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5年内将培养20名“两院”院士后备人才
2018-01-23 湾区城市群
从广州市人社局获悉,《广州市“岭南英杰工程”实施意见》(下简称“岭南英杰工程”)日前正式印发。文件提出,广州争取用5年时间,培养20名位于国际科技前沿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备人才(以下简称“第一梯队”),200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人选后备人才(以下简称“第二梯队”)。
国家自然科学奖得主
可优先入选“岭南英杰工程”
“岭南英杰工程”选拔对科研成果提出一定要求。入选“第一梯队”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要在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领域作出突破性、创造性的成果,并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为国内外同行所公认。其次,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上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要获得者(排名前三位)优先入选。
“第二梯队”的选拔也设定科技创新成果的门槛。在高层次人才方面,要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其学科建设学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在工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第一线,在技术研究与开发中有重大发明创造、重大技术革新、重大技术成果转化或解决了关键性的技术难题,并产生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以及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行业、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社会影响大,业绩为同行所公认。
“岭南英杰工程”指出,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以上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国家科技奖或国家级社会科学奖项主要获得者(排名前三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重点资助项目、科研课题主要负责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任务、科技计划和工程项目等主要负责人优先入选。
在高技能人才方面,需要在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上有重大贡献,在培养技能人才和传授技艺等方面成绩突出,在国内、行业内有较大影响。曾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以及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国家专利,在国际上获得有影响的技能大赛、技术比武等奖项的优先入选。
“第一梯队”后备人才
每人每年最多可获40万元资助
“岭南英杰工程”指出,后备人才培养周期为5年,自纳入“岭南英杰工程”人才库管理之日起算。用人单位和后备人才签订《广州市“岭南英杰工程”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书》(,通过“高层次人才系统”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抄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培养计划应当包含培养阶段性目标、培养期满目标、培养措施、支持保障等内容。
文件要求,积极推荐后备人才到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从事研修工作,参与、承担或主持国内外重大科研工作及工程项目,参加各类学术团体及国内外重大学术交流活动,为后备人才与相关领域专家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后备人才智囊团的作用,支持其参与重大政策咨询、重大项目论证、重大科研计划和标准制定、重点工程建设等。组织后备人才参加各类专家服务基层实践活动,引导其在服务基层一线中建功立业。优先推荐后备人才作为各类高层次人才选拔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的候选人。
“岭南英杰工程”将资助经费。根据不同梯队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培养期内,对第一、第二梯队的每名后备人才,市财政每年度分别予以不超过40万元、25万元的经费资助。培养期内,划拨到后备人才所在单位的年度资助经费,当年未使用完的,结余资金可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2年内未使用完的,按规定上交市财政。
值得一提的是,“岭南英杰工程”出台后将与121人才梯队工程形成衔接。原“121人才梯队工程”后备人才培养期未满的,按原标准继续享受经费资助,经费管理、考核评估按本意见执行;培养期内入选“岭南英杰工程”的,培养期重新计算,按新标准享受经费资助。
据有关统计显示,第十四批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项目及青年项目拟入选人员名单近日公布,广州市有5人入围创业人才项目(全国共41人、广东省7人),拟入选人数与上海市并列全国各市之首。增城区有1人入选,产生了该区首位“千人计划”专家。
目前,广州地区拥有留学归国人员6.3万人,在穗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两院”院士77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81人(占全省的53.2%),每年在穗工作的境外专家达10万人次,海外创新创业人才集聚趋势不断凸显。
【记者】朱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