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头经典小食篇之九
2011-04-20 湾区城市群
1港式窝夫 - 格仔饼
看来没啥难度,做得鬆软、香甜原来也有几番功夫。「甜甜劲辣派」的格仔饼即叫即整,咬下去有点吃蛋糕的感觉,每一口都充满浓郁的蛋香。
由於格仔饼主要的用料是蛋浆,档主為了增加蛋香,特别用上蛋味重的北京蛋,特别分量也增多,平均一「底」便有大半隻蛋。焗的时间也有规定,约焗4分鐘便会「起」出来,否则会变得硬绷绷。吃时加上牛油、花生酱、炼奶和砂糖,是传统70年代的食法。
2脆皮多汁 - 猪大肠
猪大肠是著名的客家菜,因三四十年代客家人很穷,便把动物的内臟也炮製成美食。
大肠炮製工夫很多,首先要以水清洗多次去掉异味,再以层层叠叠的以「肠包肠」而成,风乾8小时才能炸出来拍得住乳猪皮的脆皮。庙街近「兴」记那一档(现搬至雅打街)是极力推介,除炮製依照以上方法外,就是从不翻炸,肠亦是日日新鲜返货。吃落外皮脆卜卜,内 有汁又嫩。
3超弹牙 - 煎酿三宝
「煎酿三宝」通常是在鱼肉酿茄子、尖椒、圆椒或豆腐中任选三种。一般人以為鱼肉愈多愈好,其实做得好吃也讲比例,一分鱼肉三分菜的比例口感便最佳。鱼肉以要手打、入口弹牙為之正。
牛头角下 有一傍晚才开档的小贩档就做得颇有水準。煎酿三宝是档的主打,途人行过无不买五蚊篤篤下,因此流量快,次次买都是新鲜热辣的。鱼肉颇為弹牙,而且入口还十分juicy。小店每日只做四五小时,一般都在放了工时间开档。
4八零年代经典 - 斋滷味
数十年前,人们把斋滷味当小食,行过几蚊几毫的即买即食。
斋滷味种类名称多多,有酸斋、豉油斋,又有斋鸡、斋鲍鱼,其实全部都是用麵筋做成。用麵筋沟水造成不同形态、质感,加上自家製的特调酱汁才是要诀。
东方小祇园以80多年经验调配不同的汁酱,每隻汁酱準用上三、四种材料调配,因此味道就是做得比别人好一点。
斋滷味入口特别软滑好吃,保持「常暖」也是原因之一。「我 卖得多,每日卖一半又整一兜, 斋自然保持新鲜。」此店每日用上100斤麵筋做斋,以甜酸斋和斋鸭肾最抢手。
5咸湿佳品 - 酸木瓜
酸木瓜是香港四五十年代非常普通的「口立湿」,在街边的推车仔档可以买到。
老香港的酸木瓜全部自家以白醋和白糖醃的,卖过两日的就弃掉。以保留蔬菜的鲜甜味。除酸木瓜外,这 还有蕎头、芥菜、萝卜、青瓜、莲藕、椰菜、梨子和芒果,记得食芥菜的萝卜或芥菜时,加点芝麻和芥辣,零舍香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