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中国行长廖宜建:汇丰DNA里有中国元素 大湾区布局已有成果
2018-05-22 湾区城市群
羊城晚报讯 记者戴曼曼报道: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和内地金融开放的机遇,汇丰中国将迎来哪些历史性机遇,在金融机构布局方面将会有哪些新的动作?近日,汇丰中国行长兼行政总裁廖宜建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大湾区的规划汇丰中国心怀期待,同时再次强调珠三角地区是汇丰亚洲业务拓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期待大湾区新政策不断落地
羊城晚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呼之欲出,对于汇丰来讲,怎么看待大湾区发展给你们带来的机遇?
廖宜建:汇丰的DNA里就有中国因素,在香港起家,同时在广东的发展也有很长的历史,在支持大湾区发展方面具备优势,也非常期待大湾区带来新的政策机遇。
纵观全球各地的知名湾区,不难发现国际化的金融服务是大湾区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以珠三角地区蓬勃发展的科技创新行业为例,香港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借助其成熟的资本市场和专业的金融服务成为珠三角科技创新企业吸引国际投资、募集资金的良好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进一步结合三地优势,配合区内发展成熟的制造业供应链、创新科技、金融服务、物流和消费市场等要素,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期待大湾区计划出台,相信对于我们很多方面的业务都能有积极的推动。
羊城晚报: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国市场开放中的作用,您怎么看?
廖宜建:广东可以利用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机遇,进一步加快推进国际合作、促进跨区域合作。一方面在基础设施上持续投入,提升联通海外市场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可积极进行制度创新,构建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进一步推动广东与全球经济的融合。
尤其是在金融方面,可借助毗邻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内人才与资本的流动,可以通过更紧密的融合为中国金融业和资本市场开放提供借鉴。
羊城晚报:对于布局粤港澳大湾区,汇丰中国已经有了一些初步尝试,能否简要谈下现阶段的成果以及你们接下来可能的举措?
廖宜建:过去三年,我们在大湾区和珠三角的布局已经有了一定成果。 汇丰银行在珠三角的业务增长速度比在中国其他地区都快。在零售业务方面,汇丰去年在内地推出了信用卡,现在已经发行了大约50万张,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在广东。
在环球资本市场方面,在去年成立了前海首家外资控股的合资证券公司,汇丰拥有51%股权,包括拥有管理权,我们对这个合作有很大的期望,对未来的发展也非常的期待。目前,已经开展的业务包括股票及债务发行的承销与保荐以及企业并购咨询等,接下来还有很多新的牌照和新的业务可以发展。
现阶段,我想主要是利用已有的架构去把握中国市场的机遇,把业务做大做好,对股东有一个比较负责任的回报。新的牌照、新的份额增持,都是渠道,我们都已经有了,关键在于通过这个既有渠道把既有业务做大。
如果有其他新的措施推出,我们也会从商业的角度去把握。
珠三角是汇丰业务拓展重要战略
羊城晚报:中国近年来不断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这对汇丰来讲将产生什么样的机遇和改变?
廖宜建:我们对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对于其架构的设计和讨论一直都有所参与并积极配合。最近决策层宣布了一系列进一步开放内地金融市场的新举措,包括放宽外资机构持股比例限制、扩容沪港通、深港通额度等。中国加快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种种“引进来”的举措,为国际投资者和发行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羊城晚报:目前来看汇丰中国在珠三角地区还有没有新的战略规划?
廖宜建:珠三角地区是汇丰亚洲业务拓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我们的目标是在珠三角地区打造具规模的银行业务。
自集团2015年6月宣布其珠三角发展战略以来,我们在这一地区的业务始终保持着稳健而快速的发展。无论是零售还是对公业务,客户群体和业务规模都实现了显着增长,例如2017年我们在广东地区的贷款规模实现了23%的增长。
我们还致力于为广东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支持。去年我们启动了20亿元人民币的创新基金,以优惠利率为将近40家广东高科技创业公司和传统制造企业的创新项目提供了融资支持。
在推动数字银行服务方面我们同样取得了长足进展,除了率先在珠三角地区推出汇丰全球首台远程视频柜员机(VTM),我们还在外资银行中率先推出手机银行人脸识别功能、全渠道移动支付收款平台等领先的数字服务。
羊城晚报:汇丰中国曾经规划2020年在广东地区人才要扩招到5000人,这个人才储备计划有没有改变?哪些领域的人才是最迫切需要的?
廖宜建:我们对于珠三角的目标没有改变,对于珠三角的投入也并非以三年、五年的时间段计划的,而是以十年、二十年计算的。
人才一直是需要的,但问题是这些人才应该放在哪里、什么时间段增加,这需要看当时的市场发展情况,需要不同阶段进行不同考量。例如,目前我们个人业务通过信用卡发展,就要考虑是否应该在消费金融上直接增加销售的人手。我们也要考虑是应该开更多的分行、支行,还是应该更多地利用科技手段来服务这些群体,根据这些决策来决定人员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