纵深
广深科创走廊:畅通创新要素流动路径
世界发展经验表明,在创新活跃地区,创新资源总是呈现高度集中状态。如美国硅谷、波士顿地区等全球知名的科技创新区域,其各类创新资源不仅高度汇聚,且呈现出“廊带”分布特征。这些区域不仅汇集了全球顶级的创新资源,也是赫赫有名的创新高地。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应运而生。
迈向“中国硅谷”,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沿线区域已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广州、深圳和东莞3市以占珠三角21.7%的面积,创造出珠三角67.6%的生产总值,特别是在创新经济方面已有良好的创新基础,这里聚集了广东六成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目前广州、深圳、东莞形成了产业高度集聚的走廊。这看起来是个地理现象,实际上是文化、人才、产业的高度集聚,现在广东省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也是基于这条走廊已有的雏形。
“世界上有几条重要的高速公路,像硅谷的101高速公路、波士顿的128高速公路等,创新的要素沿着这条路组合,形成了创新的集群。”在郭万达看来,“所谓走廊就是产业集聚在这里,创新的要素集聚在这里,沿着这条路发展了很多企业,形成了创新的集群。有大学的集聚,像广州;有制造的集聚,像东莞;深圳既是制造的集聚,又是金融的集聚,未来也是人才的集聚,这样就形成了创新的集聚和创新的生态链。”
创新就是深圳的名片,这里是全球有名的创新高地。2016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4.1%,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46.6%。以华为、中兴、腾讯、大疆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型企业在此处迅速崛起,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先锋队。
珠三角双子星的另一个——广州,最大的优势却是在“学”和“研”。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广州大学城及国际创新城,南沙自贸片区等创新“北斗七星”承载着全省最多的“创新大脑”。有普通高等院校79所,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33个,汇聚了广东省70%以上的科技人员和95%的博士。
而世界制造中心——东莞,凭借其强大的制造能力,能与广州、深圳形成天然的优势互补。翻开广深创新科技走廊的版图可见,松山湖园区居于广深创新轴的中间地带,这里集聚了华为、东阳光、长盈精密科技等3000个优质项目。近期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则有望吸引约8万名研发的高端人才。与此同时,大大小小的科研项目也将落户松山湖。
在广东构建“1+1+7”的区域创新格局下,以深圳、广州为龙头,珠三角其他7市为支撑,推动珠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从概念到现实,正是要打通深圳与广州、及与其他城市之间创新资源的流通渠道,更加突出这两个创新龙头的引领作用。
“要让资源‘动’起来,主要在于发挥各城市现有的优势。”广州市科创委主任王桂林表示,如发挥广州作为枢纽型及平台型城市吸引企业总部的优势,更好地吸引广深科技走廊沿线城市的企业建立总部或分支机构,为其提供“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便利。同时,发挥深圳市科技金融资源丰富的优势,为沿线城市企业提供资本支持。还可以组建跨地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为各类创新要素的流动提供服务。
随着广深科技走廊的“横空出世”,穗莞深发展轴线已经不再仅仅集中于传统发展带。从深港创新圈向北到光明新区,再经东莞松山湖,直抵广州科学城、知识城一带,几乎所有的创新人才、研究项目都在向这个新轴线区域布局聚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