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研创大湾区人才共享机制
2018-05-14 湾区城市群
港府日前公布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为输入海外和内地科技人才实施快速处理安排,以配合创科业界延揽人才方面的需要,然而社会却有声音攻击此举是"抢本地人饭碗",劳联昨日指控政府"藉此加快输入外劳",表明反对。
这种保护主义至上的心态,既不顾本港现实情况,更是目光短浅的表现。以创科推动发展是世界潮流所趋,一流科技人才,从来都是供不应求,不能与一般的外劳相提并论,香港的创科发展本已相对落後,只怕吸引力不够得不到人才青睐,何来"抢饭碗"之说?再说科技人才入境计划背後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诱因让一流科技公司进驻香港,改善创科生态,有助培训更多的本地人才,吸引港人留港发展,乃是一举多得,符合本港未来发展的需要。除了更好更快引入科技人才,港府诚应利用河套港深创科园区的有利条件,与湾区城市共商,积极研究创设大湾区人才共享机制,吸引更多创科公司来港,发展创科产业自当事半功倍,也望各方能实事求是,勿让政治争拗干扰科技产业发展。
平实而论,与其担心输入人才会对本地就业造成影响,还不如想想香港要如何才能打赢科技人才争夺战。单看邻近城市深圳,出手早、奖励多、优惠全,对引入科技人才会提供奖金、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致力打造科技创新产业链,形成了对全球科研人才的巨大磁吸效应,近年深圳发展势头迅猛,科技人才正是致胜关键。再看本港,创科行业发展不快,规模整体偏小,对本地科技人才需求有限,形成恶性循环,此外,香港居住、生活、教育成本高昂,俱是吸才和留才的短板。本港要发展创科,科技人才必须"外求",社会要看清现实情况。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昨通过网志表示,培育本地人才和吸引国际人才,是相辅相成,是否拥有足够人才,会大大影响到该产业能否发展起来,以至能否提供更多就业和发展机会,又强调"做大个饼"後,方能吸引更多本地人才放心投身行业,形成良性循环。的确,外来科技人才愿意来港发展,是来"造饭碗"的,香港应在争抢科技人才方面,更加锐意进取。
发挥本港国际化、低税率、成熟监管和法例完备等优势,辅以税务优惠、财政补贴,以及简化审批手续措施,可增加诱因吸引科技人才。若要更进一步,港府应考虑湾区人才共享,设立人才快速通道,打通人才流动瓶颈,让内地及海外人才能更方便地自由进出,令香港成为科技人才的招募和聚集地,促进科技交流,共拓创科产业。届时港深创科园采用香港的制度,有助吸引全球创科企业进驻,又能方便引进各式人才并肩工作,减轻人才短缺情况,而湾区的内地城市创新生态环境成熟,制造业蓬勃,与港展开人才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科创产业,做大市场,可实现互利共赢。此外,让科技人才早上来港工作,晚上返回深圳等地居住,也不失为扬长避短之举,以香港的高薪低税,内地较为低廉的生活成本,相信能更好地吸引科技人才。用好大湾区的优势,是香港解决科技人才荒的好办法,一定要抓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