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9市齐聚惠州晒成绩亮思路
2017-09-20 湾区城市群
今年,我省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九年大跨越”进入收官之年。在“一年开好局、四年大发展”的基础上,珠三角如何实现“九年大跨越”?在昨日召开的珠三角改革发展工作现场会上,珠三角9市齐聚惠州纷纷晒出“成绩单”、亮出时间表,为实现“九年大跨越”作最后冲刺。
广州
19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289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居全球第16位、19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近年来,广州认真落实珠三角 《规划纲要》,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带动创新、促进改革,推动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设。
作为省会城市和区域枢纽,广州在推进国际航运、航空、科技创新枢纽建设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去年,南沙港三期投产,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全球第6、第7位。白云机场第二航站楼主体结构完工,机场旅客吞吐量居全球第16位。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23家,在硅谷、波士顿、特拉维夫设立科技办事处。
自2015年成立以来,南沙自贸区就成为我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载体。围绕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南沙自贸区先行先试,形成279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9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近5年,广州共取消、下放审批和备案事项285项,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以外的项目由审批改为备案,所有项目备案下放到区;深化国家贸易“单一窗口”改革,在全国率先推出“互联网+易通关”,货物申报上线率达100%,通关贸易便利化走在全国前列。
如何打造全球企业投资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广州的做法是推动营商环境改革率先突破,强化国际贸易中心地位,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
广州将争取设立广州自由港,规划建设粤港产业深度合作园;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整合口岸联检资源,打造空港一体化智慧通关平台;打造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黄金三角区”;建设进出口商品质量监管示范区和全球质量溯源中心,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信用监管体系,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深圳
去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800亿元
在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深圳因其科技创新的城市特质占据重要地位。
去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800亿元,占GDP比重4.1%;PCT专利申请量增长47.6%,占全国的46.6%。目前,深圳汇集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690家,年底将超过1.1万家。
为了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深圳依法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新出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36条措施,制定综合管理改革方案,打造国家知识产权运营交易枢纽平台。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深圳实施院士引进、孔雀计划等人才工程,设立人才创新创业基金,成立人才安居集团,大幅提高新引进人才住房补贴。与此同时,加快补齐高等教育短板,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正式招生,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加快建设,哈工大(深圳)获批开展本科教育。
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才能创造价值。对此,深圳重点实施了“三个一批”,通过新培育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新兴产业发展载体、搭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支持新兴产业项目1600多个。今年上半年,深圳实现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3.9%,南山区、腾讯等5家单位成为国家级 “双创”示范基地。
创新源于技术、成于金融。近年来,深圳完善多层次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出台促进天使投资的政策。目前,深圳VC/PE机构数和管理资本总额均占全国30%左右,总规模2000亿元的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落户深圳。
创新发展给深圳带来经济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提升。下一步,深圳将加快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携手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惠州发展势头强劲。这是广惠高速小金口互通。 本报记者李松权 摄
惠州
以绿色化引领跨越发展
年产值近千亿元的惠炼二期项目投料试车,年产值近千亿元的TCL模组整机一体化项目动工……正在围绕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目标奋勇前进的惠州,坚持“绿色带动”,构建“2+2+N”现代产业体系,强化绿色跨越支撑。依托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加快建设环大亚湾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等省级战略平台,打造蓝色引擎和绿色引擎。
惠州西湖美如画。 资料图片
2009至2016年,惠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空气质量多年稳居全国74个重点城市前列,去年绿色发展指数广东第一。
随着潼湖生态智慧区被省规划建设成为“广东硅谷”,惠州加快推动创新要素高端高度高速聚集,引进美国思科、比利时IMEC等海内外高端创新项目30余个,科创园聚集了高端新型研发机构14家。今年6月,惠州成功举办中国首届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达成交易项目696宗,22所高校研究院签约入驻 “潼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大学创新园,哈工大签约建设国际校区。
惠州深入实施“海绵行动”,建设百里高铁创新产业带、百里滨海现代产业带,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以“两港三网”建设为重点,加快亿吨大港和千万级新干线机场建设步伐,构建新一代宽带信息网,加快融入广州、深圳、香港“半小时生活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枢纽门户。
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惠州注重“顶层设计+基层创新”结合,激发绿色跨越活力;深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中介超市”、信用体系、投资审批制度、“集成办理、一次搞定”等改革,全面推广“首席服务官”制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发展是为了更好惠民。惠州率先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坚持市级新增财力75%、县级新增财力60%以上投入民生,多年保持居民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珠海
把横琴建成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珠海市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打造“六个高地”:打造高端产业聚集高地,把创新与工业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确保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今年突破1200家、未来5年超2000家;打造产业技术孵化高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强化创新源头供给,加快推动在珠高校向创新型、应用型发展;打造大湾区创新人才高地,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把珠海打造成为高层次人才聚集、创新主体活力迸发的理想之城;打造大湾区创新投资高地,促进资本与技术深度融合;打造知识产权服务高地,完善知识产权发现、评估、转化运营机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质量高地,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围绕服务国家开放大局,珠海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把横琴自贸区建设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对标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体系,把横琴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和城市新中心。珠海将加快建设成为区域国际贸易中心,强化国际贸易功能集成,加快外贸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珠海将携手港澳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升海港、空港、口岸与国内外互联互通水平,以中拉经贸合作园、中拉国际博览会为平台,携手港澳共同开拓沿线国家市场。
佛山
将佛山制造打造成中国制造最高品质
作为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市,佛山将积极为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探索路径和积累经验。
基于此,佛山提出将佛山制造打造成中国制造最高品质;弘扬“佛山·大城工匠”精神,打造一批 “百年老店”;大力实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百千万工程”“机器人领跑”专项行动,先进装备制造业力争到2020年达到万亿元规模;多措并举降低企业税费和用地用电用气成本,打造全国制造业成本“洼地”。
佛山还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省创新驱动发展“八大抓手”任务,佛山力争在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
依托 “一带一路”“香港+佛山”合作机制,佛山希望吸引跨国公司、知名研发机构到佛山设立研发中心,支持本地企业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构建以“佛山一环”沿线的佛山国家高新区、顺德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平台为节点的特色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全面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
佛山还将继续深入推进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引导国有资本重点投向水电气、交通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打造不是自贸区的“自贸区”,积极对接广东自贸区,营造与国际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制度环境,力争成为泛家居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东莞
与港澳合作设立百亿元国际产业合作基金
东莞市是全省唯一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试点以来,该市形成了全程电子化工商登记、企业单耗自报自核、以企业为单元的海关关务改革等25项具备复制推广意义的改革做法。在试点试验的有力带动下,今年上半年,东莞出口增长16.3%,为2012年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
东莞致力营造有利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全方位对标自贸试验区,65项自贸试验区可复制推广改革事项在莞落地;率先推行“三互”大通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项目投资审批“承诺制”等改革,近期又成为海关总署实施重大监管模式改革的 “以企业为单元关务监管”模式试点城市。
今后,东莞将全力推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珠三角改革发展深度融合;擦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品牌,构建有效引导加工贸易企业“两自一提升”的体制机制,建立与企业生产经营吻合度更高的保税监管体系,为全国加工贸易创新发展闯出新路子。
东莞还将借鉴广州、深圳的先进经验,为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市场采购贸易等量身定做服务监管模式,打造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在联手港澳打造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新示范方面,东莞将与港澳合作设立百亿元的国际产业合作基金,探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东莞产业梯度转移园和商品展销区。
中山
建设中山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山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全局的核心位置,全市创新创业工作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近两年来,中山高新技术企业增速分别居珠三角第1位和第2位;全市216家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预计今年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2016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376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值的51%。今年以来,该市引进了哈工大机器人、新松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如何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中山提出实施组团式发展战略。目前,组团政策制度与组织架构基本形成,全市25个镇区组合成为中心、东部、东北部、西北部、南部等5个组团,形成“一中心四组团”的发展格局。在今年的招商经贸洽谈会中,各组团共招引可签约项目168个,投资总额约25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近6倍。
中山还将继续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快发展动力转换,建设中山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中心;以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重大项目为带动,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翠亨新区、9个产业园等重大平台建设,集全市力量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加快推动组团式发展。
江门
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基地
世界巨头企业落户、装备制造涌现一批“单打冠军”“隐形冠军”……作为省“珠西战略”的策源地、主战场和增长极,近年来,江门大力参与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今年1至7月,江门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投资额完成进度以及投资增速均排在珠江口西岸 “八市一区”前列,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下一步,江门将把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作为“头号工程”,重点加快轨道交通、重卡和专用车、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材料及装备、教育装备和激光产业装备等产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实现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超3000亿元。其中,轨道交通产业将重点加快促进中车广东公司股权调整、省内中车基地整合、配套企业引进和轨道交通研发,推动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基地。
江门将推动珠三角(江门)自创区建设,突出抓好高企培育,今年力争达650家,其中装备制造业高企250家,明年高企数力争突破1000家。
为强化金融支撑,江门将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利用好全国首创的“研发贷”、与粤财产集团共同筹建的全省第一个珠西区域子基金等,大力探索融资方式,开展进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业务,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肇庆
着力打造“绿色新区华南智谷”
肇庆新区既是省九个重大发展创新平台之一,又是广东探索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先行区和试验区。
近年来,肇庆市举全市之力推动新区规划建设,促进产城融合互动发展。围绕把新区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定位,肇庆着力打造“绿色新区 华南智谷”,将新区建成产业新城、创新高地、生态家园、智慧城市。
肇庆将以路网水网建设搭建城市框架,统筹推进建设投资91亿元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投资70亿元的六大水系等龙头项目,实现城市主干道、地下空间、城市防控调蓄、旅游休闲、城市景观覆盖65平方公里核心区,并带动核心区公共配套设施全面动工建设。
在构建现代交通网络方面,肇庆将依托新区联结粤港澳大湾区及大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主要门户区位,构建“双快(快速轨道、高速快路)双港(航空港、内河港)”交通运输体系,实现水陆多港联动和多式联运发展,推进“港—产—城”联动发展。强化珠三角新干线机场、肇庆东站、肇庆新港等枢纽的相互联系,强化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区域人流、物流、商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高效聚集。
就如何加快产业发展,肇庆提出围绕环保科技、高端电子、健康医疗、装备制造、电商物流、商贸会展、高端科教服务业等产业定向招商,争当珠三角产业共建“主阵地”。
统筹 本报记者戴 建采写 本报记者戴 建 黄晓娜 杨 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