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改革论坛:粤港澳大湾区需要什么制度创新?

2017-12-16 湾区城市群

QQ截图20171216225146.png

“粤港澳大湾区的探索方向,应以港澳带动大湾区进一步一体化、港澳化、国际化、全球化。”12月15日的第十六届南方改革论坛上,中国体改会副会长、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理事长张思平作出如上表述。

  当前,随着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焦点。值得注意的是,较为统一的观点都认为,制度创新将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张思平指出,港澳带动大湾区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个特别行政区,三个特别关税区,十一个城市范围内”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并承担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的战略任务。

  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之所以要将制度创新作为重中之重,原因就在于“‘’一国两制”既是大湾区建设的最大优势,也是最大制约,这种制约主要体现在因为两种制度所导致的多方面隔离,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加以消除。

  张思平指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实行“一国两制”基本格局应该是“政治上两制,经济社会一体”。

  为此,他建议经济领域应该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赋予更特殊的政策,使香港经济方面的体制、政策逐步通过辐射、移植、借鉴的方式引入大湾区,实现大湾区内经济体制的全面融合与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一体化。

  社会领域,则应该推动资源共享、相互开放、相互衔接、相互合作、相互融合,使大湾区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

  张思平进一步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必须逐步打破现存的大湾区内港澳与其他九城市间的隔离,以真正形成“无边界”一体化的粤港澳大湾区,使大湾区成为人员、货物、资金、劳务、信息、技术等各种要素自由流动最畅通、最活跃的地区,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大湾区实现最优组合和最有效的配置。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必须遵循的一条核心原则。”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李胜兰则从市场化角度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应该着力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和空间;深化粤港澳三地合作机制;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充分释放民生红利;优化城市群产业布局;发挥好深港在大湾区的核心作用;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区域合作资金保障机制等方面。

  其中,针对深化三地合作机制,李胜兰建议,可在“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及“深圳科创园区”建立试点区,探索深港科技创新要素无障碍配置和便利流通,创立更有效率更简便的签证方式和通关模式。

  此外,中国体改会副会长兼南方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体改会会长周林生则从“构建富有活力的广东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角度提出,重点要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实现大湾区内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互联互通,鼓励港澳优势企业特别是专业服务机构到大湾区落户等。

  并且,还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和粤东西两翼合作,带动东西两翼发展,让世界先进技术、跨国企业和高端人才更多的进入广东,形成倒逼机制和新的发展活力。

相关:粤港澳大湾区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