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资讯

珠三角城市合作形成新格局

2019-11-05 湾区城市群

9年前,国内首条城际地铁——广佛地铁开通,如今日均客流量已达54万人次;近段时间,广州与佛山、东莞、中山、肇庆等珠三角城市频频牵手,产业合作全面加强……交通连接,让珠三角变得越来越“小”;产业协同,让珠三角变得越来越“大”。广州与珠三角其他城市,正冲破地理界线实现跨界合作,协同带动珠三角城市转型升级。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的广州,在城市群联动发展方面大有可为。《中共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广州市推动“四个出新出彩”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不断强化广深“双核联动”,深化珠三角城市战略合作,加快推进“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更深层次▶▷

从广佛同城到广佛融城

以前,广佛地铁让“广佛候鸟”朝起赴广州工作,晚归返佛山居住的愿景成为了现实;现今,广佛两市以广州南站为对接点,瞄准的是产业的加速融合。

从开通之初的10.1万人次,到如今实现日均客流量54万人次,这是国内首条城际地铁——广佛地铁开通运营9周年的成绩单。

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看来,上述数据的取得得益于广佛融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两地政府共同谋划的阶段。

这种谋划,从两地的产业布局可见端倪。广佛两地提出共建“1+4”高质量融合发展试验区,围绕广州南站,整合广州南站、荔湾海龙片区、佛山三龙湾等平台,选址共建广佛融合先导区。

广佛推动更高层次的同城化建设,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广佛同城化建设已从“市场自发互动”“同城化合作”迈向了“融合共建”的新阶段。

《广州市推动综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行动方案》提出,强化广州—佛山极点带动作用,推动广佛全域同城化,并对广州提出了“全力提升经济中心功能”的目标。该方案明确要求广州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并与佛山共建万亿级产业集群。

去年12月,广佛正式签署《深化广佛同城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市将聚焦先进装备制造、汽车等产业,共同打造若干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全面上新台阶。

今年5月,广佛同城化党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广州市、佛山市合作共建先进装备产业集群的工作方案》等四个方案,宣布两市将共同建设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广佛两地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产业及边界地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李立勋认为,同城化是格局化的概念,边界邻接地区的合作很重要,但只是其中一部分。

更广范围▶▷

“广州+”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

除了佛山,珠三角等城市也希望加入“广州+”朋友圈。

9月,广州东莞两市签署深化重点领域合作协议、广州开发区东莞水乡经济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这并不是两市合作的孤例。此前,东莞滨海湾新区与南沙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决定加强规划、交通、产业对接协同发展,在深化港口航运合作、共建创新走廊重大平台、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与政策创新共享、弘扬岭南水乡特色文化等方面加强合作。

对比两例合作,全方位协同成为关键词。这也是广州与周边城市合作的真实写照。

珠江西岸,广州在建的地铁18号线规划延伸至中山、珠海,把这两座城市拉进了广州中心城区朋友圈。

广中合作由来已久,互动越来越密切。2018年底,两市更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商定在重大规划衔接、基础设施对接等六大领域深化交流与合作。与中山毗邻的珠海,同样不遑多让。同处珠江口水域的广州港和珠海港,也在去年签署港口合作发展协议,共同加快打造世界级枢纽港口群。

轨道交通的衔接,是广州与湾区内其他城市紧密相连的方式之一。

《广州市推动综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快广州地铁线网向周边城市延伸。对此,广州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建隆表示,广州地铁集团将在强化轨道交通线网的“内通外联”上发力,逐步实现与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清远等周边城市轨道交通上的无缝联接,力争实现“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湾区轨道交通新模式,引领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

交通要素是区域合作的优先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近段时间,广州频繁与江门、肇庆等城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产业协作等方面加强合作。

10月31日,广州与江门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两市比较优势,深化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及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等领域合作,实现共赢发展,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作出新贡献。

终极目标▶▷

推动大湾区合作共赢

从广佛全域同城化,到“广州+”朋友圈的扩大,城市合作成为了城市转型升级的主旋律。对于广州,城市合作有何特殊意义?

《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广佛同城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枢纽型基础设施、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开放合作高端平台,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基地,打造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国际大都市区。

当前,大都市区成为城市区域参与全球竞合的重要形式,伦敦、纽约、巴黎等国际领先城市纷纷推进大都市区建设。广州同样提出研究编制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广州大都市区规划。

“在珠三角以多核心强联系为特征的城市群作用下,珠三角都市圈空间结构的重构特别明显,无论是广佛都市圈还是深莞惠都市圈,城市连绵区再结构化后,其结果都不是都市圈典型的圈层结构,而是兼有圈层性和网络性特征。”马向明认为,随着大湾区时代的到来,“排队吃饭”变成了“圆桌吃饭”,各个城市围湾而坐,一个更加平等化、网络化的城市群时代将会加快到来。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进一步分析,广州等大城市的功能布局优化,反映出区域合作正进一步加强。“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职能、产业分工将会进一步细化。广东的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只有适度的合作,让广州这类大城市把一部分的发展机会转让给周边城市,珠三角城市群才能协同发展。”

李晓江建议,广州应定位高端职能,主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最主要的是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发展一部分的高端的、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制造业,“谁都可以干的事情,广州不要去干”。

专家观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

城市转型核心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品质引领

广州、深圳等城市长期承担了过多的功能与使命,这也导致这类大城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强调什么资源都要、什么产业都要强。“中国的资源配置导致两个最重要的流动性都只保留在了特大城市中,一个是资本流动性,一个是社会流动性。”李晓江认为,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治理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都没法适应规模和速度的增长。这就使得广州这类大城市,需要经过不同阶段、不同时间长度的多次调整来不断地优化。至于解决办法,李晓江认为,第一是疏解核心城市的功能,包括规划管控、行政管控、经济调控;其次是优化区域布局。

“我们当前提经济高质量发展,于城市布局而言,就是要对城市的发展进行管控与协调。”李晓江说。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标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战略先后出台。李晓江注意到其中主题词的差异:京津冀是“协同”,长三角是“一体化”,大湾区是“合作共赢”,主题词的不同反映了三个区域发展方向的不同。“京津冀的问题是发展差距过大,需要增强协同。长三角有很好的基础,要再上一个台阶,所以是一体化。对于大湾区,维护好“一国两制”,承认差距并充分利用好彼此独特的优势,是大湾区合作共赢的核心基础。”

从供需关系来讲,核心城市或顶端城市永远是稀缺资源。李晓江认为,一个健康的城市体系,应该是大中小城市各得其所,机会和成本相匹配。此外,城市转型的核心,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品质引领,从生产型转向服务型,尤其大城市一定会快速地转向服务经济和新经济。相对于世界核心城市,珠三角地区的现代服务业水平与世界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广州、深圳第三产业比重相对低于香港、北京、东京、巴黎等城市。李晓江认为,种种现象表明,区域转型是粤港澳大湾区不可回避的趋势。

相关:珠三角
来源: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