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资讯

港科研助国产钢铁走出去 两地合作由大湾区起步

2018-05-18 湾区城市群

QQ截图20180518114215.jpg

图:钟国辉表示,分中心获国家资助,日后科研项目可五年、十年为计划,持续、稳定的计划亦吸引更多科学家加入,为“一带一路”及大湾区发展作出贡献 大公报记者麦润田摄

  

大公报讯(记者 杨州)“有国家科研经费资助,香港高校有望规划五年、十年项目,加快科研进度。”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副系主任钟国辉接受大公报访问时指出,中国钢产量佔世界近一半,当中制定钢材的国际标准尤为重要,香港的科研实力有助推动中国钢材外销,做到“国家所需,香港所长”,为“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基建发展贡献科研成果。他相信“资金过河”安排让研究员有很大信心,可以有系统地开展不同科研项目。

  

在理大从事科研教育工作20多年,身兼理大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的钟国辉指出,过去无国家科研经费很“孤独”,如今获国家科技部资助100万元,亦证明分中心过去的科研成果得到认可,“分中心未成立之前,大学给予科研经费50至100万元,很多项目为期两至三年,未完成可能已终止,始终科研是很花钱的工作。”

  

研究生更有信心留港工作

  

钟国辉表示,科研跟教育同样需慢慢发展,一、两年很难有回报,本港研究生在项目上一年又一年,这是很大的投资,而每一步向前走,当中很多进步是看不见的,国家的支持可改变这情况。他说,分中心未来可开展研究项目,向国家申请资助,将更多的时间投放在研究,并有系统地规划五年、十年项目,而非再只是一、两年,让非本地的科研人员有很大信心留港参与研究,这不仅有利于钢结构行业,更可推动整个香港科研发展。

  

两地合作 由大湾区起步

  

至于分中心如何使用这笔新经费,钟国辉表示仍在探讨中,如国家重视的海洋工程用钢,或与广东省科技厅及广东省钢结构协会交流如何参与大湾区基建,以配合国家下一步发展。他称,珠三角的钢结构产业蓬勃,有100间钢厂,平均每年生产两至五万吨钢材,若分中心与广东省整合产业,为其钢材认证符合欧盟标准,有助提升钢材生产水平,既应用于大湾区,亦可让中国钢材钢构“走出去”。

  

钟国辉补充,钢产量可满足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基建发展,但大部分採用欧盟标准,故分中心于2015年先后出版了《欧标EN1993-1-1钢结构设计技术指引》及《欧盟标准等效钢材设计应用》,指导工程师参照日、美等多国的钢材特定性能要求,选出合格的国产钢材供建筑项目应用,真正做到“国家所需,香港所长”。

  

“前店后厂”变“前研后市” 发挥优势

QQ截图20180518114241.jpg

图:资金过河有助香港挽留科研人才 大公报记者麦润田摄

  

对于国家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等措施,有本港研究员感到鼓舞,指可改善本港的科研环境,例如购入内地仪器更快运抵香港,缩短等待时间,减少延误研究进度,而经费资助可吸引更多研究生在港进行科研项目。香港应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机遇,可由“前店后厂”转为“前研(究)后市(场)”,发挥其科研优势。

  

新措施解决繁琐关卡

  

理大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江浩表示,过往本港研究员很难参与内地科研项目,是次获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资助层面可吸引更多有志学生加入钢研究领域,但更关键是打通两地的桥樑,本港研究员以自己科研项目申请经费,这方面自由度提高,亦发挥本港研究“求精”的优势。

  

江浩解释,除资金困难外,购置内地仪器亦有问题,因关口、报税等一系列流程,仅引入仪器便需三个月,加上仪器抵港后并非立即投入使用,仍需调校,如此一来前后便已花了半年时间,严重影响整个项目进度,而国家新措施可解决这环节,对未来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他称,香港搞科研有制度、法律等优势,配合大湾区发展,如内地的市场及产业化能力,香港将由“前店后厂”转为“前研后市”,发挥科研优势。

相关:科研 国产 钢铁 大湾区
作者:杨州 来源: 大公网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