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建言

省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建议构筑大湾区人才特区

2018-01-25 湾区城市群

  □本版统筹 魏徽徽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成小珍 吴瑕 魏徽徽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从招商引资向招财引质,从资源密集型到知识密集型经济的诸多转型。迫切需要依赖于国内人才资源转向国内外两种高端人才资源并重,以人才红利替代人口红利。

  昨日下午专题座谈会上,多名省政协委员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言献策。省政协委员、民革深圳市委员会副主席游忠惠表示,与世界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顶尖高校数量明显偏少,创业创新性人才的培育和储备不足,建议构筑大湾区人才特区。有政协委员建议提升大湾区文化内涵等方面,解决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问题。

1.jpg

  现状:大湾区创新人才储备不足

  今年,民革广东省委将会开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大调研,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省政协委员、民革深圳市委员会副主席游忠惠作出了“制订国际人才竞争战略,推动大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提案。

  游忠惠指出,国际大湾区之所以能够长久,保持国际竞争优势在机遇竞争格局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和转型升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创业合作带来更替效应和有利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的发展。但与世界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顶尖高校数量明显偏少,创业创新性人才的培育和储备不足。

  粤港澳大湾区要在创新集群建设当中提供人才管理型服务,但是目前的人才引进政策注重人才引进工作本身。“不注重人才引进后的效能评估,缺乏人才大数据的支撑,无法对于人才供给两端进行精准的匹配”。

  游忠惠认为,对于人才服务,政策保障方面有待于提升。而且,对于海外引进的人才和本土培养的人才,因为薪酬方面的差距大,对本土培养的人才容易造成精神上的压力,产生负面情绪,不利人才的使用和发展。

  建议1

  构建大湾区诚信人才体系

  游忠惠建议,构筑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特区,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帮助人才发挥所长,安居乐业。即充分发挥香港澳门一国两制的特点,将前海、南沙、横琴自贸区有关人才方面特殊政策,比如人才出入境,外汇、税收、医疗、保险、人才、住房、法务等等服务,复制和推广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同时,设立大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人才俱乐部,从法治入手,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一流的营商环境,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严格宜居宜业的大湾区,提供完善的生活配套,教育医疗健康等全方位服务。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高层次人才,如果无法前来湾区定居,建议建立“人才共享机制”。“采用共享的策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比如建设人才公寓和人才酒店,成立政府或者是非政府的顾问和咨询机构,聘请他们担任要职,组织跨地区的专家小组和学术委员会,举办各粤港澳大湾区有关的研讨会,吸引他们短期来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又或者远程为粤港澳大湾区服务,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诚信人才体系,再引进人才对人才进行测评。

  “拓展创新创业等国际人际网络

  制定公平的人才政策,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激励。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不仅要重视海外人才的引进,也要挖掘粤港澳自身的潜力,保护本土人才的工作和创新积极性,同时支持鼓励大学研究机构学习性团体和高技术企业举办更多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增加学术教育经费,拓展创新创业等国际人际网络。

要信任、使用本土人才、留学人才、外籍人才,实现创新创业驱动发展。

  ——省政协委员、民革深圳市委员会副主席游忠惠”

  建议 2

  社保机制互通简化就业手续

  省政协委员、团省委副书记、省青联主席张志华提出,在广东就学的港澳大学生近1万人,每年将近2000人从广东的大学毕业,但是实际上在广东就业的不到100人,也就不到5%。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目前有港澳生392名,2017年实际在广东就业27人,只有6.9%。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是因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办证不是很便利,社保机制等无对接,没有互联互通。

2.jpg

张志华

  张志华说,内地26个行业有从业限制,经济和文化的认同还有待提高,建议社保办证等机制互通,简化就业手续。粤港澳大湾区可先行先试,放宽有关规定,探索分区、逐点接轨,为就业提供便利;构筑整个港澳青年就业的体系,营造港澳青年对大湾区文化的认同。

  声音

  打造市场与智库

  合作新平台

  “粤港澳思想交流尤为重要,因为思想是没有边界的,思想的力量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省政协委员、省社科联主席王晓建议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软实力”。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当今世界级大湾区的吸引力、竞争力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硬实力”上,还体现在文化的“软实力”。

  而不同的湾区有不同的文化特质,比如纽约湾区是先锋文化、金融文化,旧金山湾区是创新文化。那么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也是极有特色的,以岭南文化为根本,既有不同的特质,又有一脉相承的历史,同声同气的语言,民风相近的习俗,形成了丰富的人文价值链。

3.jpg

  王晓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世界上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对增强湾区文化竞争力,增强文化自信很重要,建议塑造富有特色的大湾区城市文化,探讨、梳理、提炼、总结三地传统文化精髓和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拓宽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将大湾区文化打造成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纽带。同时,建议打造市场与智库合作的全新平台,建立世界知名的大湾区论坛、大湾区城市联盟,提升国际上的话语权。

  大胆创新

  简化优化往返通关流程

  来自香港的政协委员朱颖恒提出关于简化港澳居民往返粤港澳的湾区通关流程的建议。

  他说,广东在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同时,应该关注港澳居民往返的措施。港澳居民在通关时手续繁琐,在安检、买票、取票、实名认证、检票、通关等流程耗时,如进站前需要第一次安检,进站后需要第二次安检。然后,旅客要把行李放在X光机里再进行检查。买票的时候,要登记身份证,做第一次的身份证认证,检票时要做第二次认证,而通关时要做第三次认证,这就需要排三次队。

  这些重复的认证很耗时,朱颖恒建议大胆创新,重新设计粤港澳大湾区通关流程。从系统上简化及优化往返通关流程,减少排队的时间,同时也缩短了旅客的通关时间和步行的距离。

相关:省政协委员 大湾区 人才特区
作者:记者 成小珍 吴瑕 魏徽徽 来源:信息时报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