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建言

孟丽红:把港式社区融入湾区生活

2018-06-21 湾区城市群

QQ截图20180621110849.jpg

新晋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孟丽红3月首次参加全国两会。

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备受关注,优质的大湾区生活圈该具备哪些形态,声音意见也正在收集中。对此,新晋港区全国政协委员、祈福集团副董事长孟丽红感歎,28年前首次把「港式社区」带入广州,初期以港人为主的社区,发展到聚集超百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人士的「地球邨」,孟丽红在交通、教育、医疗服务配备上紧跟国际标准,营造了一方优质生活圈。原本的企业行为,却为广州的南拓发展战略提供肥沃土壤。如今,1小时生活圈拓宽至粤港澳11个城市,作为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先行者,孟丽红认为,新时代人员往来,也将对安居乐业的软硬件方方面面提出更高要求。如何筑牢基石吸引全球优质资源,多年的粤港经验或可提供一些管理经验和智慧。■文:香港文汇报·人民政协专刊记者 胡若璋 广州报道、图:受访者提供

1991年,广州番禺「祈福新邨」的出现,大面积掀起港人北上置业的风潮。原本沼泽、荒石丛生的废地,摇身一变成了新兴生活方式聚集的「港式社区」,服务当地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高峰期,20万村民中有七成来自香港,此外还有超百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人士在此开启了工作在天河,生活在番禺的「1小时同城生活圈」。

后来,祈福新邨不断发展,成为备受瞩目的「中国第一村」,当年的一些规划和决心,依然历历在目。孟丽红说,改革开放前,丈夫受邀回到家乡投资办厂,在这过程中,改革开放在广州带来蒸蒸日上的变化。比如,越来越多的民众买得起小汽车,却马路不通,车开不回家。

建便捷交通网络 提升人居环境

在都是自建楼的年代,拥有香港和加拿大开发住宅经验的孟丽红和丈夫开始意识到,「港式社区」的生活模式在改革前沿地将大有发展空间。「当时有不少香港人在广州办厂、商旅,选择有限,几乎都以中国大酒店、花园酒店为据点」,孟丽红说,「带花园的小洋楼,不仅满足港商港企港人的商旅休閒需求,也吸引了大批驻穗外企的高管、管理人员,享受较好空间带来的家庭生活。」

对接国际标准建造的泳池会所,丰富社区生活的内涵方式。在建造优质社区生活圈过程中,孟丽红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当年香港的会所门槛很高,一般民众难以企及。一衣带水的广州,人居建设环境大为改善之后,自然也成为很多港人周末度假的新兴之地。

和时下热议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样,孟丽红认为,无论是东京大湾区、纽约大湾区还是三藩市大湾区,都有国际级的优质生活环境。再反观祈福新邨28年的建设,同样都是在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文化设施、医疗卫生条件、通勤条件、生态环境及保护等方面做足细节工作。

为了服务好大家的居住、出行需求,孟丽红透露,过去多年来也在做提速服务,形成了如今的「半小时生活圈」。据悉,祈福新邨日超300班次的外线楼巴,至今为止依然承担起了广州区域之间的人员流通。

此外,南沙客运港早期一天只有一两班航班。孟丽红回忆说,最早一批港人都是坐着船前来考察、置业。随着港人的往返越来越频繁,逐渐增开至「一小时一班客船」。人员的密集往来,也推动着更为丰富的交通网络的形成。20多年来,从番禺到香港的众多两地巴士,始发站和终点站都是祈福新邨。这些保障区域之间顺畅通行的便捷交通网络,孟丽红认为,如今的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是新时代民众快捷出行的需求。

22年前引入双语国际教学

社区生活建设,孟丽红从未短视。比如,自建消防队、自动佈局污水处理厂,除此之外,对接国际标准,引入海外人才推动教育、医疗的国际化发展。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不管是医疗服务方面,还是需要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的国际教育方面,都已经成为孟丽红事业履历中最光辉灿烂的名片。香港文汇报记者获悉,祈福新邨拥有12所国际及省级学校,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国际班。为了引进国际双语教学班,1996年,孟丽红夫妇走访香港、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多地考察,最后引入美国的双语教学办校模式,创办了第一所中英文学校,成为广州最早创办双语教育的国际学校。

「一方面,不少外国人在此居住,需要解决子女上学的问题;另一方面,国家在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孟丽红向香港文汇报记者表示,当时,内地尤其是广东正处于全面起飞时期,各行各业专业人才稀缺,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都十分迫切。就祈福新邨自身发展而言,首期项目开发时,法律文书、营销设计、销售等方方面面,都只能先从香港或美国、加拿大等借鉴经验。为了培训员工,孟丽红还曾亲自上阵培训礼仪。孟丽红意识到,内地发展迅猛,培养学贯中西的複合型人才迫在眉睫。

然而,民办教育、双语教育都是新生的教育模式。

创办初期,单从引进优质外教而言,就得和当地政府不断做汇报工作,以希放宽外教进入的名额。「1996年开班时,学校的外教比整个广东省的外教加起来都多,在当时对外籍人士还有限制时,大量外籍人士来到祈福,政府还有些顾虑。」孟丽红笑谈道。

有了好教师,前来就学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孟丽红说,上世纪90年代的广州,民众对于双语和民办教育的接受程度不是特别高,第一年招生只有5个学生,学校的老师比学生还要多。

第二学期,情况得到大为改善。前来考察的家长,看到四五岁的小孩子都能以一口流利的英文交流时,开始对双语教育刮目相看。孟丽红表示:「当时就有一个信念,中国早晚会融入国际社会,优质的教育就是可以让学生在面临国际交流时没有任何障碍,还能信心满满。

同样让孟丽红谈兴甚浓的还有在医疗服务的建设投入。孟丽红坦言,有感于当年番禺乃至广州医疗条件落后,环境差,很多香港人需要看病时都会不辞辛苦回香港。

投资10亿提升医疗服务

孟丽红透露,当时在医疗服务上投资了10亿元,这个数目足以拿下广州珠江新城很大部分建筑用地。为了做好医疗服务,不仅在硬件上让患者进入医院犹如到了「酒店」一样感觉到轻鬆舒适,在软实力上,孟丽红也一直在迎难而上。比如,2003年开始,祈福医院获得国际医疗认证联合委员会的认证,同时也成为内地首家、亚洲第二家获此认证的三甲医院。并连续6届,高分通过複审至今。同时,也让医务工作者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最后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作为新晋全国政协委员,今年全国两会孟丽红携带10份提案参会,其中大部分是关于大湾区建设。在她看来,要与国际一流湾区对标,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和不足都非常明显,亟待补齐人居环境短板,以增强大湾区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在大湾区「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的背景下,协调统一的法制建设也需要同步推进。

从28年前推动「广州1小时同城生活圈」,到如今积极建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孟丽红信心满满表示,小到一个社区,大到一个湾区,「1小时生活圈」都是对优质生活圈提出更高要求。拥有超过30年粤港两地经验,孟丽红期盼,过去多年经历和积累的两地一手经验,可以为大湾区的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关:孟丽红 港式社区 湾区 生活
作者:文汇报 来源: 文汇报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