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透视”珠海机场:每天近3万人坐飞机,7成以上是外地人
2018-05-11 湾区城市群
“人流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 珠海市交通规划研究与信息中心电子技术高级工程师缪前明认为,在道路资源增加可能性不大的情况下,通过掌握人流出行规律,灵活变更交通模式,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
去年底,珠海市智慧交通运行管理平台投入运营后,逐渐汇集了全市人流、车流、路网和几大重点区域的海量大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实现针对性的交通调控策略,也可全面掌握珠海各区域人流往来规律,从而实现城市的智慧管理。
今日起,南方+将携手珠海市智慧交通运行管理平台,陆续推出珠海机场、珠海站、长隆、海岛、拱北口岸等重点区域的大数据人流分析,今天我们先来聊聊珠海机场。
作为国际一级民用机场,近年来,珠海机场航班、航线、客流量呈现爆发式增长。2012年,珠海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2014年、2016年相机突破400万、600万人次。2017年更是以一年两破的表现,突破900万人次大关,增速位居中南地区第一。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珠海机场运送旅客9.2万人次,同比增长19%;运输起降674架次,同比增长24%。目前,珠海机场通达全国57个城市,每周航班1600余架次,满足了珠海、中山、江门及部分澳门民众航空出行需求。
将近千万的客流从哪来?又分别往哪里去?让数据“透视猿”告诉你。
数据显示,珠海机场的日均客流约2.8万人次,包括到达和离开总和。有趣的是,这2.8万人中,只有27%的客流是珠海本地人,剩余的73%都是由于各种出行计划而前来珠海的外地人。
不到三成的本地客流中,珠海市民一般从拱北、南湾区域前往机场的较多。节假日则有微妙变化,来自香洲区、高新区市民的机场出行需求会较日常变高。
超过7成的外地人中,主要以来自中山、江门、澳门等地的客流为主。这些人群又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从外市经由珠海机场,进行远距离出行的客流;另一部分是来珠的商务出行人士,以及前往长隆海洋公园或澳门的观光客。
可以看出,无论是日常还是节假日,机场外地客流最主要的交互地段为拱北片区交互。工作日,与南湾片区交互量较大,节假日则与横琴新区交互较多。
机场吞吐量可以说是城市经济的风向标之一。近年来,珠海的快速发展对机场客流的带动作用明显,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实施,刺激了珠海经济的发展,从繁荣的航空市场得到了一定的反馈。
◆增加机场-中山、江门班次,开通阳江候机楼班线
机场客流的猛涨也是机场服务是趋好的催化剂,“空路无缝接驳”是机场服务升级的重要一环。那么,机场大巴是否可以从线路设置和运载力上进行优化?
先来分析一下机场大巴线路设置是否满足需求:
从本地布局看,目前,市内的机场大巴总体线路站点设置较为合理,基本满足市民往来机场的出行需求。
外市客流方面,将2017年10月的外市客流在珠海各关键进出口的分布比例,与当时机场大巴走线设置进行匹配:
可以发现,在机场大巴延展至外市的线路设置上,还应可适当增加阳江方向(S32)、中山方向(S105、G4W、S365)的服务。
为此,去年12月,珠海交通管理部门和机场管理者适当增加了江门的线路,加密了中山的班次,并还开通珠海机场←→阳江海陵岛的候机楼班线,大大提高了周边城市往来珠海机场的出行便捷度。
◆机场大巴值守到最后一趟航班
讲完机场大巴的走线设置,接着就来说说机场大巴运载力情况。
以荷载量为45人/车计算机场快线运力,并与机场客流进行叠加,获得了机场大巴供需情况:
分析发现,机场大巴运力方面存在优化空间。譬如:在拱北运营方面,拱北到机场的客流单边需求很大,需要在有限的运力情况下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更好的结合需求提供服务?
夜间机场客流量较大,很多外地旅客不了解机场大巴夜间设置情况,仍选择订车解决出行。而事实上, 机场大巴基本是按需调配的,值守到最后一趟航班。也就是说,只要机场还有航班,就有机场大巴在等候乘客。
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港珠澳大桥通车等一系列利好机遇,珠海机场的客流将进一步扩容,珠海的枢纽地位也将进一步提升。通过大数据的透视之眼,珠海在城市管理、交通服务和战略决策中将更趋智慧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