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将重点突破 仍有四大难题待解
2017-08-02 湾区城市群
8月1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财科院”)在京发布的大型降成本调研报告显示,降成本阶段性效果已经显现。减税降费立竿见影。与此同时,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依然是大多数企业的诉求。
近期,国务院开展降成本大督查,地方层面也在密集发文部署实体经济企业降成本的举措。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降成本”在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正打响“攻坚战”,向深入推进。业内预计,下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等将重点突破。
资料图:山西太原,银行工作人员清点货币。 中新社记者 张云 摄
成效 降成本打出有力“组合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降成本接连打出有力“组合拳”。
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48号文),这是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针对“降成本”任务的首份系统性文件。该文件明确提出要经过1至2年努力,取得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的初步成效,经过3年左右使实体经济企业综合成本合理下降,盈利能力较为明显增强。
随后一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陆续制定出台系列政策举措,涉及降低工商业电气价格和银行刷卡手续费,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费率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下调居民用天然气价格以及大规模减税降费等。
今年以来,降成本继续深入推进,政策体系也日趋完善。据统计,仅财政部一个部门发布的涉及降成本政策文件就多达14个,涵盖简并增值税税率、扩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等。地方层面,也纷纷出台文件大力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专项行动,推出更加细化的政策举措。
其中,在降成本多项举措中,降低税费成本的力度空前,效果也最直接,今年我国减税和降费合计将超过万亿规模。
据新华社消息,近日,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18个督查组降成本专题组围绕“全年为企业减负万亿元”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做好百家企业原始支出费用大调查,扎实促进问题整改。
目前,降成本阶段性效果已经显现。8月1日,财科院在京发布的大型降成本调研报告显示,减税降费立竿见影,六大成本上升得到缓解。
据悉,为了解降成本政策的实施情况,2017年3月至5月,财科院调研组分赴东北、东部、中部、西部等九省实地调研,采取行业座谈、实地走访和线上问卷调查等方式,调研行业涉及有色金属冶炼、机械制造、化工、电子科技等多产业领域。
财科院院长刘尚希介绍,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企业税费、融资、人工、用能用地、物流等六大成本上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企业经营情况方面,提升挖潜改造及创新能力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关注和高度重视,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调研还发现,减税降费最为立竿见影,例如,山东、黑龙江、内蒙古、河南等省去年企业税费负担均减轻了数百亿。
社科院经济所所长高培勇指出,降成本可以说是今年以来宏观经济调控领域的“主战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贯彻了降成本的主线。“历数一下今年做了哪些事情,最主要的能看到成效并且有数据支撑的,就是降成本。”
挑战 降成本有待更进一步
尽管降成本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从企业的现实感受来看,降成本依然面临繁重任务和待解难题。
财科院线上调查数据显示,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依然是大多数企业的诉求。其中,80.4%的企业认为,需要继续降低企业税费负担,52.7%的企业认为,需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44.7%的企业认为,还需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还有分别为40.9%和26.3%的企业认为,需继续降低物流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
刘尚希指出,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降成本”政策是一项难度大、影响广、挑战性强的系统工程,存在着诸多难点。
一是高成本时代降成本的有限性。人工成本、环境成本、用地成本“水涨船高”。据财科院线上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6年,调查样本企业的地及房租成本上升了76.37%。对于已经处于高成本时代的企业而言,人工成本和资源环境成本是趋势性成本,符合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趋势,降低成本的幅度十分有限。
二是成本全面快速上升背景下的创新能力不匹配性。企业成本呈现出“山洪暴发”式的上升,企业难以再依靠低成本竞争优势,而创新和管理能力又难以跟上。如果不能及时对其加以消化,将会导致“河道阻塞”,引发多方面的问题。
三是降成本与防风险之间的矛盾性。降成本可能引发“按下葫芦浮起瓢”的连锁反应,例如人工成本对企业来说是成本,对劳动者来说就是收入;原材料成本对下游企业来说是成本,对上游企业来说又是收入。所以更需要妥善处理降成本与防风险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既着眼于企业的微观角度,也要从国家的宏观角度,考虑中长期的健康发展。
四是成本转化增值的低效性。单纯通过做减法来实现降成本是行不通的,降成本实际上不是简单地减少成本,而是优化成本结构,通过降低无效成本和增加有效成本,让成本有较高的转化力和增值力。国内降成本更重要的是做乘法,促使成本转化,提高增值率和产品附加值。只有这样,在国内进入高成本时代的背景下,企业才能尽快消化成本上涨,避免竞争力下降,进而适应未来的高成本阶段。
建言 下一步需重点关注融资成本
“与阶段性、短期性的降成本政策相比,实体经济企业健康发展更需要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在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推动物流模式创新和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等方面。”财科院调研报告指出。
在当天的调研报告发布会上,与会专家也纷纷表示,下一步,需要重点关注融资成本和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现象,还要通过深入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建立起降低实体经济企业负担的长效机制。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提示说,4月份以来,融资成本上升,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土地成本、环境治理成本也在上升,这都需要关注。此外,如何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降低成本,也值得研究。
事实上,近期从多部门和地方出台的文件中也可以看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尤其是有针对性地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正成为下一步部署的重要内容。
“降成本的深入推进还需要改革配套。”财科院研究员王朝才指出,比如说,调研中,很多地方企业反映,保险、养老、医疗、工伤、五险、工会会费等方面负担比较重,但是养老保险降低的空间很有限了,必须要通过养老保险改革加以实现。如果这个机制不改,光去降费,风险会越来越大。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所长李万甫指出,企业成本包括私人成本、社会成本和受政府政策变量影响的企业成本,政府还有一定空间和余地进一步释放政策机制改革的红利。推动企业形成稳定的、常态化的私人成本形成机制和构建稳固的社会成本形成机制,减少政府变量对企业成本形成机制的阻碍。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所长万东华也指出,降成本不会一蹴而就,也不是简单的“降低”,很大程度上是利益关系的再调整。在他看来,还需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放权于市场,还权于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