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开启 中山文旅产业焕发新活力
2017-09-25 湾区城市群
这几天中山旅游界格外热闹。“品美食游中山”2017中山旅游文化嘉年华连开三天,特色美食吸引了不少市民品尝。与此同时,中山和昭通两地旅游部门共同举办的“神奇昭通·和美中山”联合旅游推介会成功在中山举行,来自两地的旅行团和嘉宾共聚一堂,推介当地风景民俗。
像这样通过举办活动和旅游推介会来扩大地区旅游影响力,在中山已成为一种常态。地处珠三角的中山,旅游知名度不及周围的珠海、广州和深圳等城市,全市景点呈现“星星多月亮少”的状态。在人们对旅游等精神领域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的背景下,中山旅游产业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现在,中山正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机,谋划新一轮发展。未来在树立地区旅游品牌、加强镇区的旅游特色铸造、形成特色小镇的旅游格局、扶持小微型旅游企业的发展、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等方面,中山都还大有可为。
景区“创A”
树立中山整体旅游品牌
提到中山旅游,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孙中山故居,但除了史迹游之外,中山还有特色的工业游、乡村游和研学游等形式。目前全市一共有15家A级景区。
在南朗镇翠亨村,总面积3.15平方公里的孙中山故里旅游区包括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翠亨村、中山城、辛亥革命纪念公园、犁头尖山五个核心景点,是整个中山的龙头景区。为了打好“伟人故里”这一中山最大的旅游招牌,去年,中山借助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契机,对景区进行了全方位改造,全面提升孙中山故里旅游区整体水平,尤其是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经过改造,景区变得更精致,南洋文化主题风格更鲜明;游客在改建的游客服务中心可以享受到查询、购票、休憩、导览、租赁等“一站式”服务,景区的游览面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等均得到了改善。去年11月,孙中山故里旅游区被批准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成为中山市第一个5A级景区,擦亮了孙中山文化品牌。
孙中山故里旅游区作为中山的龙头景区,带来的收益却与地位并不匹配,周围配套的酒店、餐饮、游乐等设施还不够完善。“成功创建5A景区后,为发挥5A景区的经济效益,中山将出台鼓励政策,引导支持景区周边旅游商业资源发展,如翠亨大道沿街商铺等,聚集人气做活市场,整合发挥景区各种资源。”中山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中山将加快景区改造项目进度,推进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陈列改造提升和翠亨旧村保护开放项目;丰富与孙中山有关的历史文物收藏。在软件建设方面,继续完善标识系统、游览线路设计、门票设计、创意商品设计、无障碍设施布局及设计方案等,并交由景区管委会和核心景区主管单位组织实施。
其实中山旅游景区“创A”的过程也是打造品牌的过程。除了推进孙中山故里旅游区的建设,中山也在积极鼓励其他景区“创A”,提高景区知名度和吸引力。今年4月,大涌镇的红木文化博览城也成功评上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目前,中山拥有一个5A级景区孙中山故里旅游区,两个4A级景区红博城和詹园以及12个3A级景区,类型涵盖乡村游、工业游和生态游等,初步构造了中山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品牌。
在一批A级景区的带动下,中山市旅游业实现稳步发展。2016年全年接待过夜海内外游客1117.81万人次,增长13.27%。其中,外国游客和港澳台游客62.17万人次,国内游客1055.64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247.0亿元,增长8.6%。
“旅游+产业”
依托特色小镇挖掘新亮点
经过多年的培养和建设,中山旅游树立了一定的旅游品牌,但整个旅游市场仍呈现着“星星多月亮少”的状况,与中山的产业结构分布相类似。在特色小镇兴建的浪潮下,中山旅游如何搭上这趟车,重新再出发?
近年来大热的工业旅游其实就是将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模式,中山工业旅游也是方兴未艾。目前中山各专业镇大力推动文旅特色小镇建设,除了早年的咀香园、伊泰莲娜DIY地带等国家工业旅游点外,古镇星光联盟、光立方、厨邦酱油、大涌红木博览城等一批高端工业旅游点不断涌现,原本中山工业开发出来的“一镇一品”,已经成为旅游的“一镇一品”,甚至“一镇多品”。
中山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主题特色小镇。
现在,中山有2个国家级的特色小镇,今年初还评选出了18个市级特色小镇。按照特色小镇的建设规划,旅游功能将是其中重要一环,将参考旅游景区标准建设小镇。
据悉,首批18个特色小镇均需达到3A级及以上景区标准,其中旅游要素较为突出的小镇,需达到4A级景区标准。此外,每个特色小镇,均需拥有“一个展示咨询服务中心、一个生态停车场、一个慢行街区、一个3A级旅游厕所、一套标识系统、一套主题垃圾桶”。
特色小镇的核心是特色产业,旅游的发展也将以产业基础为支撑。中山的旅游与产业结合发展有良好的基础。在建的大涌红木文化旅游小镇、古镇灯饰特色小镇、民众岭南水乡休闲旅游特色小镇就是其中代表。
其实,中山各镇区都有适合旅游发展的资源。比如五桂山的沉香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五桂山将打造集沉香文化体验、生态游憩、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产业,与孙中山故居景区、金钟湖景区以及岐澳古道等优质景点一起打造大五桂山游线。
而三乡温泉小镇计划打造集温泉养生、文化旅游、传统美食、专业服务为一体的小镇,规划提出要把秀峰家塾、附近民居的大庭院及周边明清建筑组成郑观应故居系列景点。依托著名音乐人李海鹰的南朗镇则计划打造翠亨旅游音乐特色小镇,将融入音乐、绘画等文化艺术元素拓展文化产业链,打造国际知名的名人文化旅游区。
中山市旅游局表示,未来将充分挖掘小镇文化内核,利用丰富的公共游憩空间的优势,借助产业集聚的优势,建设“宜居、宜游、宜创、宜业”的新型发展空间,推动中山成为广东特色小镇发展示范市。
选择多样化
整合区域资源提高旅游吸引力
去年2月,中山市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前不久出台的《中山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提出力争2018年底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中山是一座城市休闲与乡村旅游结合完美的城市,处处皆景,非常适合发展全域旅游。”中山市旅游局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接下来,中山将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建设三乡古鹤、开发区珊洲、大涌安堂、南朗翠亨、左步等一批特色旅游名村,推动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
然而,全域旅游并非意味着全境旅游。在业内人士看来,现在中山旅游景区也面临着规模较小、分布散乱、高等景区偏少的问题;整个旅游业还是以自发状态下的旅游经营机制为主,镇区旅游资源存在同质性,区域之间资源的整合和联动不足。
有专家认为,全域旅游其实是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变,从孤立的建设景点到重视区域整体环境的营造,提升区域整体吸引力,拓展旅游产业的关联度。
以孙中山故里旅游区为例,目前该景点旅游区面积是3.15平方公里,为了推动全域旅游,未来中山将整合崖口村、锦绣海湾城等周边景点,整个区域约14.15平方公里,扩大孙中山故里旅游区范围,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孙中山故里旅游区。
此次中山市旅游局举办的2017中山旅游文化嘉年华可以说是一次资源整合的尝试。嘉年华除了涵盖特色厨艺表演、美食展示,咸水歌、舞龙等传统非物质文化艺术巡演,还推出了“中山一日游”的旅游线路,将美食、文化、景区资源以活动形式整合在一起,为游客提供多样选择。
今后,随着“旅游+”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山还会催生新的旅游产品和业态,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不断加速。通过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升公共服务品质,推动灯饰、红木、服装、健康养生等产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建设风格各异的特色小镇,中山休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工业旅游等将迎来新机遇,距离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也更近一步。
现场直击
美食逐个数 三天吃不厌
在紫马奔腾广场,数十个美食摊位成“山”字形展开阵势。记者首先来到了隆都美食摊位前,只见桌上堆满了“沙溪芦兜粽”的礼品盒,一旁的饭锅内装满了煮好的芦兜粽。“体型大,单只粽子重量超过1斤,沙溪芦兜粽曾上过‘央视’。”店家拿起锅中的大粽子向记者介绍,芦兜粽用料包括糯米、红豆、花生、烧腩肉、咸蛋黄、鸡肉、冬菇等,吃起来口感十足。
在另一个摊位“亨记酒楼”,只见一头金黄色新鲜烤制的烧猪摆在桌上,开摊仅几分钟,摊位前就围满了试吃的游客,咬下一口烤猪肉,皮脆肉松,脂肪入口即化,有一种强烈的满足感。“平均每天卖两只整猪,先到先得卖完即止。”酒楼的冯师傅说,中山人节日祭祖离不开烧猪肉,平时也爱吃,酒楼的烧猪肉十分“抢手”。
而在“鱼嘴飞”美食摊位上,师傅正在烤脆肉鲩,一片片长约5厘米,厚约5毫米的脆肉鲩鱼片放到小烤炉上烤3-5分钟就出炉了。店家说,用于烧烤的鱼肉“夹肥夹瘦”,因此烤的时候会释放出鱼油的香味,吃起来也更香。“吃了一嘴油,但肉质还相对清淡,可以说是烧烤中的一个‘小清新’。”试吃的市民说。
此次美食节,中山对口帮扶的西藏工布江达县和云南昭通市也带来了美食展示。昭通展出了土蜂蜜、小草坝野生天麻等特色产品,而工布江达县的摊位则上演着切火腿“大戏”。一只长约半米的西藏发酵火腿被放置在特制的架子上,厨师用特制刀具在火腿上来回削切,一片片近乎透明的火腿片随即被刀锋削起,整齐地放入小碟子中,供游客品尝。
“这是用来自海拔3300米西藏高原的藏香猪制作的发酵火腿,由它制成的火腿搭配葡萄酒和蜜瓜一起吃,口感非常好。”店家介绍,发酵火腿至少要发酵2年以上,4-5年的才是极品,目前单条火腿的售价均在万元以上;切片师也需要数年的锻炼才能熟练切出发酵火腿切片。
现场还有不少“沉香”元素的展示店家。比如,“元一沉香”摊位上展示了沉香月饼、沉香茶等物品。店家介绍,沉香月饼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破壁技术,将沉香融入到月饼原材料中,月饼入口时味道稍有苦感随后回甘。而港口镇沉香园养生基地的摊位主要展示了“沉香菇”。据介绍,“沉香菇”是茶树菇的一种,与目前市场上占主流位置、产自福建的“古田菇”不同,它的种植加入了沉香木梢,按照自然生长期进行种植,吃起来“没渣”,味道更香浓。
■记者观察
从产业感知中山旅游变化
十年前,我还没大学毕业,暑假期间和香港科技大学的夏令营交流团第一次登上中山港,对一切都感到新鲜的我在旅行团带领下兴高彩烈地玩了几天。尽管第二次再到中山时已是好几年之后,但是乳鸽、咀香园、孙中山故居、古镇灯饰、雅居乐等中山元素一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原来,十年前中山就给我植入了“美食”“名人”“产业”和“宜居”等城市和旅游概念。
工作后,我对中山的了解逐渐加深,特别是每个镇都有一个叫得响的产业,大涌的红木家具让人叹为观止,古镇的灯饰令人目不暇接,黄圃的腊味闻香则食指大动,东凤的小家电走入千家万户,五桂山的沉香全国知名……这些年来,笔者又曾多次到中山访亲问友、短暂旅游。但是,如果再问我中山有什么东西值得去旅游,我说出来的居然还是十年前的印象。
在一座城市待久了的人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感受:城市在提速,印象没更新。城市应该怎么向“麻木”了的城市人、充满新鲜感的外来者展示魅力呢?
中山响应国家全域旅游概念,这是城市通过对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等社会资源进行全方位优化,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发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概念之下,中山规划打造特色小镇“一镇一品一旅游”。简言之,除了青山绿水、人文景点、美食餐饮之外,产业成为新的旅游资源。这与近年来逐步兴起的“工业旅游”大同小异。有人也许会说,“这多寒碜啊,旅游资源不够,产业来凑。”
其实,产业旅游或者工业旅游迷人之处多多,绝不是“上车睡觉下车看庙”式的旅游,它让旅客对城市有深入肌理的体验和体会。
把眼光拉回到肇庆市。笔者未到肇庆时,对这座城市的认识只停留在七星岩、裹蒸粽。慢慢地走进了西江、七星岩、鼎湖山、宋城墙,我逐渐感受到了宋徽宗、明清时期两广总督府、包公、利玛窦、六祖慧能等灿烂绚丽的人文历史资源。在采访四会玉器、肇庆端砚、肇庆新区、大旺高新区中,笔者对肇庆认识加深了。
可以说,肇庆和中山都以资源禀赋作为贯穿旅游发展的“暗线”。中山力推美食和产业深度游,肇庆聚焦康体养生和生态旅游。目前,这两个城市都向提升旅游服务寻找空间突破。
在大涌红博城一家做宋代家具的店里,老板热情接待了我这名“只看不买”的游客,他不但把材质辨认、款式演变、工艺审美仔细介绍一番,还让我又躺又坐又卧,就差请工艺大师驻店展示了。
“我进店就自报家门只看不买,老板为何还如此热情?”我问道。
“买卖是一种过程,过程很重要,结果看缘分。”老板充满智慧地说。
以产业资源禀赋发展旅游产业的中山,正在把旅游过程做到极致,这值得很多城市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