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创科人才难求 融入大湾区尚欠关键一步
2018-05-08 湾区城市群
大公报讯(记者 李雅雯 黄洋港 李斯达)香港人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培育出各方面的专才,融入大湾区发展,具有很大优势;然而创科业人士却慨嘆人才难求!曾在美国湾区工作、目前在大湾区搞科研的专家为《大公报》记者解开谜团:香港科技专才出现断层,加上创新及科技局审批基金过于僵化。他更直言内地政府投放在创科产业的资源,比三藩巿湾区还更多,香港欲抓紧巨大机遇,当局的政策必须“拆墙松绑”,科研基金亦要尽快“到位”,才能缔造创科驱动的新经济型态。
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把东莞定位先进製造中心。香港电子业商会会长、信佳国际集团主席吴自豪博士早就把握先机,五年前,他已将旗下约市值6.4亿多的上市集团“信佳”的生产基地,落户东莞。
“五年前我哋搬入东莞,当时港资嘅传统工厂系做鞋、衣物甚至电子业已陆续搬走,对我哋反而有利。”吴自豪说,当时需觅一块偌大的工厂用地,将三间分布在深圳布吉、保安及惠州的厂整合一起,以东莞市政府最为积极,提供多项优惠罗致高新科技工业,包括税务、购置设备优惠。信佳电子生产基地2014年由深圳布吉上李朗工业园迁移至东莞清溪产业园,三幢工厂现佔地共17.5万方呎,有2000多员工。
难题一:赴海外拒回流?
要将传统电子製造业保持竞争力,加入创科技术是必然趋势,生产电子产品27年的吴博士,召回在美国硅谷工作的大仔,美国麻省理工毕业的吴民卓博士(Alfred),统领集团的科研团队,将旗下的电子产品智能化Internet of Things(IOT)。
Alfred回流香港前,于美国芯片巨头企业高通工作三年。Alfred先后于前海青年创业基地及南沙自贸区设科研团队,将公司传统核心生产接驳互联网,例如将音响加入IOT,可用手机 控制音响设备,又自行研发智能宠物用品Petble smarttag、宠物Apps及水耕机等,开拓美、日及内地的庞大市场,投产一年多,已渐见成绩。
难题二:专才出现断层?
说到发展智能电子产业,Alfred称大湾区的硬件配套充足,香港的创科人才却难求。Alfred盛赞南沙自贸区的进口跨境电子贸易的税务政策,只徵收已出售的产品关税,比较其他城区打进口税,南沙自贸区有助创科企业灵活调动资金流,大大降低创科公司资金周转的风险。
Alfred亦大赞有“第二个硅谷”美誉的前海青年创业基地,理由就是:可供申请的创科基金项目众多,更有完善的企业支援。
曾在三藩巿湾区工作的Alfred,认为内地政府投放创科产业的资源比三藩巿湾区还要多。他直言,内地科技人才十分鼎盛,相反香港科技专才出现断层,难聘人才:“香港科技专才出现断层,喺香港要搵个富经验,30出头嘅创科人才系缺乏,相信同之前香港科网股爆破,大学生走晒去读医、商科,毕业做医生、会计师、投身金融、地产搵钱有关,少读电子工程,投身科研。”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近三年香港的大学界急起直追,积极培育发展高科人才及相关产业。根据行政长官2017年施政报告,用于大学科研拨款由2013/14年度的44.6亿增至至2016/17年度52.8亿,增幅18%,港府已预留不少于100亿元,以拨作大学科研基金。
难题三:基金审批僵化?
Alfred指公司有多个项目与香港的大学合作研发,他贊同大学科研基金的审批,比较以前容易,有助汇聚科技人才。
采访当日,记者就见到Alfred的科研团队中,有两名刚毕业不久、二十多岁的科技专才。人才急起汇聚,青黄勉强承接,然而政府机构行政僵化,成了另一绊脚石。Alfred指,提供科研基金的创新及科技局,审批仍然保守,门槛高框架多。
他以三藩巿湾区经验作例子,当地大学生有创科意念,易获批基金研发实践,审批条款不会以“赚钱”或社会责任等众多“现实”条款为标准,“设咁多框架,有资金嘅搵专业人士写靓proposal(计划书)就易过关,但对大学生嚟讲,随时因为输喺份柴娃娃嘅proposal,就抹杀咗一个可能好成功嘅创科产品诞生。”Alfred认为创科局应简化申请手续及降低申请门槛,才能鼓励年轻人投身创科产业。
他说,美国创科产业成功,在于史丹福大学、加州大学等,汇集不同人才,“创意嘅嘢,就系几个不同文化嘅人,拿住杯咖啡,倾倾下‘脑震盪’出嚟。”
建“香港城” 宜居社区好留“才”
担任三藩巿湾区委员会资深总监的Sean Randolph分析指,住房是发展湾区经济的基础,引入高质素的人才,需为他们的家庭生活、小朋友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若住不起湾区的房子,没法自由到处去,就成了一个很大的区域性限制。
早前国家发改委与三地政府签署的大湾区框架协议,已提出“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民建联主席李慧琼曾提出在珠海租地兴建“香港村”。另外,港铁主席马时亨早前向传媒透露,港铁与中国铁路筹划在广东南沙或佛山觅地建“香港城”,为港青和长者提供楼价相宜,约港楼价四分一至五分一的宜居社区。
吴卓民说若能解决港青的居住问题,可令香港年轻人更无顾虑,“瞓身”投入创科产业。吴说以色列、北欧及美国年轻创科人才甚少置业,大都租住楼房,将所有资金及精神投入创科,但香港年轻人则有“上楼”压力,创业路每每因须“快搵钱”置业,不能守而中途放弃。
子女教育享同等待遇
教育是人才留在湾区发展的另一重要考虑因素。今年一月广东省发改委主任何宁卡披露大湾区建设100项先导合作事项平台和项目,当中“增进粤港澳民生福祉”的在研政策,提及为商务人士更便利的签署、港澳居民的子女与本地居民同等享受本地免费教育和高中教育权利。
信佳电子(东莞)营运总经理Eric认为便利工作签证,提供更经济的子女教育政策,有助吸纳及挽留港澳及海外人才。
马来西亚籍华侨Eric,于加拿大大学毕业,先后于美国、上海,及深圳的华为集团工作,他已在内地生活八年,指三名子女在东莞的教育开支最“惊人”,当地国际学校学费一年由15万至20万人民币,三名子女教育费动辄50至60万,若本地免费教育惠及海外人士,可挽留高管人才:“我认识喺东莞嘅韩国、台湾、印度专业人士,做做下都因仔、女教育问题要回国,唔可以长留中国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