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建言

江门如何融入大湾区?代表委员开出“处方”

2018-01-19 湾区城市群

江门两会之话题

江门如何融入大湾区?这个看似高屋建瓴的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会真切地渗透到侨乡的发展中,甚至在市民的衣食住行中。两会中,无论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抑或是远道而来的列席侨胞乡亲,纷纷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热烈讨论的背后,或许含着重拾江门往昔辉煌的期待。

A

打“侨牌”

改变“墙内开花

墙外不香”现状

在江门的发展进程中,华侨功不可没。而在大湾区时代,这些海外的五邑乡亲,又将在江门建设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在泰中侨商联合会会长、泰国华人青年商会常务副会长邝锦荣看来,江门土地资源丰富,领导班子思路清晰,是粤港澳大湾区最有发力余地的城市。“其实,大家都能看得到江门未来发展的潜力,但关键是投入的问题。江门是‘侨力’非常强的城市,目前在侨力利用上仍主要侧重在港澳地区。除了利用港澳的侨力外,也应该利用好欧美、东南亚等地的侨力。”

    

邝锦荣谈到,江门在海外有非常多有潜力的侨胞,希望江门侨务部门能够更紧密与其联系。“要让海外华侨了解江门的发展程度的潜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海外华侨的优势和作用,推动江门融入大湾区。”

    

在如何利用侨力的问题上,不少委员、代表都给出了看法。如,巴西圣保罗江门五邑青年联合总会会长陈文添就谈到,江门可适当举办海内外青年科技交流夏令营,良性培养优秀的创业人才和企业,从而促进江门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港澳委员、澳门江门同乡会常务副会长陈溥森也建言,可重点针对居澳的五邑乡亲新生代子弟,划出一块土地作为中小企业青年创业基地,既可吸引五邑子弟回乡创业,同时也能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引进来。另外,也可以用实际行动加强青年一代对家乡的联系,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

    

市人大代表、无限极(中国)外事总监汪锋同样谈到了侨力利用问题。相比透过侨资侨智牵线搭桥回乡投资,汪锋认为更可行的是利用海外乡亲把侨乡名片打出去。“首先要让别人知道‘江门’,这很关键。我在无限极做了这么多年,对外接触中,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江门及其地理位置,甚至是地级市还是县级市都搞不清。”

    

汪锋说,每年都有40、50万人前来新会无限极基地参观,包括媒体等单位,才发现有这么一个好地方。“江门是墙内开花,墙外不香。要有知名度、美誉度,不然怎么吸引人进来。”

    

“从产业来说,江门亦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很赞同现在江门积极主动去承接深圳外溢资源,单纯引项目,现时珠西交通枢纽还没完备,各方条件江门并不占优,抓住土地储备丰富,承接深圳东莞等地诸如电子信息等产业,是一个较明智选择。”汪锋说。

    

B

    

产业建言

    

可在纺织业

    

会展业发力

    

江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后,其产业布局应如何调整?市政协常委、香港五邑总会荣誉会长、五邑大学董事会主席、香港润成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吴荣治就谈到了打造建设全国最先进的大规模纺织城的构想。在其构想中,这一全国最先进的大规模纺织城,不仅能把纺织、整染等环节包纳在内,还能提供上下游生产的各种服务。

    

吴荣治表示,广东是我国的纺织大省,已形成多个纺织中心,但由于大多为小作坊出身,设施相对落后、分散,且管理混乱,已经难以适应环保要求。“江门的纺织业也有一定规模,有大批熟练工人,又有五邑大学纺织系为产业发展输送人才,有着方便的水陆交通,加上大湾区的建设机遇,如果江门能够开发出一个环保技术先进、成本低廉的漂染中心,一定能形成强大的纺织经济。”

    

市政协常委、澳门江门同乡会会长、澳门东望洋有限公司董事长甄瑞权则谈到了会展产业的规划发展。他称,江门不少制造业企业存有困惑,产品如何才能尽快打入市场?要解决这一问题,本地会展业发展十分有必要。

    

“再好的产品都需要宣传、包装、推介,江门要振兴制造业,首先就要分行业组织产品展销,这个过程是漫长的,需要政府投入和鼓励。政府应该多作引导,通过行业协会等平台多搞产品展销,培养品牌。”甄瑞权还谈到,在发展会展业中,可与旅游业相结合,将具有江门特色的产品通过各种媒介更广泛地推介出去。

    

“以澳门为例,10多年前,澳门举办会展是没什么人来参加的。可如今,各类会展在澳门非常火爆,几乎每个月都有大型会展举办;给澳门带来了大量的客流,促进了经济发展。”甄瑞权举例称,江门的恩平、台山等地都有温泉,如果能在当地举行大型的产品会展,来访的人员既参加了商务活动,又能享受温泉及美食,这样就能把江门特色旅游的品牌打出去。

    

C

    

扬长避短

    

江门应该扎根

    

先进制造业

    

“江门应该坚持先进制造业作为核心去发展。”两会上,在接受南都记者就如何融入大湾区发展采访时,市政协常委、江门市工商联主席、科恒股份董事长万国江观点鲜明。

    

万国江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要发挥大湾区城市群的效应,每个城市对自己的发展蓝图规划很好,关键是谁可以拿出更好的方案来。“江门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融入大湾区我们的基础是什么,能够在湾区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他表示,从优势的角度来看,江门仍要抓住土地储备丰富的机遇,主动担当大湾区的制造基地。随着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一批交通基建的项建成,珠西交通枢纽的江门也迎来交通上的便利,老牌工业城市较好的传统工业底蕴,这些都有助于江门扎根于制造业。

    

“新经济可遇不可求,江门还是要踏实抓住眼前的东西。”万国江说,与其在新科技等新兴经济领域与其他湾区城市进行PK,不如好好梳理下所能够掌握的资源,抓住发后优势。“在先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整个城市规划、技术的引入,与先进地区的对接,这些都是江门在大湾区发展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万国江还认为,“侨”牌是江门在大湾区中可以打出的另一张牌。“侨文化可以与江门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既有题材,又有文化要素,但目前两者结合的情况并不如意,并不是说你有山有水就有人过来玩了,这需要需要好好包装与经营。”

    

去年,万国江当选市工商联新一届主席。两会中,他尤其关注江门营商环境,这对于江门在大湾区时代发展至关重要。

    

万国江说,今年自己带来了两份提案,均与企业相关,实际上都关乎营商软环境。一份是关于环保问题的提案,“怎样可以实现社会建设和企业发展的双赢,既要促进经济发展又要青山绿水,城市需要经营,这十分考验政府的经营能力。”另一个提案则是关于法院立案难判决难执行难的问题,“现在经济纠纷案件比较多,如何提升效率,改善营商环境。”

    

D

    

营商环境

    

期待江门做事业

    

氛围更浓

    

传统上主营稀土发光材料的科恒股份,目前已经成功转型为锂电材料领域。当中,在清远英德,科恒大手笔投资了年产3万吨锂电正极材料项目,其中首期项目已于去年投产。“好项目为何没能留在江门?”在科恒巨资在英德建立生产基地后,不少关心江门经济发展的人士发出这样的疑问。

    

万国江表示,到英德投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资本都是往洼地方向流动;当地政府支持力度很大,科恒也的确受到了更多的关注,“项目推进非常快,从一块空地到投产就半年时间,抓大项目还需要系统过程。”另外,在江门新建基地的用地指标有制约,“在江门找这个项目用地,前后差不多花了5年时间。”

    

现全国不少地方存在重视招商问题,所谓“来了女婿,气走儿子。”万国江说,对于招商引资,还有已经扎根于本土的企业,政府需要做的是综合平衡。“哪个为主,哪个为辅都不适合,两个都是重点,不可偏废。不重视招商没有新项目进来,而同等条件下本土企业做得更好,亦应该多多给予鼓励。”

    

万国江说,时至今日江门的营商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从政府服务角度来说处在珠三角较为均衡的水平线,江门需要加强的是做事业的气氛,在这方面不少企业家或许有“孤独感”。

    

“先进发达地区成行成市,形成一种产业集聚,或企业家团体集聚,这样的一种氛围促使你往上走。江门目前大企业不多,相比于深圳的一些大企业,江门需要做更多的功课。”万国江建议有条件的江企,可以在北京、深圳开办事处、研发中心,这样视野也能更广一些。步入湾区时代的当下,是否会给江门的这种事业氛围带来利好,也值得观察。

    

万国江亦留意到,自获誉“小微双创示范城市”以来,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涌入江门创业。对于这些后辈,他建议首要思考的问题是:找到市场空隙,确保自己可以存活下来;活下来后视野要广阔一些,多注意从产业角度思考问题。

    

声音

    

市政协常委、江门市工商联主席、科恒股份董事长万国江:江门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融入大湾区我们的基础是什么,能够在湾区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港澳委员、澳门江门同乡会常务副会长陈溥森:可重点针对居澳的五邑乡亲新生代子弟,划出一块地作为中小企业青年创业基地,既可吸引五邑子弟回乡创业,同时也能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引进来。

    

市政协常委、香港五邑总会荣誉会长、五邑大学董事会主席、香港润成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吴荣治:如果江门能够开发出一个环保技术先进、成本低廉的漂染中心,一定能形成强大的纺织经济。

    

市人大代表、无限极(中国)外事总监汪锋:江门是墙内开花,墙外不香。要有知名度、美誉度,不然怎么吸引人进来。

    

焦点

    

江门土地丰富,如何开发利用?

    

江门土地资源丰富,有足够的建设用地。谈到江门在大湾区城市群中的优势时,不少委员、代表都会谈及江门土地优势这点。但要真正把这些土地应用起来,成为优质项目落户地,却还有诸多工作开展。

    

两会期间,民革江门市委会的一份建议报告写到:至2020年,江门建设用地总规模为1184平方公里,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822平方公里;第三方机构统计的现状是:城乡建城区面积为639.37平方公里,其中,城区占建成区面积的44.49%,镇墟占建成区面积的27.17%,村庄占建成区面积的28.34%。民革江门市委会认为,上述数据理论上称江门市还有可使用的增量建设用地规模,存量建设用地主要分散在镇和村庄,仍处于未充分利用的状态,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该报告称,可以总结东莞、中山等市的经验教训,在策略层面探寻提升全市建设规模的路径,如在控规层面加大存量土地的用途流动性,提升增量土地的用途兼容性,以解决用地指标不充足的矛盾;建议进一步优化“三旧改造”政策,适当控制工业用地向社会的直接供给,鼓励村集体建设并出租标准工业厂房,实现工业用地的高效流动使用。

    

该报告还认为,江门产业布局因改革开放前依水运而兴盛,改革开放后因路不达而衰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翼的枢纽门户城市一定要做好与大湾区内外交通体系的对接,并且为综合交通体系设施与通道预留足够的建设发展空间。

    

观点

    

江门“你大胆往前走”

    

对于如何融入大湾区发展,在政协开平讨论组气氛热烈,委员们纷纷建议献策。

    

江门市政协委员、开平市政协主席梁民跃说,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江门需承上启下,上面有政策,自己也要做好准备。东莞和深圳要升级,江门还是吃不饱,深圳迁出来的企业,江门要主动融入,主动对接;同时,江门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交通港口做好,行政体系要改变,思想要解放,少一些形式主义。政府部门要以基层为中心,以企业为中心,多利用港澳台优势,“这样才能抓住机遇,否则机会又错过了。”

    

至于如何解放思想,提升行政效能。梁民跃说,思想解放,只要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都应该大胆尝试去做。对于基层的事情要多想怎么做,不要说做不了,要改变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提高主动服务意识,营造便利高效的发展环境。要主动对照服务承诺措施,加以检查落实。对于基层市区的重点发展项目和民生项目,要开辟绿色通道,帮助支持基层办理相关手续。

    

梁民跃说,江门应该树立全局发展观念,市、区强则江门强,只有市区一级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江门才是真正腾飞。“因此,各级各职能部门要树立大江门发展意识,充分把握利用好改革政策,释放创新发展活力,支持基层发展,享受改革红利,造福一方。”

    

关注湾区资本市场机会

    

江门市政协常委、广东嘉士利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黄铣铭从企业角度谈到如何融入大湾区发展。他认为,要多留意湾区下资本市场上的机会,政府部门要扶持更多本土企业上市,将企业做大做强;针对要上市的企业,提供专业支持,帮扶上市后怎么做大。让上市企业形成重要经济发展力量,用5至10年,将江门的上市企业做到50家。

    

黄铣铭说,上市企业受到严格的监管,能促进经济发展。另外,政府出台一些政策时,应该常态化,多落实,少喊口号,真正落实到企业,产生好的效果。

    

黄铣铭表示,在粤港湾大湾区范围内,江门在土地、区位等多个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江门要主动去作为,不能等待,要出台真正的融入政策,要有危机感,各行各业行动起来,充分发挥出江门的优势。

    

江门市政协委员、华艺卫浴首席质量官丁言飞则认为,作为企业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是提供了一个平台,如何抓住机会,让企业发展壮大,人才非常重要。江门和东莞、佛山等地相比,在人才引进方面,政策还不是很完善,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政府在这一块应该加强。

    

统筹:南都记者 张奇锋

    

采写:南都记者 张奇锋 罗韵姿 严亮 罗忠明

    

摄影:南都记者 罗忠明

相关:粤港澳大湾区
作者:南方都市报 来源:南方都市报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