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民主党派集体提案:配套医保政策推进医联体建设
2018-01-25 湾区城市群
2014年1月21日,来自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范医生在南源街社区医院为患者看病。(资料图片)
□本版统筹 信息时报记者 张秀丽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吴瑕 张秀丽 蒋隽
今年广东两会期间,多个民主党派集体提案均关注到广东医联体的发展。据了解,医联体作为“促进分级诊疗、盘活各级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成本”的有效模式,一直被寄予深厚期许,近年省内一些三甲医院也积极和基层医院建立医联体。然而,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医联体内的合作初步探索已基本完成,人才、利益和责任等瓶颈制约变得突出。对此,不少医联体成员单位希望打破壁垒,配套适合的医保政策,进一步发挥医疗资源整合作用,让现有的“虚胖”的医联体变得“健硕”,帮助建立有序的分级诊疗。
现状
75家医联体覆盖
医疗机构430多所
据了解,广州从2014年开启试点医联体,以区域医联体为主。医联体内,以一家三甲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基层医院为网点医疗机构,旨在为病人提供分级诊疗服务。
在已经组建的医联体内部,已初步形成一些简单的合作模式:三级医院可抽调专家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诊;社区医院医生到三甲医院学习培训;影像检查资源互通共享;建立病人上转下转就诊绿色通道等。其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越秀区妇幼保健院、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8家越秀区基层医疗单位成立医联体,该院将为8家基层医院培训全科医生,而居民今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也能享受到中山一院名专家会诊、优先转诊住院等便利。
由试点到全面铺开,根据官方统计,广州现已建立75家医联体,覆盖医疗机构430多所。不过,如今这一模式开始被业界所“诟病”,认为是“虚胖型”、“松散型”医联体,医联体的优势仍未能够充分发挥。此外,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未建立切实有效的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分担机制,导致大医院缺乏实际动力帮助基层。
问题1
病人下沉后基层承接能力不足
目前,广州的区域医联体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医疗资源出现下沉,患者在医保杠杆等作用下也开始出现下沉。
官方资料显示,2015年以来,全市医联体内部三级医院共下派专家10472人次,二级医院下派专家13008人次,基层医疗机构选派到上级医院进修1637人次。
病人开始下沉,主要体现在慢病和普通内科方面。仅从广州高血压门诊统计来看,2015年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高血压患者门诊就诊约148.8万人次,2016年达650.7万人次,增幅达307%;同期,医联体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高血压门诊就医人次减少4.3%。
“不过,病人的下沉,对于缺医少药的社区医院来说,真的开始承受不住了。”广州天河一家社区医院相关负责人透露,现在社区医院1个医生一天的门诊量也超过100人次了。“有时候不得不考虑启动限号措施。”她表示,社区医院还需要医联体内大医院更多的专家下沉支持。
在医联体运行过程中,基层承接能力不足,还体现在硬件上。2015年以来,全市医联体内门诊患者上转256009人次,下转31912人次;住院患者上转23086人次,下转4098人次。“上转容易下转难,因为一些社区医院没有病床,承接患者的康复工作没办法开展。”该负责人称。
问题2
二级医院大小病都不被“想起”
据悉,《广东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全省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但在广州的医联体建设中,二级医院的情况却是最尴尬的。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指出,从整个利益链条来看,医联体内部受益最多的是三级医院,损失最多的是二级医院。
现实状况当中,广州的医保“大小点”定点已经将病人主要分流到三甲医院和社区医院。“甚至在已成立的一些医联体当中,还看不到二级医院的影子。”海珠区一专科二级医院院长表示,“二级医院的功能和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了,实际上,二级医院在承载基础疾病方面做得比社区医院好,也承担了很多患者的诊疗服务。但是,我们价格、医保跟社区医院比起来没有优势,且在医保定点过程中,我们又属于大点医院。”该院长表示,这种形势下,患者小病到社区,大病直接通过社区转到大三甲医院了,无论大小病,二级医院经常不被“想起”。
观点
“罗湖模式”其他地方可复制吗?
据了解,罗湖医疗集团组建的紧密型医联体模式一直被看好。具体做法是,将深圳罗湖地区的28家一、二、三级医疗机构,共同组成了深圳罗湖医共体,28家医疗机构拥有同一个法人代表,建立了统一的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和医务部,实行的是近似完全统一的行政领导。
这一模式是否适合广州,甚至广东省其他城市?对此,记者了解到,广州保持谨慎的态度,先进行试点探索。
市卫计委副主任欧阳资文在广州两会期间曾透露,在花都开展“罗湖”模式,进行医联体内总额管理、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的模式,看对奖励基层工作者以及顶端上级医院起到的激励作用程度。
声音
致公党广东省委: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致公党广东省委在《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的提案》中提出建议,全省应统筹规划,推进医疗资源协调发展。省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结合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统筹规划,以城市和县域为重点,根据区域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和群众健康需求,按照业务相关、优势互补、双向选择、持续发展等要求,兼顾既往形成的合作关系,统筹安排省市三级医疗机构组建医联体,引导省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另外,以规范化、标准化推进纵向紧密合作办医。以构建县域医共体为基础,省市三级医院与县域医共体合作模式,形成城市-县市-乡镇纵向紧密型医联体。创新编制人事管理,如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管理;下沉满2年的城市医师,业绩突出的可不受任职年限限制优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或聘用高一级专业技术岗位等。
民进广东省委:
构建配套医联体的医保政策
民进广东省委在《关于大力推进我省医联体建设 尽快补齐我省基层医疗服务短板的提案》中也提出建议,探索实行医联体总额预付和按病种付费的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再由医联体内综合统筹分配各个成员单位总控额度,促进其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医保基金的经济杠杆效应。同时,实施医联体内统一医保结算制度,为患者有序就医和上下转诊提供便捷通道。在定点医院选择上,患者只要选择医联体内任何一家医院,就视同选择了医联体内的所有医院,解决由于医保定点问题带来的转诊障碍。此外,对在医联体内就诊、转诊患者给予优惠。对上转患者实际起付标准等于上转医院起付标准减去转诊医院起付标准,连续转诊患者起付金额最高不超过联合体内三级医院起付线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