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车公司已达370家 共享汽车摸索前行
2017-08-20 湾区城市群
8月8日,交通运输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其中将适用范围限定为小微型客车租赁,并增加了鼓励使用新能源车辆开展分时租赁、鼓励分时租赁经营者采用信用模式代替押金管理等内容。此次《指导意见》的颁布是国家层面首次对共享汽车做出规范,鼓励新能源汽车开展分时租赁。
在业内人士看来,《指导意见》的出炉,对于保护用户权益、提高小微型客车租赁有效供给、优化交通出行体系、促进行业健康规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宝驾出行副总裁马瑾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新政的出台无疑给行业注入一针强心剂,使得运营更加规范,可以激励分时租赁运营商快速扩大规模、促进行业状况和用户消费习惯的改观,以及加速资本的导入。”
事实上,共享汽车在国内起步并不算晚,但其发展速度缓慢。在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董事总经理许刚看来:“目前共享汽车整个行业事实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包括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包括市场中存在的问题,都需要摸索解决。”
行业曙光
共享汽车真正得到关注是在2015年,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当时新能源汽车在政策补贴的背景下产量大增。2016年,由共享单车带动的共享经济大火,共享汽车市场也躁动起来,各路资本和玩家竞相涌入。
截止到上半年,已经有370家“共享汽车”公司完成注册,实际拥有车队运营的公司数量超过100家,其中不乏传统汽车租赁公司的转型,也包括北汽新能源、奇瑞汽车等整车企业的布局,更有新兴企业玩家大量涌入。此外,汽车租赁市场已经从最初50亿元发展至2015年520亿元的市场规模,市场呈现两位数的年复合增长率。但从普及率等综合因素来看,汽车租赁在国内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市场的实际渗透率很低。
共享汽车实际上是和互联网约车同时起步,经过两年多发展,互联网约车逐渐形成规模,朝规范化方向挺进;共享汽车虽得到资本青睐,但始终没有发展起来。“目前共享汽车仍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同样处于商业模式探索阶段。”许刚说。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专注于共享汽车业务的公司来讲,最重要的还是如何保持业务的持久性,以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盈利。而《指导意见》的出台,将为共享汽车的发展迎来政策上的暖风。马瑾表示,“《指导意见》对于提高小微型客车租赁有效供给、优化交通出行体系具有积极意义,《指导意见》明确了对共享汽车的支持和鼓励。”
不确定之痛
一位共享汽车公司的创始人告诉记者:“共享汽车想要平稳快速发展,需要至少迈过充电坎、停车坎和盈利坎等三个坎。”
“应该先找充电桩,再布局停车点,要先有水才能放鱼。”GreenGo绿狗副总经理范永跃认为,“对于新能源分时租赁汽车来讲,充电设施的完善就是它的‘水’。充电桩等充电设施的完善影响到分时租赁汽车的发展。”而现阶段充电桩依旧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虽然充电桩数量增加,但其分布区域与用车分布区域不重叠;二是一些充电桩设备相对老旧,需要更新升级。
记者走访发现,分时租赁汽车只能停靠在公共停车场,但由于公共停车场的位置有限,导致停车难问题凸显。数据显示,一线城市汽车与停车位的平均比例大约为1∶0.8,二三线城市大约为1∶0.5,停车位缺口严重。
普华永道思略特的调查显示,成本居高不下是共享汽车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范永跃透露到,“共享汽车企业虽面临的成本包括车辆这久成本、停车和调度成本以及其他运营成本。但目前这三项的成本总和大多情况超过了企业的收入,多数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对于共享汽车企业来讲,摸索到可以持久盈利的商业模式是当下最主要的问题。”许刚如是说道。
此外,记者走访北京、天津、河北廊坊三个城市发现,分时租赁汽车集中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在河北廊坊没有发现分时租赁汽车的踪影。而在北京上下班高峰期时,分时租赁汽车的踪迹难寻,用户在附近找不到车的情况同样普遍。
“金矿”待挖
从共享汽车本身的发展来看,有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几年中国共享汽车将会保持40%左右的增长速度。普华永道思略特在名为《汽车分时租赁:发展趋势、商业模式及解决方案》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分时租赁市场将以超过50%的增幅继续发展,保守估计到2020年全国B2C车队规模达到15万辆,目前分时租赁市场绝大多数份额以B2C业务为主,B2B的份额很多,随着B2B业务布局的不断扩展,到2020年整体车队规模有望达到17万辆以上;同时完成一线城市布局之后将会争夺二三线城市的市场。
此外,从国家层面,《指导意见》的出台是最直接的鼓励支持方式。业内人士认为共享汽车将会成为汽车行业的“大地震”,行业发展前景巨大,当能够确保用户可以方便与灵活地租赁使用,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过多限制,最大化实现随借随还的共享模式时,这个行业的机会不可估量。
但这个行业中仍存有挑战,以新能源汽车作为主要载体的共享汽车当面临新能源补贴退坡时,同样受到影响,它使得企业购车成本相对增加。此外,无论是汽车质量还是驾驶员均需要更为严苛、更为复杂的监管。
不过由于行业壁垒存在,目前仍处于蓝海的共享汽车短期内并不会变成红海。至于是否会涌现出独角兽企业,还需要等待市场真正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