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支付”新规落地:商家、消费者“无感”,安全性大提升
2018-04-11 湾区城市群
自去年12月底央行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通知以来,扫码支付行为自4月1日起有了新的监管规范,其中日常使用最多的静态码支付,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快捷支付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这项新规正式施行10天后反响如何?南方日报记者走访菜市场、小卖铺、餐馆等使用静态码的场景时,发现限额并没有实质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多人觉得“无感”。
体验:商家和消费者对限额“无感”
对于商家来说,静态扫码已经成为他们常用的收银方式之一,扫码限额对他们的生意会产生影响吗?记者来到广州东兴小区附近的菜市场,这里的档口前几乎都挂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二维码。“扫码限额的事情我知道,在我的理解中,其实对买单的人影响比较大,如果扫码额度超过500元,就只能用账户里的个人付款码支付。”一位蔬菜档口的阿姨告诉记者,还没遇到过扫码限额的情况,而且菜钱就4、5块,一般用现金也是够的。“我们这里没条件装扫码器,不过超市、餐厅都可以用个人付款码结账,总体没有多大影响。”
接着记者又走访了附近的水果铺和花店,商家表示不了解扫码限额的新政,但暂时还没遇到过扫码结账不成功的情况。记者来到位于289艺术园区内卡朋餐厅,在收银台前明显粘贴着一张微信支付的二维码。“使用微信支付请扫前台粘贴的二维码,使用支付宝支付就请打开您的付款码,我们扫您出示的个人付款码。”餐厅员工表示自己不清楚扫码限额的事情,但几天前曾收过千元的账单,还可以成功支付。
在位于流行前线的一家名为蜜语芝间的烘焙店,店长罗女士则向记者表示,扫码限额对于小商户而言影响不大,“现在的各家第三方支付在开拓商家时都会推销他们的POS机,这些POS机都有扫码和被扫码的功能,一般用这种POS机来进行结账基本就没有什么问题了。”据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该店内使用的POS机具备了扫码、显示动态码和刷银行卡等多种支付功能,可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支付需求,同时也不存在限额的情况。
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国内包括美团、支付宝、掌贝、考拉等等第三方支付平台都已经推出了这种综合收款的POS机,而记者走访发现,随着移动支付的不断普及,如今大多数的商家都已经配备这种综合收款的POS机,能够非常便捷地实现多种支付方式的移动支付。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2016年主流支付机构每日条码支付95%以上都在500块钱以下,在2017年上半年,主流的支付机构条码支付人均每日金额是108块钱。根据支付清算协会数据显示,2017年超过70%的移动支付单笔消费金额在500元以下,但相较于2016年,移动支付单笔消费金额500元以上的增幅较大。
“如今的移动支付存在各种场景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小额场景,这些影响都不大,例如58到家,以往都是服务人员上门服务后提供静态码,但现在若费用超过500元,则无法扫码付款了,而需要服务人员来扫你手机上的动态条码才可以实现支付。另外在例如中介的服务场景中,假如你在安居客要租一套房子需要交租金押金,这些场景的支付往往超过500元,也都需要扫动态二维码进行支付。”据第三方支付业内人士表示,新规对于一些大额支付场景会有影响,但是影响并不大。“因为如今无论是个人还是商家,生成动态支付码也是极为便利和简单。”
行业:移动支付安全性有效提升
从市场规模来看,我国移动支付规模稳居世界第一,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体量已经是美国的50倍,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交易金额约100万亿元,未来预计将维持高速增长态势。全球知名调研公司益普索(Ipsos)数据显示,中国移动支付渗透率高达77%,遥遥领先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预计2019年,中国将比2015年增长7.4倍,而美国只增长2.6倍。
据微信支付方面日前发布的《移动支付时代的无人零售行业报告》显示,随着移动支付的接入,消费者的年龄覆盖也显著延伸,从“18-38岁”扩展到“12-72岁”。与此同时,根据中百协会提供的数据,消费者满意度也从移动支付接入前的不足55%升至大于85%。
此外,据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发布的2017年全民账单显示,2017年支付宝平台上广东用户的移动支付占比再创新高,较去年提升了10%,河源、云浮、茂名等10个城市的占比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河源和云浮无线支付占比最高,达90%。随着移动支付的场景几乎涵盖各个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能不带钱包出门。
移动支付占比飙升的原因之一是支付宝收钱码的普及。一年来,遍布中国大街小巷的近4000万小商家,靠这张二维码贴纸实现了收银环节的数字化。现在,不管是在餐厅买单、商店购物,还是抓娃娃机和烤红薯摊,甚至街头艺人,都能支持手机支付。
但是移动支付带来的“负作用”也开始显现出来,早在2016年底广东地区多个商家遭遇了“二维码骗局”:骗子将自己制作的二维码贴在商家的二维码上,若有顾客选择扫码消费,消费者支付的钱就直接转到了骗子的账户之下。而在央行“扫码支付”新规发布后,不少移动支付的用户也都纷纷表示在使用移动支付时“安全感”会得到提升。
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家进一步加强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是对行业健康发展和用户权益保障切实有效的方法。央行有关负责人之前在答记者问中也强调,为防范静态条码风险,静态条码应由后台服务器加密生成,宜采用防伪纸张展示条码,防伪纸张应具备一定防伪特征;静态条码应采用防护罩等物理防护手段避免被覆盖或替换,宜使用防伪标签对防护罩进行标记等。
根据《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对于扫码支付行为进行的安全评级,机构需要对个人客户的条码支付业务进行分级管理。安全评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交易限额分为不设限、5000元、1000元、500元四种。其中,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种方式进行验证,为最安全的A级;而日常使用最多的静态码支付,则为最不安全的D级,使用静态条码支付,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快捷支付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