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资讯

粤港澳大湾区以链式跃升赋能未来

2017-12-15 湾区城市群

QQ截图20171215145026.jpg

12月3日,浙江乌镇,“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面向全球发布,第一个登台发布成果的是来自深圳的企业华为。华为发布的5G预商用系统,明年将推出5G网络设备全套商用解决方案,开启万物互联时代。

12月6日—8日,岭南羊城,2017广州《财富》全球论坛隆重举行。世界500强企业高管、经济学界领军人物等汇聚羊城,备受关注的全球财富盛宴带领世界进入“广州时间”。

创新、开放,资本、信息等关键要素加速流转,粤港澳大湾区正进入创新全球化的崭新时段。

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达到1.38万亿美元,超越旧金山湾区。

从要素集聚到生态跃升,记者发现,当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打造持续的创新生态系统,“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金融支持”创新链逐步成熟,资源、资金、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正在此高效转化成创新价值,以“链式跃升”赋能未来。

互联互通

陆海空大通道再造区域大格局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段的连接工作顺利完成,这意味着被称为“超级工程”的跨海大桥主体工程全面实现贯通。

如一条巨龙,港珠澳大桥腾跃在伶仃洋上空,将三地紧密相连。

港珠澳大桥,被誉为世界第一跨海大桥,连接香港大屿山、澳门半岛和广东省珠海市,全长49.97公里。其中,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35.58公里,海底隧道长约6.75公里,桥梁长约29公里。正式建成通车后,将使珠海至香港的路程缩短至半小时以内,实现珠海、澳门与香港的陆路对接,形成“1小时交通圈”。

“港珠澳大桥打通了三地互联互通的‘任督二脉’。”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罗仁坚表示,港珠澳大桥将实现香港与珠三角西岸地区的无缝对接,并且对接京珠高速、西部沿海高速等交通主干道,使其交通通达性跨越珠江西岸地区,向西延伸至中国西南,从而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通道。

大通道塑造大格局。

港珠澳大桥之外,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速,开放新枢纽正呼之欲出。

全长12.89公里,概算111.8亿元,起于广州南沙,经海鸥岛,止于东莞沙田被誉为“世界第一跨度的钢箱梁悬索桥”的虎门二桥,预计2019年建成通车。虎门二桥通车后,将有效缓解虎门一桥的通车压力,珠江东西两岸之间的交通效率将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深中通道预计2024年12月建成通车,届时深圳至中山行车时间将被压缩至半小时。

桥梁通道建设之外,城际间的高铁建设也频迎利好。

广深港高铁预计明年第三季度全线通车,届时香港西九龙总站至福田仅14分钟,全程行车时间仅需48分钟。全长约87公里的穗莞深城际快速轨道预计2018年底全线开通,该项目是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主轴线之一,起于广州,经东莞至深圳机场(预留延长至深圳福田中心区),总投资196.98亿元。

在观察人士看来,穗莞深城际轨道项目的建设,标志着珠三角地区轨道交通同城化规划实施进入全面启动阶段,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沟通广州、东莞、深圳三市的快速交通通道。另据了解,线路长度约128公里的深惠城轨也力争“十三五”期间动工,该线路将大大增强深圳东部中心对前海、深圳北、惠城等地的辐射力。

上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外,粤港澳大湾区11城还正携手打造世界级港口群和空港群。2016年,深圳港以2420万标准箱的吞吐量蝉联全球第三大港口,香港港和广州港紧随其后,分列全球第五、第七位。在空港群方面,粤港澳大湾区2016年航空客运量达1.85亿人次,货运量736万吨,在全球湾区中居于领先地位。当前,广东正加紧建设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加上香港机场,粤港澳有望形成多枢纽的世界级机场群。

而根据最新公布的《广东省推进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透露,“十三五”期间,广东将重点推进对全省或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公路、铁路、机场等十大类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约4.8万亿元,其中2017—2020年投资约2.5万亿元。

创新提速

科研院所跨城合作助力源头创新

伴随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日趋完善,城际间教育、人才交流日渐频繁,深港创新共同体趋势越来越明显。

吕坚是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也是香港城大深圳研究院院长、先进结构材料研究中心主任,每周的深港穿梭已是工作常态。目前,在深圳有很多像吕坚这样拥有双重身份,过着双城生活,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的开放度、紧密度由此可见一斑。

仅香港城大深圳研究院就下设13个研究中心,组建了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金属国家工程中心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深圳中心以及5个深圳市级重点实验室平台。研究院还承担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广东省粤港关键联合项目等重大课题400多项。

香港城大深圳产学研基地,只是香港高校及科研机构在深圳“筑巢”的一个缩影。在虚拟大学园区内,拔地而起的高楼里,分布着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众多香港知名高校的深圳产学研基地(中心),成为深港科技联合创新的聚集地。

截至2016年底,6所香港院校累计在深联合培养各类人才9211名,在深设立科研机构72家,承担国家、省部级及市级科技项目1128个,获得专利110余项,转化成果及技术服务269项;注册企业79家,注册资金约2.9亿港元。

深港之外,广深、珠澳在基础研究上的双城联动,创新互补作用也不断加强。

例如在广州南沙,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广州分所也正依托广州地区的市场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及区位政策优势,与当地产、学、研、政、资展开广泛合作。与此同时,广州分所的科研成果正在不断反哺深圳,在产业化的道路上不懈创新。

去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韩国工程院韩彰秀机器人研发团队联合组建的中科德睿在深圳落地,其研发团队入选2015年深圳市孔雀团队及广东省珠江人才创新科研团队,具有深厚的工业机器人研发基础及技术优势。

广深之外,位于珠海的横琴新区正为澳门大学毕业生提供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和工作实习机会,多个博士后工作站、科研成果转化项目都将落户横琴。

产业升级

区域协同加速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

纵观世界湾区经济发展历程和成功案例,湾区经济无疑是依托共享形成的开放型区域经济的高级形态,粤港澳大湾区便是湾区经济在中国的实践。

站在香港落马洲,深圳壮观的高楼群落跃然眼前,其更引人注目的是不断追赶硅谷的科创实力。数十年前,落马洲还只是外国游客远眺中国内地的旅游点,如今,浅浅的深圳河已无法阻挡深港两地交流。在科技创新领域,双方优势互补明显,产业升级不断加速。

深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资源瓶颈和缺少原创性等问题,香港则在产业升级中同样思考区域纵深发展的问题,这些因素驱动双方寻求深度合作和新的发展模式。

2007年,深圳与香港正式签署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深圳市政府关于“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全面推进科技合作,包括人才交流和资源共享,目的是汇聚双城创新资源、产业链以及创新系统,形成一个跨城市、高聚集的区域创新体系及产业聚集带。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如是评价:“和硅谷相比,深港创新集群背靠珠三角,这里构筑起庞大的产业体系,可以让发明创新迅速实现产业化。

在此背景下,2017年6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康奈尔大学等机构联合发布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深圳—香港地区在全球“创新集群”中排名第二,超越硅谷。

深港创新集群之外,伴随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布局建设,一条从研发、转化、制造于一体的创新通路正在粤港澳大湾区快速打通,更多的新技术、新思维在广深创新走廊迅速跨界融合,形成“血脉”贯通的超级产业群。

在这条超过100公里长的创新走廊上,分布着一批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和潜力巨大的“瞪羚企业”——8家本土世界500强企业扎根于此,腾讯、网易、华为、中兴、大疆创新等全球知名企业在此茁壮成长。这些明星企业如同一颗颗珍珠,串成了一条创新“项链”。

这条可以媲美美国“128公路”的创新通道,正在成为珠三角乃至全省的“创新辐射源”。

而在珠海和澳门,创新协同趋势同样明显。随着港珠澳大桥通车在即,珠海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数据显示,近5年来,珠海高新技术企业从244家增加到788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到2.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6.5件提高到32件以上,居全省第二。截至9月,珠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33%,拥有各类孵化器36家,众创空间27家,澳门大学、澳门青年创业谷等项目也建成启用。

作为唯一一个与港澳陆路相通的城市,珠海将加快推动横琴与珠海保税区、十字门北片区、洪湾片区一体化发展。

竞逐全球

世界级产业集群释放澎湃动力

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前所长肖恩·伦道夫指出:“旧金山发展成世界级湾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足够开放、足够包容。在这里,全球各地的文化可以共生,思想自由传播,创新自然会出现。”

融入世界,粤港澳大湾区正在绘出广东与世界交流往来的绚丽图景。

这一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正参与到全球的教育、科技、金融等“马拉松”竞赛中,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向全球寻找解决方案,越来越多创新企业迈向全球舞台,掀起产业浪潮,释放出澎湃的发展动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比旧金山湾区规模要大很多,所产生的效益也更多,也更具朝气。”

这背后,来自深圳的大疆创新正打破人们观察世界的边界,它被业内人士誉为“超级独角兽”,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70%的份额。

诞生于珠海的云洲智能,正成为科技界“网红”。作为中国领先的无人艇研发及供应商,创业8年来,先后推出了世界第一艘环保无人船产品、国内第一艘测量无人艇产品、国内第一艘海洋调查无人艇及国内第一艘隐身无人艇……

“探索全球市场是我们的重心所在,我们希望让自主研发的无人船驶向世界。”珠海云洲智能海外销售经理孔学军说。

12月7日,2017广州《财富》全球论坛举行期间,1180架无人机编队从海心沙静静飞起,直升茫茫夜色中,它们瞬间亮灯形成“财富”两个汉字,持续3分钟的表演似漫天飞舞的流星,向全球展示粤港澳创新实力。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已达到9.35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7.9%。预测未来6年经济总量仍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经济总量将达到14.76万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已接近纽约湾区,以目前的增长速度,有望在5年内超越东京湾区,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一的湾区。

在粤港澳大湾区,如今这里的科学家和企业家考虑更多的是市场端对产品的技术诉求,反向倒推研发端不断进步,最终向全球寻找解决方案。这里正在出现一批科技型的企业家,他们以创新精神布局全球。

湾区培育了他们,他们也在成就着湾区。

全媒体记者 杜艳 苏梓威

相关:粤港澳大湾区 链式跃升 赋能未来
作者:杜艳 苏梓威 来源:南方网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