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建言

省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大湾区须建世界超一流医院

2018-01-25 湾区城市群

1.jpg

  □本版统筹 信息时报记者 成小珍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魏徽徽 吴暇 成小珍 张秀丽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

  昨日下午,广东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举行“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座谈会,省政协委员就人才流动、就业、构建高水平医疗共享格局等方面畅所欲言,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言献策。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出席了专题座谈会。

  农工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副院长秦鉴认为,粤港湾大湾区的建设,医疗服务业的发展是其重要的一环。对比纽约湾、东京湾等,粤港澳大湾区要赶上这些湾区的医疗水平,未来不但要解决湾区民众看病问题,还要吸引“一带一路”的高端患者,必须建几所世界超一流的医院。

  现状:

  西线优质医疗资源急需超常规配置

  秦鉴将整个大湾区的城市分东、西两条弧线。这两条弧线以广州作为定点,西线的远端是香港,东线的远端是澳门。目前,大湾区的医疗服务中,有中大的医科作为支撑,有广州多间进入全国100强的医院提供服务,加上香港地区的优质医疗资源,“西线可提供的高水平医疗服务能力较强,可以补充东线医疗资源的不足。”但如果将粤港澳大湾区与东京湾、旧金山湾、纽约湾比肩,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西线的优质医疗资源急需超常规配置。西线中,广州、香港的医疗服务有很好的互补,但深圳还有欠缺。秦鉴举例说,2016年末,深圳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为3.49张,这个数字比广东的千人床位数4.23张还要少,床位缺口约16200张。另外,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中,深圳的医院没有一家医院排名进入全国十强,目前,深圳的患者遇到重病大病都要到广州或者香港求医。医疗资源的共享便利性,也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大湾区的建设会带来人员更多的流动,要解决就医的便利性问题,如“一国两制”下居民医保结算、商业医保结算、检测结果互认等等,让更多大湾区居民有更多获得感。另外,通关迅速解决,为患者抢救争取时间,也是一个方面。大湾区的患者一旦需要紧急转院或跨地区急诊,内地和港澳之间通关问题需迅速解决,为患者的抢救和治疗争取时间。

  进展:

  南沙欲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新高地

  据了解,2017年9月,南沙区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山一院”)、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在广州市政府举行合作协议签署活动,标志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际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院区正式确定落户南沙区。据《南沙新区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5年)》,南沙正谋划布局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新高地,打造广州名副其实的医疗副中心。

  南沙3所医院的合作,是强强联手,也是南沙区域发展过程中,承接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战略功能部署的具体措施。南沙区域人口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有快速的增长,对医院的优质妇女儿童保健医疗、治未病以及综合性的医疗平台有强烈的需求;同时,3所医院落子南沙,不仅将优先服务造福南沙、广州市民,更将服务造福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

  南沙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为区里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最重要的营商环境来布局发展,早在2017年6月,在国家卫计委、省卫计委和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南沙新区代表广东省已顺利通过国家部委的评审,被批准为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南沙区委、区政府已将健康医疗产业列入南沙重点发展五大主导产业。按照南沙计划,未来还将实现产业集团化,打造高水平国际医学园区。

  目标:

  建世界超一流医院 吸引高端医疗需求者

  秦鉴说,医疗服务业的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在当前的实际情况下,要赶上其他湾区的医疗水平,“未来不但能解决大湾区民众看病问题,还要吸引‘一带一路’的高端医疗患者,大湾区必须建设几所世界超一流的医院。”据秦鉴透露,目前,中大与深圳合作建设的中大附属第七医院建设规模为4000张,秦鉴建议,将其定位提升为国际超一流,便于从资源整合、建设速度、建设质量上达到大湾区发展的需要。

  秦鉴表示,随着大湾区医疗水平的提高,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前来进行医疗旅游,因此应采取便利措施,吸引高端医疗需求者前来,为地区创收。目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以医疗为目的入境实行免签,建议有关部门与国家有关部委沟通,考虑是否也落实这一制度。

  医学学历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互认互通,也可为大湾区医疗服务“保驾护航”。秦鉴表示,内地和港澳采取的是不同的医学教育制度,目前中大附属第一医院已成为香港爱丁堡皇家外壳学院的培训基地,住院医师通过考核可以拿到香港、英国的医师资格证,开启了广东住院医师获取港澳地区医师资格的先河。今后,港澳医生如何考取内地医生的牌照,或者大湾区的医生协会商定一个新的、引领世界的医学教育方案,成为一个全新的医学培养标准。

  声音

  与纽约湾旧金山湾等相比

  要解决好三大差异问题

  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大有不同。首先,是体制不一样。后三者医疗制度是在同一制度下的。而粤港澳大湾区面对的是“一国两制”下的医疗体制。所影响到的是医师制度、医疗支付、医保和医疗社工系统也不一样。

  其次是粤港澳大湾区医院面对的是三地医学人文和医患关系的差别。“医学科学可以是一样的,但医疗服务、患者对医疗的认知和素养,人的生命观乃至宗教信仰都是有差别的。港澳地区居民对医疗的期许和理解可能会与美国等地接近。“内地群众对生命的理解、医疗服务期许不同,所反映的医患关系也不一样。”而美国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不用面对这些差异。

  最后是粤港澳大湾区医学生培养体制不一样,学制长短不一,成长路径,规范化培养和出路也有本质性的差别。美国两个湾区也无需面临这一问题。

  可借助港澳“窗口”优势

  提升医药生物等研发水平

  博德嘉联是中国首个内地与香港合作创办的医生集团,该集团在大湾区已开始布局。博德嘉联创始人林锋表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出时间不久,目前国家层面仍没有明确框架,也没有摸索出畅通高效的合作渠道。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与渤海湾区的区别,林锋说,广东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与港澳合作,比渤海湾区有“窗口”优势。而与旧金山、纽约湾区比,大湾区面对的是医疗精英资源没有质均化,美国两个湾区的患者可以就近医疗,享受较好健全的分级诊疗服务。而大湾区的医疗暂时还不能满足区域患者这一需求。

  另一个是医疗人才培养体制、国民健康意识和医学素养,粤港澳大湾区面对的情况与美国两大湾区面对的医学人文情况有很大差别。

  第三个方面来看,中国医药生物研究是相对滞后的,与美国还是有差距。但粤港澳大湾区有人口优势。通过港澳这一窗口,也对提升我们医药生物研发也有很大帮助。

相关:省政协委员 大湾区 医院
作者:记者 成小珍 来源: 信息时报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