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命名能否带来湾区效应?
2018-02-02 湾区城市群
过去两周是深圳的“两会时间”,在市、区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代表建议、委员提案中,“湾区”成为高频词汇。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8年,深圳将“落实大湾区战略,构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与此同时,深圳各区也纷纷亮出优势抢占新的发展机遇。
值得关注的是,在宝安区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39位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将宝安45公里海岸线命名为“宝安湾”纳入深圳城市规划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希望为宝安的发展树立起一个方向标。
当下,“湾”之含义在地理概念的基础上,更包含了产业集群、区域协作等多重元素,从中衍生出的“湾区经济”愈发成为衡量海湾价值的关键。而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来说,其区域以“湾”为名并不少见,单是深圳就有大鹏湾、深圳湾、妈湾、赤湾等多个示例。
对于宝安来说,“宝安湾”概念的提出和命名,究竟是时代潮流的产物,还是城区发展的趋势使然,能否真正带来湾区效应?记者就此展开采访。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胡百卉
对外窗口
大铲湾链接深西港口群
近日,随着全国各大港口的集装箱数据陆续公布,有关港口排名的榜单也相继出炉。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2017年,深圳港以2525万标箱的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国第二。而从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榜单来看,深圳港作为“2000万标箱俱乐部”的魁首,仅次于上海港、新加坡港,位居全球第三。
港口尤其是海港,是一座城市对外贸易的重要基础设施,依托自然条件优良的港湾和港口经济发展而来的港口城市,是湾区经济的基本单元,发达的港口城市既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连接本国和国际市场的重要节点。纵观旧金山大湾区、纽约大湾区和东京大湾区的发展,皆从港口经济起步,继而逐步创新变革为世界经济发展增长极。
俯瞰前海湾,约30平方公里的海域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与自由贸易区发展迅速,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这座定位于“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特区中的特区”扶摇直上,未来将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和深圳城市新中心。在前海湾延伸的海岸线上,妈湾、赤湾、蛇口三座港口首尾相连,支撑起深圳港的西部港口群。
与前海湾相比,宝安的大铲湾在知名度上似乎稍逊一筹。作为深圳市填海造地建设成的巨大港口,大铲湾港区规划陆域面积约10.28平方公里,分为码头区、辅建区、配套区、后方堆场等四大功能区。从区位来看,大铲湾码头(一期)水路南距香港20海里,北至广州40海里;陆路北距深圳宝安国际机场10公里。码头周边的陆路交通网络能够连接东莞、惠州以及广州等珠三角东部城市,水路可联通佛山、顺德、中山等珠三角西部地区。
此外,大铲湾码头也是深圳西部港区内的全新世界级国际集装箱码头,随着妈湾跨海通道的建设逐步提上日程,大铲湾片区与南山港区的交通联系将更加便捷。通过大铲湾与深圳西部港区的紧密链接,宝安的港口经济有望进一步放大。根据日前公布的宝安政府工作报告,宝安2017年预计全年出口总额达2543亿元,增长4.8%,增速实现由负转正。2018年,宝安进出口总额预期增长3%左右。与此同时,伴随着“大前海”概念的加速推进,宝安也有望进一步加快与香港交流合作的步伐。
区域协作
大空港辐射珠江口城市群
2017年12月22日,随着长47米、重84吨的首榀钢桁架缓缓上升、平移、精准就位,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正式进入钢结构主体屋面施工阶段。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是宝安区空港新城“两中心一馆”的三大主体建筑之一。作为广深科技走廊十大核心创新平台之一,空港新城将随着12号线、20号线的建设纳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在连通城市内部区域的基础上,宝安的地铁线路还将进一步向外延伸,其中,11号线、20号线均在终点预留了延伸条件。而在东莞轨道交通规划调整中,未来的东莞2号线南段将与20号线衔接,东莞3号线支线将与11号线对接。深莞在地铁线路上的连接,将空港新城与东莞滨海湾新区紧密相连,推动两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速流动。
交通一体化是湾区协同发展的基础,在旧金山湾区发展历程中,交通的加速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著名的跨海大桥,还是1972年开始通车的BART(快速有轨公共交通系统),都有效促进了湾区的协同发展。
放眼宝安西北部,大空港地区由广深高速、机荷高速延长线、珠江治导线、深莞行政界线、茅洲河、松福大道、福海大道围区域,总规划面积95平方公里。该地区包含了空港新城、宝安机场、海上田园、机场码头、综合港区等重大项目,海陆空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为宝安开展区域合作提供了基础条件。
从区位来看,大空港地区处于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城市圈交汇处,又处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扼守珠江口东岸,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湾顶核心位置,距南沙、前海自贸区支线距离约20公里。而预计在2024年通车的深中通道,将打通与珠江口西岸城市的连接,在交通网络的带动下,大空港地区将全面辐射环珠江口城市群,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最优配置。
正如宝安区政协委员张东辉所言,在宝安进入湾区时代的进程中,大型交通基建项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大企业引进,到滨海文化公园和西湾公园的建设、再到会展中心的建设,这些大型项目对宝安湾区的推进起到引领作用。
宝安区政协委员黄小波表示,深圳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宝安有45公里海岸线,宝安机场、福永码头等优势必将也成为核心中的核心。“宝安湾”概念的提出并不是空谈,而是为宝安的发展树立起一个方向标。
产业集聚
智能制造引领新增长极
与一般的休闲湾区相比,湾区经济内往往聚集着高度发达与门类齐全的产业系统。围绕着产业扩张的需求,湾区内不仅要设立培养高端人才的高等学府,而且盘踞着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以及各种类型的创新机构,另外还有规模各异的资本孵化组织。为了促进产学研互动与对接,政府会创设各种产业协作运行平台。多种元素共同作用,催生出湾区经济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
改革开放40年来,宝安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强大的产业配套、开放的经济结构。地区生产总值已由1981年恢复宝安县建制时的1亿多元,增加为2017年的3448亿元(预估)。2017年宝安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45亿元,创三年来新高;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817亿元;财政综合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双双超过600亿元,分别达到646亿元、626亿元。
宝安区政协委员龚江南认为,今天的宝安是世界重要的电子、高端制造、物流、会展基地,有纵贯沿海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连接世界的空港和码头,拥有深圳乃至整个珠三角独有的产业优势。“宝安产业基础雄厚。体量大,规模以上企业总体量接近7000亿元;质量高,新兴行业发展迅速,比如机器人领域,宝安很有特点、很有竞争力,命名‘宝安湾’当之无愧。”区政协委员杜生鸣说。
在宝安区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如何形成与“湾区核心”定位相匹配的城市综合实力成为热议话题。区政协委员王凌云认为,区六届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把好产业、好企业、好企业家当做心肝宝贝”,这句话讲得特别好。在她看来,宝安区在提升营商环境上做了大量工作,而她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技能人才仍是企业所缺少的,宝安区目前尚没有一所高等职校,建议提高人才技能培训和高规格做好人才引进规划,提升宝安软实力。
“世界发展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区政协委员张学全建议在湾区建设中优化产业布局,同时布局人才培养,把“宝安湾”打造成人才集聚之地。
纵观世界湾区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湾区经济引擎已成为专家学者们的共识。区政协委员彭颖认为:“宝安现已具备湾区应有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而要打造湾区核心,就要考虑如何使之汇聚后产生裂变。”她建议政府要创新机制,企业同时要积极对接湾区新定位,主动进行产业升级,提升创新能力。
此外,区政协委员廖欣还关注到文化建设的提升。她认为,要打造“宝安湾”,文化的力量不可小觑。廖欣建议,宝安要加强图书馆、公园等文化公共建设,要用文化的力量,去感召人们对美的感悟,以家的情怀留住人才。
■提案观点
片区新项目
可加入“宝安湾”概念
“国家、省、市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为宝安迈向湾区建设新征程开启了一个黄金机遇期,宝安进入了大有可为的湾区时代。”在宝安区政协五届三次会议期间,39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将宝安45公里海岸线命名为“宝安湾”纳入深圳城市规划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
提案认为,提出“宝安湾”,是基于宝安发展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融过去、当下和远方于一体的考量。回顾历史,深圳经济特区、香港特别行政区都与宝安都极具渊源史。基于现实,改革开放40年来,宝安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强大的产业配套、开放的经济结构,宝安人以“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创造了世界经济史、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放眼将来,可以设想,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最有特色的湾区。
提案指出,宝安向海而生、因湾而兴,有着45公里的海岸线,在大湾区时代,宝安的地位必将越来越重要。未来的宝安,将拥有贯通国内、连接全球的空港海港和高铁枢纽;拥有世界一流的会展中心、会议中心;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深中通道优势叠加,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在此深度融合,经济集聚和辐射能力空前强劲。
为此,委员联名建议尽快确定“宝安湾”之名。提案认为,“宝安湾”的概念不仅是从地理特征、产业发展、城市形态的角度提出,也是为内涵、为情怀而提。“我们希望通过‘宝安湾’这个名字,赋予这片热土一个名片、一个标记,给曾经、正在、将来生活和奋斗在这里的人民一个印记,一个响亮而温暖的名字。”
此外,提案还建议区委、区政府及规划国土部门,通过正式流程,将“宝安湾”的命名纳入深圳城市规划。并建议政府在对这个片区进行新一轮规划编修或者项目筹划的过程中,都以“宝安湾”来统筹考虑。如未来的会展中心可以叫“宝安湾深圳会展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