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资讯

惠州迈向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2018-05-10 湾区城市群

QQ截图20180510151126.jpg

在惠州仲恺高新区TCL的彩电基地,一台台电视机在流水线上快速完成生产。作为电视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三、中国第一的企业,去年其电视出货量接近2400万台,平均每分钟多达45台销往世界各地。如今,总投资129亿元的TCL集团模组整机一体化项目即将投入生产。未来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模组和电视生产基地,一条千亿级产业链条正在拉开。

几十公里外,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广东唯一的国家首批绿色园区——大亚湾石化区,随着中海油携手全球石化巨头荷兰壳牌集团投资建设的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中海壳牌化工二期项目投产,惠州炼化一体化规模跃居全国第一,世界级生态型石化产业基地呼之欲出……

这是惠州打造世界级产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缩影。近年来,惠州积极引进国内外创新资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与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等“2+2+N”现代产业体系逐渐形成……

得益于殷实的“产业家底”,惠州面向全球吸引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前来转化。特别是依托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惠州正抢占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高点,加快迈向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高地,新一轮创新产业发展蓄势待发。

1 冲刺万亿产业

四大“航母”托起8500亿元工业总产值

走进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创新园,只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南创新基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华南)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国字号“创新明星”扎堆。这个方圆几百米的园区已集聚了14家高端科研院所,一个立足惠州、服务珠江口东岸的新兴“智力中心”显现雏形。

“惠州在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且承接了深圳很多外溢。我们当时综合对比了珠三角多个城市,最终选择在惠州潼湖落户。”南方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周德成表示,惠州在政策支持、发展空间等方面对研发机构有很大吸引力。

作为“工业大市”,惠州逐步构建起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与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四大“产业航母”等为代表的“2+2+N”现代产业体系。去年,惠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565.6亿元,增长10.6%。据此推算,惠州的工业总产值2019年即可突破1万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建成万亿产业集群的目标。

强劲的产业支撑,为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提供了无限可能。

通过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惠州不仅引来一大批科技成果,还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签约共建“潼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大学创新园项目,22所“985”“211”高校同意入驻。在第二届科交会上,3所高校将有望签约入驻大学创新园。

惠州市政协常委、惠州学院教授、惠州市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瑞卿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惠州有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两大支柱产业,还正在推动汽车与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成为新支柱产业。惠州具有产业基础、土地空间、生态环境等优势。“结合自身产业优势,惠州可以好好对接,看看哪些创新成果可以在惠州进行转化,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随着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以及相关清洁能源大项目落户,惠州未来还将集聚国内外一大批科学家和高端人才,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等新支柱产业冉冉升起。

近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实验工厂落户惠州,将为惠州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提供高端技术装备支撑,推动加速器领域创新成果转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包括惠州在内,广东未来将成为国家大科学的新中心。随着两个大科学装置落户,惠州把握了重大发展机遇,将助推创新研发。

2 面向全球开放

国际化产业基础“浇灌”成果转化沃土

南海之滨、大亚湾畔,大亚湾石化区已吸引来自美国、日本、荷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化工相关巨子落户发展,去年11月和今年4月又有两家全球化工巨头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视线从“蓝色引擎”环大亚湾新区转移到“绿色引擎”潼湖生态智慧区,全球IT巨头思科投资建设的潼湖科学城、总投资不低于300亿元的碧桂园创新小镇等多个高端项目正紧锣密鼓施工建设,世界级数字化创新产业高地、世界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呼之欲出。

如今,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已引进美国思科、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韩国SK科技城等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项目,正规划打造“广东硅谷”。

随着一批创新平台做大做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惠州,面向全球开放创新,国际化的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产业基础,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沃土。

目前,已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惠州进行投资生产,有3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惠州投资了60多个项目。

惠州还已形成4K电视、汽车电子等智能终端完整产业链条,产品产销量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

“科技成果出来后,要在各种要素的培育下才能够长大。要素不好,成果就会发育不良。”去年,来惠州参加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丁文江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要素灌溉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非常重要,惠州正好是一个充满要素的地方。

丁文江院士认为,惠州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地方,后发优势明显,发展空间、潜力非常大。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给惠州创新带来机遇。“从创新角度来看,惠州如果能够下活粤港澳大湾区这盘棋,前景广阔。”

正是因为看好惠州的产业前景,去年10月,丁文江院士与惠州市政府签约共建南方(惠州)轻合金材料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及产业化基地,将面向汽车零部件、通讯等行业开发和应用轻合金结构材料,推进相应的工程化应用。双方还将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孵化、人才培养、平台共建等。

3 抢抓湾区红利

惠州探索与港澳共建“三园三基地”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相关规划即将出台,惠州加快“联姻”港澳,试图在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合作共建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特别是近年来,惠州加快承接香港、深圳等地的创新资源外溢,推动“港深创新+惠州智造”,瞄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数据显示,去年末,惠州工商登记外商企业实有6992家,其中来自香港的企业占了4885家,占比高达69.87%。去年惠州港资企业登记数量更是出现飙升,一年间增加了311家,平均接近每天1家。

引进人才、科研、技术等创新资源进行园区共建,也是惠州欲与香港等地合作的重要方式。今年初,惠州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探索与香港、深圳等地共建产业园区。

今年2月,惠州市政府与香港城市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香港城市大学惠州校园项目落户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将引进世界一流的科研资源。一期科研项目将建立电子、光学、材料、机器人等多个科学及工程领域实验室,及动物医学诊断实验室、食品安全实验室两个生命科学实验室,同时将大力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表示,该校有一个很大的“惠州计划”,未来希望可以把海内外更多高校资源带到惠州来,加强香港与惠州的人才合作。

如今,在香港城市大学惠州校园项目的基础上,惠州正谋划吸引更多的香港高校落户惠州,建设“大学园”。

接下来,惠州将积极推动港澳在惠州共建科技创新示范园、青年创业园、大学园“三个园区”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健康养生基地、文化旅游基地“三大基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合作承载区。

专家声音

打造科交会特色品牌吸引高校和人才

惠州要如何打造科技成果产业化高地?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丁文江认为,关键是要做好人才集聚、企业集聚,且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世界上创新的地区或城市都离不开好的大学和人才。惠州要逐步把科交会打造成特色品牌,吸引高校和研究院所过来,打造原创科技成果落地的‘硅谷’。”丁文江院士表示,朝着这一目标发展,做起来有难度,要有耐心。“现在是窗口期,科交会符合国家战略,也适应高校需求。要鼓励原创和资源配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惠州本身有自己的优势,如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产业基础也不错,且最近几年加快对接深圳。此外,惠州处于深圳和汕尾之间,惠州应当扮演好深圳与深汕特别合作区之间的“中介”和“二传手”作用,做好深圳外溢创新资源的承接工作。“这样的话,惠州的机会就很多了。”

惠州市政协常委、惠州学院教授、惠州市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瑞卿认为,目前,惠州的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不错的基础,但还有提升空间,需要提供一个创新舞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土地空间广阔且产业基础较好的惠州,在区域创新合作方面发展前景广阔。“对惠州来说,要做好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分析,引入深圳等地的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进行精准对接。”

相关:惠州 粤港澳大湾区 科技
作者:南方日报 来源:南方日报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