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资讯

深圳“大水缸”继续给力粤港澳大湾区

2017-07-11 湾区城市群

工人们肩挑人扛建设东深供水工程

彼时的香港市民挑水的场景

这是一项让河水倒流68公里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北起东江,南至深圳水库,最终流进香港千家万户,终结香港水荒的历史。52年来,东深供水工程向香港供水量达237亿立方米。从1997年至2017年6月底,累计对港供水超140亿立方米,保障了香港75%的用水需求。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洗礼,东深供水工程跨越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代。从建立之初的肩挑人扛,到3次大规模的扩建、一次次改造,从“量”到“质”,从“河水”到“情谊”。东江水渐渐融入香港、深圳、东莞三地2400万居民的生活、生产当中,粤港两地人民在这一泓清水的流淌中,早已血脉相融。

今年的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的日子,《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下称《框架协议》)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见证下在香港签署。《框架协议》擘画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蓝图,划定了包括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内的七大合作重点领域。

如今,在大湾区时代,东深供水工程作为粤港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一环,将继续谱写“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的独特篇章。

1

倾力解水荒:让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

7月5日,晚上8时,香港市民李秀玉如往常一样回到家,准备晚餐。煲汤是不可少的,她打开冰箱,把紫菜、玉米、猪骨拿出来,拧开水龙头,洁净的自来水“哗哗”流出。

煮饭、煲汤、喝水、洗澡……来香港22年的李秀玉早已习惯了自来水充裕的生活。对她而言,水是一样轻松可取的东西,这也是香港居民当前的生活状态。

在香港,看似轻松可取的自来水,事实上,溯其源头,来自于560公里之外的江西寻乌,向西南流经广东河源、惠州、东莞。在东深供水工程的调度之下,将原本由南向北流入东江的水其水位提高46米,使之倒流68公里进入深圳水库,再经3.5公里长的输水涵管送入香港供水系统。

兴建这项浩大而艰难的调水工程,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水荒。

三面环海的香港,曾饱受淡水奇缺之苦,直到1864年才供应自来水。但开埠初期的香港,主要“水源”多靠收集山涧水和雨水,因此每遇大旱,水荒必至。

1963年6月,香港遭遇大旱,山涧水断流、山塘干涸、田地龟裂。香港实施最高等级的“制水”,市民每4天才能获得供水4小时,300多万人生活陷于困境,香港的经济也陷入了危机之中。

“月光光,照香港,山塘无水地无粮,阿姐担水,阿妈上佛堂,唔知几时没水荒……”。这是上世纪60年代香港广为流传的一首歌谣,也是彼时香港水荒之下的生活写照。万般无奈之下,港英当局派船每日奔赴珠江口取淡水。然而这并不是治本之策,香港再次向内地求援。

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特批,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兴建东江-深圳供水工程。

广东水利厅原总工程师茹建辉是东深供水工程的兴建者,当时还是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一名普通工程师的他,曾参与工程设计。

半个多世纪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茹建辉依旧历历在目。当时,设计院分别拿出了三套工程设计方案,经过科学对比之后,最终选择了第三套方案,东深供水工程自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起,沿途建设6座拦河闸坝和八级抽水站,将原本由南向北流入东江的支流──石马河变成人工运河,河水由下游抽回上游,逆流而上。

东深供水首期工程于1964年2月动工。

“让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是半个世纪之前兴建东深供水工程的口号,也是当时人与自然较量的真实写照。

开山劈岭、凿洞架桥,上万知青、农民肩挑人扛,用短短一年时间完成了东深供水工程建设。1965年,经八级提水,东深工程将东江水由下游抽回上游,倒流至深圳水库,最终输入香港,从而缓解水荒。

从香港水荒到东深供水工程让河水倒流输入香港,这一切都被记录在《东江之水越山来》的纪录片中。

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原有的供水量已然满足不了香港的需求。东深供水工程扩建渐渐被提到议事日程。

茹建辉仍记得,在东深供水工程第二期扩建之际,他正在设计院赶工。在香港的表妹来设计院看他,急切地对他说:“表哥,你赶紧把这工程搞完啊,我们每天真的只有一点点水。”

从20世纪70年代到香港回归前,东深供水工程先后进行了三次扩建。东江之水越山来,香港“制水时代”落幕。随着“制水时代”的落幕,新的时代在东江水的滋润下来临。东深水伴随着香港经济腾飞,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东方之珠”闪耀世界。

在香港发展历程中,东深供水工程慢慢融入这座城市的肌理,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加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因如此,东深水被誉为“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

2

从量到质:跨区域守护东江之水

经过三次大规模扩建,东深供水工程的供水能力从最初的年供水0.68亿立方米增至17.43亿立方米,更进一步承担起东深水的特殊使命。

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之际,回顾东深供水工程的扩建历程,茹建辉说,扩建工程解决了水量不足的问题,但经济的发展又使工程水质面临挑战。东深供水工程,从东莞而起,数十公里的输水道越山而来,流进深圳水库。一路上,东深水容易受到沿线城市生活、生产等各种污染的影响,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水质问题亟待解决。这时,人们由此前关注水量的视角也慢慢转为了水量和水质的双重保障上。

1997年香港回归后,东深供水工程在深圳水库入库口建成世界最大、日处理400万吨的生物硝化站。从东江引来的水,全部经过生物硝化站净化后再进入深圳水库,然后通过深圳水库再输往香港。

2000年,广东省又投资49亿元,对东深供水工程全面改造,将供水系统由原来的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输水变为封闭的专用管道输水,避免食水沿途受污染,实现清污分流。这一改造不仅使工程年供水能力提升至24.23亿立方米,也使其水质保持优于国家Ⅱ级水源标准,实现了“量”和“质”的双重保障。

与此同时,这场守护东江水的行动自江西寻乌县的源头起,延伸到河源、东莞、惠州、深圳等地。

溯江北上,在东江的源头江西省寻乌县境内,东江源村一直默默坚守保护水源的封山禁令,为保护生态,全县严格控制果业开发,引导柑橘果农改种阔叶林和小山竹。为了保护水源,除了封山,寻乌县近10年来更是拒绝了将近300多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招商引资项目,项目总投资近40亿元。

事实上,寻乌县只是内地保护东江水源的一个缩影。

为保护东江水,广东先后出台《广东省东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等13部法规规章,成立了专门的水质保护监察机构,划定了2800平方公里水源保护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形成了三个圈层的水源保护结构。

1991年,广东专门成立深圳市东深公安分局,负责工程安全保卫及协助水质保护,时刻守护着这条“生命线工程”。

2011年以来,东江流域内广州、深圳、韶关、河源、惠州、东莞等6市共拒批涉影响东江水质的发展项目约7000个,淘汰重污染企业1391家。截至2016年底,流域内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142座、累计建成污水管网约6000公里,日处理能力924.8万吨,默默守护着输送到香港、深圳、东莞等地千家万户的东江水。

从源头至沿线保护,东深供水工程已然成为了国内跨流域调水和保护水质的典型样本。在严格的法律保护机制之下,作为东深供水工程最直接的管理者,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也在工程扩建和改造中,摸索出了一套24小时在线监测、现场检测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三级监测模式”,日夜守护东江水。

3

血脉相融:粤港澳大湾区时代新使命

在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调度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巨大的监控界面显示墙,中间排着值班控制台,工作人员在24小时全天候控制68公里长东深供水工程、8个站点、300多个摄像监控、5万多个信号点。

“每级泵站的抽水流量、每台机组的启停,每个开关的投退、每个闸门的开度,都要经过调度中心。”调度中心总经理周竹表示,从2003年改造完成后,东深供水工程就开始实行智能调度,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如今智能调度已运行10多年,调动着每一滴流向香港的东江水。

位于深圳水库下的流量计量是东江水供港的最后一站,这栋外观似亭子的不起眼的三层小楼,见证了约237亿立方米清水流入香江。

紧邻深圳水库旁是粤海水务水环境监测中心,肩负着东深供水的水质检测重任,监测中心工作人员每天选取4个关键点位检测一次,每次3个指标;每周检测两次,每次7个指标;全年检测达到109个指标。

“这些数据提供给香港水务署等机构部门,香港方面的数据也会及时提供给我们。”粤海水务水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林青说。

这是东深供水工程为粤港两地搭建起互信、互通的交流通道之一。饮水思源,近年来,时常有香港访客前往河源市城南污水处理厂参观、考察。

事实上,在东深供水工程沿线,这种频密往来的互动已成为常态。其中不乏许多香港环保人士在东江源区开展环保公益活动,从2008年开始,童年经历大旱、喝着东江水长大的香港环保人士吴方笑薇发起“饮水思源——东江上下游伙伴计划”,至今已在东江源地区植树18万株。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洗礼,东深供水工程连接了内地和香港两种制度、跨越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代,实践并证明了“调水和节水并举、治污和发展共赢”的现代水资源利用之路。

如今,东深供水工程担负着向香港、深圳和东莞工程沿线三地2400多万居民提供生活、生产用水的重任。香港用水的75%,深圳用水的50%以上,东莞沿线八镇用水的80%左右,都来自东深供水工程。

在52年的流淌中,悠悠东江水已成为粤港两地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深圳水库被亲切地称为深港两市人民的“大水缸”。东深供水工程也变成了广东和香港、内地和香港之间互联互通、血脉相融的情感通道。

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表示,从未间断的东江水体现了国家对香港一贯的关怀和支持,体现了香港与内地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现了内地同胞对香港同胞的特殊照顾。

斗转星移,今年已是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东深供水工程在这20年里累计对港供水超140亿立方米。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时代,东深供水工程迎来了新的使命。

2017年7月1日上午,《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见证下在香港签署。《框架协议》擘画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蓝图,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该协议划定了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培育国际合作新优势、支持重大合作平台建设七大合作重点领域。

在大湾区时代,东深供水工程作为粤港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一环,将更进一步谱写新篇章。 

相关:深圳
作者:深圳晚报 来源:深圳晚报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