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建言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座谈会上,委员建言——让市场成为产业规划的抓手

2018-01-25 湾区城市群

QQ截图20180125134614.jpg

【深圳商报广州1月24日电】(特派记者 张莹)正在进行中的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粤港澳大湾区”是当仁不让的高频热词。24日下午,会议举行“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座谈会。52位各界别委员,从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布局、要素流动、发展动力、产业规划、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建言献策。

产业规划宜设负面清单

省政协委员、广东社科院院长王珺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一国两制、三关税、三货币、三法域等,协调成本特别高。在创新驱动阶段,政府进行产业规划建议仅从负面清单出发,根据法律法规明晰不能做的范围和领域,比如破坏环境保护的产业不能涉及等,剩下能做的全部放开,不作各城市的定位,天高任鸟飞,交由企业和市场自主选择。他认为,源于市场选择是广东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所在,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沿用这个成功经验,让粤港澳大湾区原本无内在联系的一群城市,变成一个靠市场的手、而不是靠政府行政规划联结在一起的城市群。

王珺认为,粤港澳三地的协调来自于共识,而共识来自于文化认可。三地文化交流和互认是大湾区建设的基石。现场多个委员举手认同这个观点。省政协委员、省社科联主席王晓表示, 三地有地域边界,而思想和交流可以无边界。世界级大湾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不仅仅在经济科技实力,还在于文化实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以闽南文化为根本,一脉相承的历史,同声同气的语言,有着丰富的人文价值链,在全球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建议大湾区打造规划未动智库先行的全新交流平台,增强湾区文化自信和文化竞争力。

商协会沟通大湾区企业

省政协委员、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执行会长王理宗提出,粤港澳三地感觉很近,但湾区城市群受行政体制、发展水平、制度机制等不同的影响,市民、企业家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认同等方面不够融合。城市间在产业、人才、技术、服务等资源的融合及交汇不彻底。产业、企业间联动、共享、共建模式及机制没有建立,企业没有找到最佳契入点及合作发展模式。

王理宗认为,上述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第三方服务机构解决。建议政府允许以“湾区”名义设立商协会组织,增进企业家之间的了解,强化企业交流与合作,增强湾区企业和产业之间的粘度;充分发挥广东优秀商协会的强大动员力,由省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组织省内5A级优秀商协会,针对各市不同产业定位,不定期进行考察、调研,对商协会牵头建立的产业园区,政府予以土地、资金等方面支持,从而优化湾区产业资源配置;商协会以湾区建设为主题,对因探讨新模式、建立新机制而举办的大型专题性论坛、研讨会,政府以购买服务形式予以支持;发挥商协会联系广泛的优势,由商协会牵头,建立湾区产学研联动机制,推动湾区知名院校与企业在研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

抢占高端医疗的先机

农工党广东省委常委、省政协委员秦鉴长期关注医疗教育,他从业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兼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最大公立医院)副院长,活跃在广深两地医疗界。他指出,现在粤港澳三地医疗服务业已形成强三极,分别是东边的香港,西线的澳门以及中间的广州,在三极之间存在深圳这样一个略显尴尬的医疗洼地。目前,深圳是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中,唯一一个医院综合水平没能进入全国排名前十的城市。

秦鉴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合作首先要着手解决香港患者到内地就诊的商业医保结算、治疗结果和医院之间管理标准、医疗教育互认互通,以及跨三地急重病人紧急转诊免签或者通关绿色通道开放等问题。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应该联手建立超一流医院,吸引“一带一路”的高端患者来大湾区进行医疗旅游,吸引有高端医疗需求的患者,为这部分人提供医疗服务和便利。

相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建言 产业规划
作者:张莹 来源:深圳商报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