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建言

深港科创如何合作?专家:深企可“借脑”香港高校

2018-04-12 湾区城市群

14.jpg

南都讯 记者张馨怡 昨天,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召开了合作创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讨会,专家们针对深港科创如何合作互补给出了建议:深圳有愿意投资在研发上的企业,香港有一流的大学,两者强强联合能让深港两地的科创都迈上一个新台阶。

    深圳去年社会研发占比4 .13%

    企业愿意在研发上投钱

    根据深圳市统计局数据,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占GDP比提升至4.13%。根据此前公布的数据,2016年深圳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4 .1%,研发投入强度仅次于北京。

    根据《“十三五”深圳市科技创新规划(2016- 2020)》,2020年深圳的目标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 .25%。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解释,深圳现在的研发投入几乎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而香港去年的研发投入比则为0 .79%,看上去与深圳悬殊。对此,他解释称,这和统计样本有关。由于香港的高等教育都是公立,其中只有55%的研发经费来自政府,45%来自工商机构,这部分并不纳入研发投入比计算中。事实上,总体算下来,两个城市在政府科研投入上差别不太大,差别大的是企业的部分。

    据方舟介绍,香港目前因为经济环境、产业结构的因素,导致企业不愿意投资在研究上面,“香港的产业结构都是赚快钱,投资地产、股票这些能够短期内有很大收益的东西,香港产业结构决定了企业投资心态。”

    香港高校基础研究需产业化

    深港研究成果急需信息对称

    另外,香港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香港的8间大学,有5间排名世界前100位,即便和波士顿、旧金山、纽约相比,都有绝对的教育优势。

    但是由于香港产业基础薄弱,高等院校内的基础研究无法实现产业化。而珠三角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全球最强的产业链基础。珠三角的零配件装备基础,让产品设计者能够按照原形设计,装配出这样的机器或者设备,甚至生产小批量的试验品。产品成型之后,再转入产业化大批量生产。“这一系列过程,只有珠三角能够一体化实现。”

    在方舟看来,香港跟深圳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一方面深圳具有很强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深圳更应该利用好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

    具体而言,香港作为自由港,拥有低税率、货物人员进出自由的优势,对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深圳科技发展到目前,已经需要吸引大量的国际人才,如果能把香港自由港的优势,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统一规划下,叠加到深圳引才的策略上,将可助力深圳的人才梯队形成。

    两地的科技互补条件早已存在,如何才能把香港大学的基础产业能力真正和深圳的产业优势基础衔接起来?方舟指出,现在深港信息是不对称的,香港院校里的教授或者研究生有什么研究成果,深圳这边是不了解的。如果能够建立一个平台,甚至中介公司,就能有效把两地的信息联通起来,“专业的经理人团队,其实在这方面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延伸阅读

    专家:建议推动资本市场改革,

    提高内地科技企业香港上市吸引力

    除了两地的资源互补以外,深港两地的科技创新特色也显而易见:深圳地区的工厂凭借自身力量实现技术成长的同时,还能准确把握国际市场需求,但在品牌包装和营销经验方面仍然缺乏国际运作经验。而香港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为深圳科技产业打通通往国外的畅通无阻的路径。

    方舟提出应当推动资本市场改革,提高内地科技企业在香港上市的吸引力。目前,一家科技企业在内地上市,流程颇为繁琐,导致大量新锐科技企业选择去境外上市,包括在香港和美国。如果能够将香港的资本市场作为深圳甚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融资平台,这对促进这个区域的科技发展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相较美国资本市场,香港有着明显的优势。多年前,港交所认为阿里巴巴“合伙人条款”属于“双重股权条款”,与其坚持的“一股一表决权”原则相悖,致使阿里巴巴不得已而去美国上市。对于企业而言,要面临的法律风险比在香港大,而对于香港的资本市场也是一大损失。

相关:深港 科创 香港高校
作者:南方都市报 来源:南方都市报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