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中轴提升战略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18-04-04 湾区城市群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各区居住人口数量。
昨日下午,由龙华区与福田区联合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港深莞)中轴提升战略论坛在五洲宾馆举行。本次论坛通过主题演讲、自由讨论等方式,分享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理论、新经验和新思路,共同探讨中轴提升所面临的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问题,为中轴提升战略实施出谋划策。
深圳中轴,南联香港,北接东莞,是深圳南联北拓、连贯西东的重要通道,对深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发展能级、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意义重大。实施中轴提升战略,是推动湾区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是深圳“南联北拓”、拓展城市发展腹地的必然选择,是助力深圳打造世界一流城市的迫切需求。龙华区将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深入实施中轴提升战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梅观创新产业走廊融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战略部署,形成带动中轴提升的经济增长极和发展新引擎。为了让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轴提升战略,本报特在此对相关情况进行介绍。
区域发展背景
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7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7月,在国家主席习近平见证下,香港特区政府、澳门特区政府、国家发改委及广东省政府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提出创新合作机制、建设互利共赢关系的合作宗旨以及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镇群发展目标。
从当前发展情况上看,大湾区东岸的发展程度高于西岸。东岸事实上已经形成纵向的城市发展轴线,从南到北依次为香港、深圳、东莞、广州。这条轴线集中了大湾区最重要的城市、金融、物流、科技、信息、文化等经济发展要素,其经济总量占据了大湾区经济总量的80%以上,是西岸的六七倍。东岸纵向四市将形成大湾区的主轴。而中轴未来将是大湾区主轴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引领轴。
广深莞共建科创大走廊
2017年12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规划》提出“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到2050年建成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为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劲支撑,打造中国版“硅谷”,形成全国创新发展重要一极。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范围为沿广深轴线区域,具体为北起广佛交界处,经广州主城区、东莞松山湖、深圳主城区,南至深圳大鹏,沿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珠三环高速东段、穗莞深城际轨道、广九铁路等复合型交通要道所形成的创新要素集聚区域,长度约180公里。
中轴地区的重要节点如坂雪岗科技城、东莞松山湖、东莞银瓶合作创新区、深圳北商务区、光明凤凰城等均被纳入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中,未来在区域创新发展、科技产业创新方面将发挥重要带动作用。
深圳建设全球创新城市
2018年1月,深圳市两会召开,确立了“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核心目标以及建设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的愿景目标,提出坚定不移构建更加均衡、更有辐射力的大都市圈,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全面实现特区一体化。
正在编制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提出构建多中心网络体系和开放协同的空间结构,以深南大道轴及延长线、福田中轴及延长线两轴为引领,进一步完善城市空间和功能组织,将其建设成为深圳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形象展示窗口、城市高端服务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市民生活和出行的重要公共空间。
另外,规划还提出建设丰富多样的科创新空间,构建“一核三主、四廊多点”的全域科创新格局,营造多元活跃的创新生态。其中深圳中部科创走廊将对接香港东部知识及科技走廊,以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为重要国际化创新合作平台和深港跨境深度合作新支点,加强福田中心区、华强北等创新服务节点与坂雪岗科技城、观澜高新园区、观澜北产业园区等先进制造节点的功能互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新引擎。
中轴将被赋予更新内涵和使命
深圳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历程,由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标杆。
随着党的十九大召开,2018年深圳市两会提出了建设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的愿景目标,深圳正式迈向新的发展征程,未来将深入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中部地区是实施南联、北拓、中轴战略的核心承载空间,在大都市圈的整体框架下,中轴也将被赋予更新的内涵与责任使命。
中轴提升的重要意义
实施中轴提升战略,是推动湾区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圈层正在集聚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高端功能,并向腹地扩散延伸。湾区东岸的产业创新功能、科教研发、专业服务等功能正从核心圈层逐步向东扩展,中轴具有潜力成为新一轮创新的策源地与科技产业化的核心地带。目前,中轴地区已汇聚了华为、平安、正威3家世界500强企业(全市共4家),和富士康、华润三九、长安标致雪铁龙等一批高端制造产业。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制造业特征明显,金融、科技、创新、消费、生态、文化等高端要素集聚,口岸、高铁等交通设施支撑有力,具备强大的资源吸附与产业辐射能力,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是推动科技产业创新的战略要地。
实施中轴提升战略是深圳“南联北拓”,拓展城市发展腹地的必然选择。
深圳的东中西三轴分别承担不同使命。其中中轴连接港深莞,是深圳南联北拓的关键。一是向南可与香港共建大都市区创新与活力中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深港合作将迈向新阶段。香港近期推出科技创新发展策略,提出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在将军澳、马料水、古洞北、河套等地区建设东部知识及科技走廊,布局知识和科技设施。深圳中轴与香港东部发展走廊衔接紧密,加上广深港客运专线的开通,可在知识创新、产业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形成合力。二是向北可拓展城市腹地。随着深圳城市区域化进程加快,深圳向北趋势明显。目前,深莞在产业协作、人流联系方面日益加强,大量企业将生产部门北上迁至东莞地区(据相关资料显示,2015年东莞引进的内资项目中,34%来源于深圳,在东莞亿元以上项目中,来自深圳投资的项目协议投资额约398亿元,占比达39%),深莞沿交通线路已形成较强的人流联系。
实施中轴提升战略是助力深圳打造世界一流城市的迫切需求。
实践证明,城市轴线串联一座城市重要的行政、商务、文化和居住区,担负“脊梁”角色,在提高城市认知度,凸显城市品质与魅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果将深圳地图横向对折,盐田、罗湖、福田、南山四大主城区组成东西轴线;纵向对折下,河套、福田口岸、皇岗口岸、福田火车站、会展中心、市民中心、莲花山、深圳北站、观澜河等恰好位于对折线中轴上,汇聚了国际口岸、商业金融、行政中心、交通枢纽及景观资源。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以深南大道为标志的东西向轴线已成型,南北中轴亟需崛起与之搭成城市骨架。南北中轴线随着城市新中心的迁移和产业经济及人口的外溢应运而生,承载着商业金融、科技创新、交通枢纽、居住中心的纵向使命,依托该片区可构建港深莞都市圈脊梁的南北中轴,再向北形成纵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条主轴和核心脉线,增强深圳对东莞、惠州、河源等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国际竞争力。
中轴地区现状情况介绍
人口规模
从深莞大区域上看,中轴地区2015年常住人口589万人,占深莞两市总人口的30.1%。
从深圳市各区居住人口分布上看,基于手机信令数据,龙华区居住人口规模为255.05万人,位于全市第三位;福田区居住人口为190.64万人,位居全市第四位,仅次于宝安区(423.58万人)与龙岗区(376.52万人)。
经济总量
从深莞大区域上看,中轴地区2015年GDP总量约7823亿元,占深莞两市GDP总量的35.2%。
从深圳中部地区上看,福田区、龙岗坂田片区、龙华区围合而成的地区,区域面积约280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规模约330万,GDP约7000亿元,以占全市约14%的土地,承载约28%的人口和36%的GDP。
从最新的深圳市两会报告上看,福田区2017年GDP预计3820亿元,增长8.4%左右,GDP位居深圳全市各区第2位;龙华区2017年GDP预计超过2100亿元,增长8.8%左右,GDP位居深圳全市各区第6位。
创新能力
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看,2016年龙华区高新技术企业数为1188家,位居深圳全市各区第3位,福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为825家,位居深圳全市各区第5位,少于南山区(2217家)和宝安区(2218家)。
在创新载体方面,根据深圳市科创委公布的深圳市创新载体名单(指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孵化器等),福田区131家,龙华区37家,相比少于南山区(893家)、宝安区(43家)。
在创新联系方面,福田与南山、罗湖创新联系较强,中轴地区福田与龙华的创新联系相对较弱,而龙华在承接福田、南山功能外溢、联动发展方面仍然偏弱。
交通要素
从交通设施上看,中轴地区拥有深圳地铁中心枢纽站、深圳最新建设的口岸——福田口岸;亚洲最大、国内唯一全天候通关的陆路口岸——皇岗口岸;全国最大的集地铁、长途、公交、出租车和社会车辆为一体的综合大型交通枢纽——福田综合交通枢纽换乘中心;华南地区重要的高铁枢纽——深圳北站;另外,中轴地区拥有与香港唯一快速联系高铁——广深港高铁,它串联香港西九龙与深圳福田两大城市中心区,带动深港边界的人员、信息往来,促成深圳与香港、广州形成“半小时生活圈”。从交通相关专项规划上看,中部地区主要的变化是城市轨道网进一步加密,实现对更多地区的覆盖。未来将有4号线延长线、6号线、17号线、18号线、22号快线等线路开工建设,进一步完善中轴北部轨道交通支撑系统。
从交通通勤特征上看,通过手机信令分析各行政区间通勤OD强度,中部地区OD强度为全市最强。目前,地铁4号线平均客流强度超过2.67万人次/公里,已超过1号线,为全市线网最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部地区仍将是主要通勤走廊。
景观要素
中轴地区呈现出“山、林、城、海”总体景观格局,中轴北部三面环山、依山傍水,拥有羊台山森林公园、观澜湖高尔夫球会等生态旅游资源,观澜河是全市唯一穿越主城区的生态景观河流。在龙华北站商务中心区与福田中心区之间耸立着梅林山,大脑壳山是梅林山最高峰,是观澜河的源头,梅林山体呈东西走向,东西向与银湖山、塘朗山相连,向北与羊台山相连。大脑壳山位于三区交界处,是深圳中心城区生态环境的绿心及城市360度全景最佳观景平台。中轴南部福田中心区有莲花山观景平台,再往南有皇岗、福田口岸。中轴区域为中轴线的打造提供了山、河、城、海、口岸等重要的城市空间资源,形成了能够全面体现深圳城市特征与精神气质的代表性空间。此外,中轴区域现拥有百余座公园,绿道总里程达300多公里,未来还将打造长达135公里的环龙华绿道和全市最长的观澜河“凤凰红飘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