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教育

期待!莞城图书馆4000古籍出“深闺”

2018-03-21 湾区城市群

一场春雨后,莞城图书馆广场花气袭人。大楼深处,一间研究室却与春光保持着最遥远的距离。

由安保卡控制的大门隔绝了春天的声光色味,室内是一个常年恒温恒湿的世界。

一名年轻女孩凝神定气,抱起一捧由特制樟木夹板绑扎的书卷,戴着手套的技术人员小心接过,轻轻抽出面上一册,展开在扫描台上。

也许在160年前,它也被如此温柔对待过——这是一本咸丰年间仿武英殿聚珍本的《文献通考》,纸张已成琥珀色,是时光的指印。

这是莞城图书馆的“馆藏古籍及民国文献数字化”项目现场,涉及的古籍有4000本,30万页。

“开始吧。”项目负责人詹宝莹对技术员点点头。

“娇气”的古籍

冰柜内除虫,樟木里安家

莞城图书馆是东莞最知名的以文史艺术类藏书和古籍收藏研究为主的图书馆。目前,馆藏明清古籍及民国文献合集912种,6742册。这个数字每年还在增长,古籍大多来自拍卖会或民间收藏。

馆内最久远的一套书是《王文成公全书》,问世于明代隆庆年间,距今已有446年。值得一提的是,馆藏明版《史记》《河南邵氏闻见后录》《白氏长庆集》《新刻临川王介甫先生诗文集》,及清版《松雪堂印萃 》《廿一史弹词注》等6种古籍,先后入选第一、二批《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整个广东,有馆藏古籍入选名录的镇街图书馆,仅此一家。

古籍得来不易,使它们不再受时光摧残,是张笑艳和詹宝莹每天心心念念的事。对古籍的保护,甚至可以用上“养”——这个充满感情的字眼。

比如,那本160岁的《文献通考》,它被带回来之后,先是用特制的工具刷上几遍,将岁月蒙尘刷得干干净净。然后,“住”进低温冰柜整整一周,以彻底杀灭体内细如微尘的“书虫”。

“通体”干净后,这本书又在密封袋里“睡”了好几天,恢复干爽笔挺的状态。最后,一个量身定做的樟木夹板成了它的“新家”,樟木驱虫防蛀,用来保存古籍是最合适不过。

精细的修复

修复用手工纸,补好还要锤书页

走廊另一侧,安保严密的古籍文献修复室里,主任修复员张笑艳眉头微蹙。

登记表显示,眼前这本木鱼书(旧时一种民间说唱艺术的歌本)pH值较低,这意味着纸张酸度高,易脆裂,修复难度更大。

木鱼书用的是一种名为“油光纸”的机制纸张,这种纸在民国时期使用很广,现在却已绝迹。张笑艳决定,使用一种更薄的手工纸代替,因为修补古籍所用纸张一定要比书页纸张薄而轻才行。

她仔细打量着书脊,片刻后已是心中有数。古籍修复讲究“修旧如旧”,拆一本线装书之前,一定要知道它的装订手法——哪条线走哪个窟窿眼,打什么结,都要了然于心。书页补好后,也要按原来的手法重新装订。

刀锋轻轻一挑,早已朽坏的线头崩开了,书页像蝴蝶一样轻盈地落在掌中。这本木鱼书的品相还不错,只有少数几页在内文位置有指尖大的破洞——无字的边缘不用补,有字的部分只需补纸无需填字,用张笑艳的话来说是“只修复,不创作”。

糨糊是不久前新鲜熬的,用于修补古籍的粘合剂不能使用化工材料,而且用量也不能多。新补的纸片,只能裁剪得比破洞稍微宽一丁点儿,要刚好“套住”它,又能粘得牢靠。书补好后,还要把所有书页叠在一起,用锤子轻轻捶打,这能让新补下的纸张更柔更贴,好使书的厚度尽量接近修复前。

“麻烦”的借书

先交介绍信,翻书戴手套

直到昨日,到莞城图书馆查阅古籍,仍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事。

詹宝莹说,年代越久的古籍珍本,其借阅审批越严格。非莞城图书馆会员的人来看古籍,介绍信是不可少的,要有正当理由,一般而言是研究课题,这样可以“刷下”一大波无聊玩票者。若是莞城图书馆会员,审核手续可放宽,但仅限于查阅年代不那么古远的书籍。

通过审核后,来者会被工作人员带到指定地点,戴上一次性手套才能翻书——这既是为了防止手汗损伤古籍,也可预防皮肤过敏。

不仅如此,工作人员还会发一支铅笔给查阅者,以方便他们做笔记,油墨笔是严禁使用的,免得油墨误污被借阅的古籍文物。

规定如此严格,当然是为了保护古籍,哪怕每年来此查阅古籍的人寥寥无几。据詹宝莹说,来看古籍的人年均20批次,以文史研究员、高校师生为主。

“零门槛”看古籍

30万张书页将制成电子图片

藏书是为了传书。为此,莞城图书馆一直探索如何既能保护古籍,又能传扬古籍。会有这种两全其美的方法吗?答案此刻已诞生在詹宝莹的研究室里。

仪器在静谧发光,《文献通考》一张书页的影像顿时化作电荷的洪流,以光速涌进了信号转换器。

瞬息后,数据潮归于平静,硬盘的荒野上落下无数代码的水花,每个像素最后都在色彩矩阵上找到了归宿。《文献通考》的这页书,诞生了一张电子图片。

扫描作业在继续。技术人员对每张电子图片的明暗度、色温色差方面进行调节,以达到最清晰状态。图片是tif格式,每张的容量达到10兆左右,由于容量较大,生成一册(150页左右)古籍的电子版至少需要花费1个小时。

木鱼书的页数虽少,数字化处理却更费工夫,因它们的印刷和装订水平普遍不高,为确定其电子图片能达到出版要求,要先拆线后再扫描,拆线前每本书都要建档登记,以备日后修复工作有原始资料作为参考。张笑艳就说,要完成这项工作可是一件不易的事情:“拆线、拍照、每页书的材料及厚度、酸碱度、破损情况、修复的历史……每道工序都不可少。”

如上述操作,对图书馆其中4000多册馆藏明清古籍、民国文献(包括1000多册广东木鱼歌本)进行扫描、收集、转码成册,是为莞城图书馆的“馆藏古籍及民国文献数字化”项目。

负责人詹宝莹说,该项目去年12月启动,预计扫描总量约为30多万页,扫描工作有望在今年6月初步完成。此后,这30多万张电子图片还要一张张进行查漏、检页、最后分门别类,用特制软件编成一本本PDF格式的电子书。整个项目预计完工将在2019年。届时,市民可以“零门槛”借阅这些古籍的电子版。

年内可先体验部分电子古籍

想一睹这批古籍的真容,其实不用等那么久。詹宝莹说,今年6月完成扫描后,会视实际情况,陆续先将一批电子版古籍“入库”(莞城图书馆即将安装的电子书检阅平台)。

这是一台可以触屏操作的机器,点击屏幕就能检索古籍书目,如果有书“上架”则可以阅读全文。此外,在莞城图书馆的官网上,也可以查到电子版古籍的目录,以及前5页的内容。“想看全文,还是请到图书馆来吧。”不过要注意,届时浏览这些电子版古籍,只能做笔记,不可以拍照。图书馆也不提供拷贝服务。

对话:

古籍保护就是对文化的保护

记者:为什么会想到做古籍数字化项目?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吗?

詹宝莹:我们一直想做更多古籍保护与开发的工作,为此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去参观,向他们学习经验。第一次做这种尝试,也遇到过开始没想到的事。比如,部分木鱼歌书的线装情况不理想,为确保扫描的书影能达到出版要求,我们不得不将书仔细拆线,修复后再进行扫描,扫描后还需用原来的方法装订回来。

记者:有无想过,即使古籍数字化了,也许也不会有太多人想去读一读,如果是这样,会感到寂寞吗?

詹宝莹:不会的。这些古籍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随着时间流逝,这些文献一旦损毁难以复原,数字化项目可以将文献的原貌保存下来,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

记者:听说你们还打算将数字化后的木鱼书结集出版?

詹宝莹:是的,有这个计划。木鱼书是我们一大馆藏特色,有三百多种,一千多册。木鱼歌曾在广州、东莞、佛山广为流传,作为歌本的木鱼书保留了很多地方方言词汇;在东莞望牛墩,还有老一辈的东莞人会唱木鱼歌,将歌本结集出版,也是对本地文化的一种传承。

相关:莞城图书馆
作者:大洋网 来源:大洋网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