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社区医院将配备“儿科医生”
2018-09-27 湾区城市群
许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病了,带到社区医院看病,却发现基层医院并没有开设儿科,也没有儿科医生,或者有儿科却是医生很少。最后却只能抱着病娃跑到大综合医院或儿童专科医院去排长队求医。
儿科医生紧缺是全国性问题,短期内人才队伍培养仍未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一直在思考如何放大招留住儿科医生。近期,广州市越秀区开创新模式,整合区域内儿科医疗资源,通过联盟内转诊、交流、传帮带等合作,帮助群众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全科医生,也学会看儿科的常见病。昨日,用来调剂该区域内儿科医疗资源等平台——儿童健康联盟正式成立。
儿童健康联盟成立现场。信息时报记者 郭柯堂 摄
现实:社区医院承接儿科能力薄弱
“社区医院看不了儿科”“没有儿科医生”“误诊儿科疾病”这些消息并不少见。在分级诊疗不断推荐情况下,儿科分级诊疗的问题也开始显得突出。很多社区医生并不具备看儿科疾病能力,最后导致大多数家长都带孩子去大医院看病。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陈运彬接受本报采访时曾表示,懂得给成人看内科的医生,不一定看得了儿科。“毕竟儿童诊疗与成人不用,用药方面也有更多讲究。全科医生没有儿科专业背景,家长也不放心带孩子去。”他认为,分级诊疗给居民看病带来很大的便利,但儿科方面社区却难提供得了这些方便。“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需要通过专业培训才能够担起这项任务。”
陈运彬认为,基层儿科医生规培也应“分级”,多发病常见病的规培一年左右的时间应完成。可目前基层医院本就人手紧缺,招了人送到医院规培3年。这并不现实,送去规培,也将意味着社区医院3年没人干活。所以,需要谈探讨出一个模式,让社区医生能够不断学到儿科医疗专业知识,又不需要长期“离岗”。
对策:成立联盟 调剂儿科医疗资源
构建儿童全方位健康服务体系是当前摆在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面前重大的课题。昨日,广州越秀区成立首个儿科“健联体”,希望通过探索这一新模式,让医疗人才队伍在联盟内流动,在为群众提供儿科医疗服务,补救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儿科“短板”。
越秀区副区长颜强表示,目前儿科资源紧缺是全国性的问题,现今,虽然越秀区辖内有省、市、区3家妇幼保健机构,10家三甲综合医院开设儿科医疗服务。但作为中心城区、教育大区,越秀区的儿科医疗资源紧缺情况亦显得尤为突出。官方统计显示,2017年,越秀区区属医疗机构儿科门急诊量达61万人次,占全市15%,同比增长10.34%,位居全市前三位(全市儿科门急诊量约406.99万人次)。
针对这一现状,广州市越秀区成立首个儿科“健联体”,尝试区域内三甲医院的儿科、妇婴专科的医疗资源往社区调剂,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作用,增强基层医疗机构儿童常见病的诊疗能力。
记者了解到,越秀区建立的儿科健联体单位成员有区域内三甲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还有妇婴专科医院如越秀区儿童医院、越秀区妇幼保健院,以及越秀区疾控中心以及越秀区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如何调剂?
大医院培训基层医生 发儿科执业证
记者了解到,此次的儿童健康联盟,除了有专科联盟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基础架构外,还邀请越秀区疾控中心参与,从儿童疾病的预防、健康宣教等方面入手,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在组织架构上,这是由政府参与,卫生主管部门发起的健康联盟,联盟的建设有更多的政策支持与引导,联盟的可持续发展有更扎实的保障。
通过联盟,越秀区基层医疗机构将在儿科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双向转诊等多方面得到全面帮扶。记者了解到,首个儿科健康联盟更注重培养人才计划,目的是让区域内的社区医院也能够承接起常见的儿科诊疗服务。骨干单位要安排高年资医生对社区医院医生进行“点对点”知识指导。
越秀区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遴选2名全科医生参加由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越秀区儿童医院、越秀区妇幼保健院专家组织的3个月的培训。基层医生随同市一儿科专家出诊、查房等。完成培训的社区医生可获授培训证书,并可在执业证上加注儿科执业范围,从而实现广州地区医改分流儿科患者,分级诊疗的目的。
根据计划,首批社区医院儿科培训在今年的9~12月进行;12月考试检查培训结果并发放结业证书;明年1月,该联盟将总结经验,正式进入正常“运营”阶段。
■越秀“儿科健联体”
单位成员: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越秀区儿童医院、越秀区妇幼保健院、越秀区疾控中心、越秀区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帮扶内容:越秀区基层医疗机构将在儿科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双向转诊等多方面得到全面帮扶
具体培训:越秀区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遴选2名全科医生参加由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越秀区儿童医院、越秀区妇幼保健院专家组织的3个月的培训。基层医生随同市一儿科专家出诊、查房等。完成培训的社区医生可获授培训证书,并可在执业证上加注儿科执业范围。
观点
“专科+全科”应避免重复设置
越秀区社区医院代表认为,通过儿童健康联盟的儿科医生培养计划,越秀区儿童常见疾病有望区内任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到快捷的诊治处理。
颜强认为,儿科尤具特殊性,全科医生未必懂得把握儿科领域的诊断和用药等等。此次成立儿童健康联盟,由联盟培养社卫中心全科医师发展儿科专长,能够缓解儿科资源不足的困境,实现“专科+全科”的有机结合。同时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健康医疗联合体,关注儿童的医疗健康需求,为儿童提供从出生到成长、从公共卫生服务到医疗服务的全方位保障。
也有专家认为,“医疗联合体”向“健康联合体”发展是必然趋势,医联体不应仅仅是“医院+医院”的累加,也不应是机构和资源的重复设置,而应是“专科+全科”的有机结合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通过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统筹层次,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绩效考核110%倾斜 稳定儿科医生队伍
作为参与区域儿科健联体建设的医院之一,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儿科不仅业务水平出众,而且人员相对稳定。据该院院长曹杰介绍,市一儿科成立于1950年,儿科设越秀、南沙两个院区,总床位120张。有新生儿重症NICU、肾脏免疫、血液肿瘤、消化营养、呼吸感染、心血管、内分泌代谢、神经康复等8个专科单元。开设特需门诊、主任门诊、专病门诊和24小时急诊。目前该院儿科拥有一支130人组成的医护团队。
儿科医生队伍相对稳定,原因何在?曹杰表示,儿科在医院来说工作量并不比其他科室少,由于其特殊性,创造的效益并不是最多。尽管如此,医院还是看到儿科医生的付出和价值,在2011年就对儿科医生的绩效考核作出倾斜,儿科的绩效考核是达到110%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