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先行:让中山高质量崛起有“来路”有“出路”
2019-12-10 湾区城市群
浩瀚伶仃洋上,从“海上风筝”西人工岛往东,连绵不断的施工栈桥如钢铁长城般矗立,渐渐挺起一座世界级工程的骨架。倒计时的指针分秒不停——三到四年后,深中通道这一跨海集群工程,就将正式通车。
12月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交通建设大会战暨征地拆迁攻坚工作现场会,吹响了打赢三年交通大会战的冲锋号。收官时间,恰好落在深中通道通车之前。
这样的部署不无深意。老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于今日中山而言,显得如此贴切,又如此迫切。
回望过去,我们曾与机遇擦肩而过。坐拥珠江口西岸“桥头堡”天然优势的中山,未能搭上珠三角公路时代的快班车,缺乏与东岸直连的通道,在资源流通方面难以施展拳脚,无法形成枢纽效应,加快发展,始终缺那么一口气。
前瞻未来,“双区驱动”效应下,中山迎来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重大交通设施联通珠江东西两岸,打造湾区西部的综合交通枢纽恰逢其时。中山在“双区”建设中,将有很大的机会喝上“头啖汤”。省委赋予中山“三个定位”的重大使命,明确中山要建设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沿海经济带的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极。
立足当下,我们必须看到,中山的交通建设仍有大笔欠账亟待补上。10年来,中山基础设施投资占总投资平均比重16%,长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和珠三角各市水平;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为180公里,远低于深圳、广州和其他兄弟城市;同一条105国道,顺德段十多年前就完成改造,全程无红绿灯,中山至今仍未改造完成。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毫无疑问,未来三到五年是中山发展的关键时期。
中山未来发展的“出路”与“来路”,首要在交通。高质量交通网络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发展新业态的支撑,是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关键因素。交通一体化对世界湾区区域协同机制建立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东京湾区及国际知名城市已有成功案例印证。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交通会战火力全开,珠海提出打造大湾区门户枢纽的交通支撑,江门规划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西翼门户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深中通道通车前的这段时间,看似漫长,实则紧迫。前有欠账要补,后有“新路”要赶,如若不奋力攻坚,不主动把握机遇,当“头啖汤”成为“穿堂风”,中山错失的或许不是一次机遇,而是整个未来。当前,我们亟需在区域发展的格局下,系统谋划构建高质量交通体系,统筹建设面向未来的高铁、高速、城轨、地铁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多层次立体化交通网络。只有“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中山参与大湾区分工与建设才能有强力支撑。
市民幸福生活的“出路”与“来路”,首要在交通。在新媒体平台上,交通是网友评论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一方面,镇区组团之间“瓶颈”不少,高峰期交通拥堵日益严重,一些“蜗牛项目”“世纪工程”超出群众心理承受预期;另一方面,群众对加快建设对外交通项目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对更加舒适、更加便捷交通的渴望也越来越热切。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突破交通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高效率的交通服务需求,才能让群众更好地分享未来发展红利。
天下事,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交通大会战不能光靠振臂一呼,还要有施工图、时间表,甚至“军令状”。历史的欠账,有的受征地拆迁之困,有的受土地难题制约,有的存管理失察之责,有的缺远期规划之志……正因为待解、难解的扣子有许多,我们更要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尽锐攻坚、逐个击破,绝不能让沉重的枷锁制约城市未来发展。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交通大会战关乎中山的前途命运,也与每一个中山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实施过程中,更需要每一个社会主体的参与和支持、耐心与定力。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一条心齐努力,在交通大会战的浩大声势中闯出路、勇突围,中山重振虎威的第一场硬仗必将旗开得胜、首战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