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以高质量发展撑起中轴提升脊梁 港深莞专家共谋粤港澳大湾区东岸中轴提升战略
2018-04-04 湾区城市群
龙华区全面实施中轴提升战略,积极融入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港深莞)中轴提升战略论坛在五洲宾馆举行。 赖志豪 摄
龙华区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品质,担当深圳高端服务功能集中承载地。
摊开一张粤港澳大湾区的片区版图,珠江口东岸,一条南北走向的发展轴带明晰可见:这条轴带的主体是深圳的中轴,涵盖了福田区、龙岗坂田片区、龙华区围合而成的区域,南北约30公里;轴线延展性强,往南与香港东部发展走廊紧密衔接,向北又与东莞城市腹地相连。近年来港深莞通过这条轴线,人流、物流、信息流互动密集。
这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地理轴带,也不是单一的产业串联。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未来珠三角地区将携手港澳共同打造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而由香港、深圳、东莞等地串联起的粤港澳大湾区中轴区域,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将被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和责任使命。
面对崭新的历史机遇,港深莞中轴未来该如何谋划各自的发展路径?如何构建创新引领下的特色中轴产业体系?如何构建高效畅达、绿色智慧的中轴交通支撑体系?作为构建中轴战略的中心区域,龙华区又该如何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4月3日下午,在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导下,福田区人民政府和龙华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港深莞)中轴提升战略论坛在五洲宾馆举行。论坛上,来自国家、省有关单位和香港、深圳、东莞三地的宏观经济、规划设计、城市交通建设专家齐聚一堂,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中轴发展所面临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共同描绘出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中轴区域协调发展的宏伟蓝图。
撑起城市“脊梁” 拓展城市格局
打造独具特色深圳中轴
一次恰逢其时的战略协同
——全力把大湾区东岸中轴打造成湾区发展主轴
“此次两区共同提出要加快中轴提升战略,可谓恰逢其时,极具前瞻性,体现出福田和龙华两区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担当。”在本次论坛开始前,市政府副秘书长吴优在致辞中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此次深圳方面邀请香港、东莞方面共同提出要加快实施中轴提升战略,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吴优还认为,随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有关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正在加紧研究制定,同时国务院批复同意深圳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深圳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也在紧张修订中,此时提出加快实施中轴提升战略,将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提供新思路。
2017年3月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7月,香港特区政府、澳门特区政府、国家发改委及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提出创新合作机制、建设互利共赢关系的合作宗旨以及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镇群发展目标。
就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发展情况上看,大湾区东岸的发展程度高于西岸。东岸事实上已经形成纵向的城市发展轴线,从南到北依次为香港、深圳、东莞、广州,已形成大湾区的主轴。这条轴线集中了大湾区最重要的城市、金融、物流、科技、信息、文化等经济发展要素,其经济总量占据了大湾区经济总量的80%以上,是西岸的六七倍。
同时,中轴对于推动深圳发展也具有非凡的意义。从福田到龙华,绵延30公里,区域面积约280平方公里的中轴,以占全市约14%的土地,承载了约28%的人口和36%的GDP,重点片区云集,资源禀赋丰富,具备强大的资源吸附与产业辐射能力,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已经成为推动深圳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要地。
一次抢占创新高地的双区联动
——为高质量推进深圳特区一体化作出龙华贡献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龙华区将与福田区精诚合作,兄弟情深,高标准高质量做实做细做深中轴提升战略,尽早实现深圳中轴的强势崛起。”龙华区委书记余新国表示,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落实中轴提升战略,这对于高质量推进深圳特区一体化,打造世界级大都市圈具有重大意义,而龙华区作为中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中轴提升战略中抢抓历史机遇,努力做出龙华贡献。
事实上,此次龙华区与福田区共同召开中轴提升战略为主题的论坛,谋划已久,有相当程度的调研积累和规划实践。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明确了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目标任务,强调要做到“五个率先”,抓好“九大战略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要坚定不移构建更加均衡更有辐射力的大都市圈。提出要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全面实现特区一体化。而龙华区、福田区所在的中轴地区,恰恰是“南联、北拓、中优”三大重要战略的承载空间。
盘点中轴地区的重点发展区域,从河套地区、福田保税区、梅林彩田片区,一路北上就到了梅观创新产业走廊,龙华区耕耘多年的“中轴新城”蓝图,已涌现北站商务中心区、龙华现代商贸片区、九龙山产学研片区、大浪时尚片区、鹭湖科技文化片区、观澜生态文化片区等六大重点片区,中轴线上其他重要节点还包括龙岗坂田坂雪岗科技城,东莞松山湖、东莞银瓶合作创新区、光明凤凰城等,均被纳入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中,未来在区域创新发展、科技产业创新方面将发挥重要带动作用。
这个中轴片区,还是大湾区东岸集产业创新、科教研发、专业服务等功能,具有潜力成为新一轮创新的策源地与科技产业化的核心地带。目前,中轴地区已汇聚了华为、平安、正威3家世界500强企业(全市共4家),和富士康、华润三九、长安标致雪铁龙等一批高端制造产业。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制造业特征明显,金融、科技、创新、消费、生态、文化等高端要素集聚,口岸、高铁等交通设施支撑有力,具备强大的资源吸附与产业辐射能力,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是推动科技产业创新的战略要地。
一次助力建设全球一流城市的担当
——为串联深圳行政商务文化和居住区担负“脊梁”角色
“中轴是深圳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轴。”城市交通规划设计领域专家在论坛发言时谈到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深圳的人口转移主要沿着中轴转移,因为我们有持续大数据检测,过去10年每年有10万人从特区内往特区外居住,‘福田-龙华’这个轴历史上联系是很强的。”
如果将深圳地图横向对折,盐田、罗湖、福田、南山四大主城区组成东西轴线;纵向对折下,河套、福田口岸、皇岗口岸、福田火车站、会展中心、市民中心、莲花山、深圳北站、观澜河等恰好位于对折线中轴上,汇聚了国际口岸、商业金融、行政中心、交通枢纽及景观资源。
规划领域专家认为,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以深南大道为标志的东西向轴线已成型,南北中轴亟需崛起与之搭成城市骨架。南北中轴线随着城市新中心的迁移和产业经济及人口的外溢应运而生,承载着商业金融、科技创新、交通枢纽、居住中心的纵向使命,依托该片区可构建港深莞都市圈脊梁的南北中轴,再向北形成纵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条主轴和核心脉线,增强深圳对东莞、惠州、河源等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国际竞争力。实践证明,城市轴线串联一座城市重要的行政、商务、文化和居住区,担负“脊梁”角色,在提高城市认知度,凸显城市品质与魅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但也要看到,中轴片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资源要素相对分散,未形成集聚效应;跨区交通连接不畅,战略通道建设不足;中轴整体尚未成型,脊梁作用不明显等等。因此论坛中,不少专家建议发挥深圳中部核心区位及资源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深圳中轴。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加大对中轴提升战略的规划力度,不妨借鉴《深圳实施东进战略行动方案(2016-2020)》,尽快适时启动有关中轴提升战略的行动方案,将中部地区打造成为深圳发展新的增长极,撑起城市脊梁,助推两翼齐飞,进一步拓展深圳城市发展格局。
刘旭(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部副主任):
夯实现代经济体系“四大支柱”
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未来的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根据中轴的特点着力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最为重要的是“四大支柱”。
实施中轴提升战略,首先,要把实体经济这个经济体系的“根”留住,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立国之本、强国之本、富民之本,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深圳的中轴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
科技创新能力是经济体系的“筋骨”。目前我们的经济体系、经济规模已经很大,但要想实现“大而强”,有重量,力量还不够。在中轴提升过程中,要提倡加大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比重,向发达国家看齐。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目前,我国资金供给总体比较充裕,但也存在大量资金空转,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供血”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突出,这些问题需要福田、龙华等在实践中轴提升过程中注意。
还要增强经济体系的“基因”——人力资源。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人力资源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更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但人力资源支撑不足、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想找到合适的人才很难。深圳中轴片区制造业发达,要努力培养和吸引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王缉宪(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中国城市交通规划与研究学会特邀委员):
重视无形资产
在发展中轴战略的过程中,除了城市的有形资产,我认为无形资产这个概念应该被深圳所接受和重视。
如许多大公司需要培训空间和基地,这些培训的基地、空间在哪儿?应该不会在沿海出现,而是在中轴这两个区,即福田和龙华出现,可能再偏远的地方大家就不去了,所以交通性、可达性都要好的地方,可能需要这样的空间。
一个地区要想有丰富的无形资产,需要好的营商软环境。同时还需要大数据产业的基础设施。无形资产带给企业很多好处,第一个性质是有扩展效应,这种扩展效应是无形资产非常重要的特性。第二个重要特性是有溢出效应。在这个企业出现了,很快在另外一个企业出现;在这个产品出现了,很快在另外一个产品当中被复制出来。第三个就是沉没效应,这也是无形资产的特征。最后一个特征是区域发展的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无论在企业内还是地区之间都需要被提倡。
马向明(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推动创新资源和公共资源相匹配
湾区时代将出现横向分工加强,水陆双轴驱动和知识经济转向三个趋势。珠三角是东亚最大的城市连绵区,如何加强珠三角与港澳地区的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研究的课题。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形成多核心、双轴支撑以及多支柱功能的发展特色,香港、广州、深圳形成顶级的多中心格局,珠三角或者粤港澳大湾区应带动泛珠地区的发展成为地区增长轴,努力建设成为“一带一路”门户枢纽。要实现中轴提升,首先要创新公共服务供给,在进行区域规划时,规划部门和科技部门要共同研究,推动创新资源和公共资源相匹配。
中轴发展要抓住陆轴的特点,中轴在政府公共服务上具有优先权,要把城市的能量释放出来,一个地方的美术馆、科学馆等公共空间越发达,经济创新发展得就越快。
此外,实施中轴提升战略,就要把中心区公共服务延伸到周边区域,公共服务一定要创新模式,要打破区域边界,相邻区域应增强轨道交通联系。粤港澳大湾区东部中轴,是整个深圳海洋城市纵深的支撑点,也是未来广深港科技创新大走廊,应着力考虑如何迎接资源,建立创新科研机构,形成湾区空间,通过公共空间引领公共服务的配置,最终实现公共服务创新供给。
曲建(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以园区转型升级带动产业升级
谈到高质量发展,深圳明确提出由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型,但是推动高质量的同时,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所以要推动中轴高质量发展,而不是中低速的发展。其次,推动中轴提升战略,要明确人才成为第一资源,要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推动经济发展。第三,我们的经济增长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过去的改变是要素推动型的经济增长,未来创新将成为第一推动力。要实现中轴提升战略,重点要推动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型。
一个区域高质量发展有六个体系。第一个体系要有创新引领,形成一个现代的产业体系;第二个是开放,形成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第三个要体现效率,要有一个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第四个要有比较优势,形成一个城乡协调发展的体系;第五个是绿色发展的体系;最后一个是多元平衡,全面开放的体系。
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中轴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高质量的现代产业体系,不仅要谋划自身发展,还要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的市场容量。
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中轴高质量发展,需要4个非常重要的元素。首先要把杂乱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组建成世界级的城市群,提升教育、交通、公共设施的高标准建设;其次,要落实一带一路的倡议,把产品精准地投放出去;第三个要素是粤港澳之间的合作,要把推动各地科技创新合作,作为实现中轴战略的突破口;最后一个要素是聚焦,要实现大湾区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
此外,在粤港澳大湾区整个战略部署下,政府要推动第一代、第二代产业园区向第三代、第四代产业园区进行转型升级,通过园区转型升级带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中轴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