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建言

大湾区应建几所国际超一流医院

2018-01-25 湾区城市群

QQ截图20180125134417.jpg

座谈会上,有25位省政协委员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言献策。

QQ截图20180125134436.jpg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是亚太地区经济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图为深港相连的深圳河。中新社 发

深圳晚报特派广州记者 胡琼兰 杜婷 文/图

1月24日下午,广东省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举行“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座谈会,25位省政协委员从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布局规划、要素流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言献策。

1

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拓展到港澳两地

2015年1月,省政协委员谭刚就向省政协提交了一个《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推动广东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提案。在24日的座谈会上,谭刚再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谭刚认为,与国际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个国家内、两种不同政治制度与法律体系、三个独立关税区与货币体系、四种经济开放型态等特征。这些特征明显不同于其他国际知名湾区,既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基本现状和发展基础,又客观上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建设与发展的因素与环境更为复杂。因此,谭刚建议,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机制,有效地把上述特征转化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有利因素,尽可能消除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及阻碍作用,从而推动作为国家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顺利实施。

具体而言,谭刚建议,要搭建大湾区范围内各城市之间交流合作机制,着力在“9+2”城市群各城市之间作为独立主体开展交流合作,搭建形成湾区范围内各种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实现最优组合和最有效配置、充满创新创业活力的合作机制;在粤港澳湾区层面建立与大湾区共同体相匹配的协作机制,着力探索3个独立关税区及货币区之间的通关、货物查验监管、人员往来便利化的具体实施办法,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拓展到港澳两地;在国家层面构建与国家战略相适应的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机制,深化粤港澳间的协调机制对接,尤其是针对粤港澳合作中“两制”差异较为突出,跨境执法依据、职业资格认证、金融保险规则、检验检疫标准等各异的制度性障碍。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省政协委员张小兰在发言中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张小兰建议,应从国家和省层面建立大湾区综合协调领导机构,高度重视大湾区的独特作用,发挥一国两制的优越性,寻找两种制度的互补性,并关注港澳利益需求和现实需要。

2

产业规划布局从负面清单入手

产业规划布局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议题。省政协委员王珺认为,在现代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规划,可参照自贸区的做法从负面清单入手。除了那些不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行业外,其他的可在制定基本标准后全部放开,不必具体到每一个行业。

“不要急于在这个过程当中确定地说哪一个城市可以做什么,哪一个城市不可以做什么。”王珺认为,各地区的产业按照市场的逻辑配置资源,同时也是企业选择的结果,这既适合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降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协调的成本。

“香港一直沿袭英美法系,内地包括广东的城市处于大陆法系地区。”省政协委员王巧云称,粤港澳三地法律渊源、法律制度以及法律实施等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案件审理以及审判的结果方面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她建议,在大湾区建设中可探索成立跨行政区域的法院,主要审理涉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民商事案件。在此之前,可建立“求大同”的裁判体系,通过三地法院的联合,将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案例共享,指导相关案例的审判工作,以保司法裁判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另外,王巧云还建议,建立信息共享和查询平台,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打破行政区域的壁垒,将司法文书的送达,互相委托证据的调取、财产保全以及司法判决执行等问题,进行及时的交流和配合。同时,还可以建立一个商事争议解决中心,可以自由选择三地的仲裁方式和仲裁人员。

3

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建设成为国际超一流医院

“目前港澳地区在广东就学的大学生将近1万人,每年有将近2000人从广东的大学毕业,但实际上在广东就业的不到100人,也就是不到5%。”省政协委员张志华尤其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年轻群体。他分析称,由于港澳生在内地办理证照手续不太便利,香港的强积金、澳门的社会保障基金与内地社保之间没有互联互通,年轻人从业受到限制。他认为,内地创新创业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经济文化认同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张志华建议,可在广东先行先试放宽有关规定,比如给在广东定居的港籍创业就业的青年,提供香港身份证、回乡证功能的兼容,使身份证明、工商注册、医保等证件实现互联互通等,营造青年对大湾区氛围的认同。

“做所有事情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美好的生活,所以,我觉得大湾区内医疗服务业发展是很重要的部分。”省政协委员秦鉴从事医疗工作,长期往返广州、深圳两地,他认为广州、香港医疗资源各具优势可以形成互补,而位于广州与香港之间的深圳却由于床位数缺口较大、进入全国百强医院较少等因素成为了一个医疗资源欠缺的“洼地”。

秦鉴建议,大湾区应建设几所世界超一流医院,如把位于深圳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的定位提升为国际超一流医院,从资源整合、建设速度和质量上达到大湾区的需要。

秦鉴同时还建议,随着大湾区建设带来的人员流动,应重视三地居民医保、商业医保的结算问题,医疗检验结果的互认互通问题,以及医院的管理标准认证问题。对于病急患者的跨地区急诊,内地与港澳之间的通关问题也要迅速解决,为患者抢救治疗争取好时间。

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机制,有效地把湾区特征转化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有利因素,尽可能消除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及阻碍作用,从而推动作为国家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顺利实施。——谭刚

各地区的产业按照市场的逻辑进行配置资源,同时也是企业选择的结果,这既适合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降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协调的成本。——王珺

在大湾区建设中可探索成立跨行政区域的法院,主要审理涉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民商事案件。——王巧云

可在广东先行先试放宽有关规定,给在广东定居的港籍创业、就业青年,提供香港身份证、回乡证功能的兼容,使身份证明、工商注册、医保等证件实现互联互通。

——张志华

大湾区应建设几所世界超一流医院,如把位于深圳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的定位提升为国际超一流医院,从资源整合、建设速度和质量上达到大湾区的需要。——秦鉴

相关:大湾区 国际 一流医院
作者:深圳晚报 来源:深圳晚报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