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为港带来巨大机遇/陆剑宝
2017-10-21 湾区城市群
图/网络来源
十九大报告中对香港的论述主要放在“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的主题之下。由此可见,香港未来的繁荣稳定一定要建立在始终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基础上。报告对香港未来的发展给出了清晰的指引。
港澳地区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就是“一国两制”。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政策是成功的,是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因此,必须坚持“一国两制”在港澳地区不变形,不走样。“一国”有利于团结统一,有利于香港与内地市场的紧密结合。“两制”充分尊重歷史事实,发挥香港资本主义市场对接中西方的优势。
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首先,要求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一国两制”是香港治理的大前提,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僭越,“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又保证香港管理和运行的相对主动性。
其次,更加重视特区政府和行政长官的责任与权力。一是要依法施政,法治化基础成熟的香港要继续巩固这一优势;二是长久以来特区政府的短板,即行政能力强,积极有为性较差。可喜的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首份政府施政报告特别重视了政府的“有为”,并做出了大量的行政架构优化重组。
最后,强调保障和改善香港的民生,有序推进民主。香港目前出现的一些众所周知的民生问题,除了港人与特区政府关心外,国家也特别关心。未来国家推行的一些民生改革,将更多地把港澳纳入其中。而民主问题,此次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有序推进。香港民主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急风骤雨式的,必须根据香港民主基础和国家安全两方面考虑,逐步推进,任何打着“民主”旗号而意图破坏香港团结稳定的行为,都将激起民愤和受到严惩。
十九大报告要求香港澳门要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直以来,香港的政府工作报告与国家五年规划都相对独立。回顾多年以来的香港特区政府工作报告,较少把香港和国家发展大局紧密结合。如果在以前,凭藉香港多年积累的一些制度优势,还能勉强维持特区经济持续增长。但目前国家经济的重要性有目共睹,香港经济发展不能脱离内地已经成为事实。香港作为国家重要的一部分,其发展一定要与国家发展大局协同,这也是特区应有之义。
另外,国家功能输港长期没有得到高度重视,也没有有效地推动。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相信在十九大后,国家战略发展必然会更多考虑港澳地区,以协助港澳地区繁荣发展。林郑第一份施政报告在对接国家战略上作了很大的努力,特别是“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两个重要抓手,更是组织与政策双管齐下。然而,认真细读,香港的许多社会民生问题,仍在于把香港作为“独家村”对待,在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上与国家民生大计没有很好地对接。
“大湾区”建设重中之重
继三月份“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字眼又被写入十九大报告中。可以预见,粤港澳大湾区将是未来香港最重要的与内地紧密合作的平台。
十九大报告把“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作为港澳问题的三个重点。在由来已久的建立在地缘、亲缘的自发性“粤港澳合作”和政府积极推动的跨行政区经贸合作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两大基础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建设具有更强的“既视感”。在城市群建设中,可以更多地尝试经济、社会和民生的三地要素更便捷流动。香港澳门居民到内地发展的门槛更加宽松,内地人才和紧缺劳工输港门槛放宽更有利于香港人才储备。与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发展两大区域战略遥相呼应,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被更多人期待的,除了是经济上的“锦上添花”,更应该是民生共用上的“雪中送炭”。
十九大报告中有个核心辞彙:新时代。对香港来说,也面临着新时代的洗礼。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中国在世界影响力的不断增强,香港与内地的更紧密关系走向,香港本地的管治和经济发展能力,香港本地的“泛政治化”和房屋、教育、医疗养老等棘手问题,都需要有效处理,香港和国家同心协力,同舟共济。新时代的香港,并非孤身一人的香港,而是有祖国强力支持的香港。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经济学博士后、副研究员,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