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大湾区

拥抱粤港澳大湾区 中山新优势再出发

2018-01-19 湾区城市群

杨凯山

梁士伦

位于翠亨新区的一家科技公司。资料图片

翠亨新区是珠江口西岸的前沿阵地,未来将很好地承接深圳的产业转移。资料图片

邱晓明

  1月16—18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山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我市召开。在市政协委员里,来自工商界、科技界等产业的委员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大背景下,今年,不少参加会议的市政协委员在提交建议时均聚焦“大湾区”,围绕中山地方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事业提升等方面认真调研,展开如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命题,提出了“拥抱湾区、保持中山优势、城市资源互动、发展高新科技、推动中山新发展”等具有含金量的建议。受访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加快中山在产业引导、交通、教育、医疗、民生等城市“软硬件”建设,是中山未来能否练好“内功”、主动融入大湾区发展时代的关键。

  会场直击,建议献策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发展世界级城市群是全球大趋势

  作为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香港组的委员代表之一,中山精华油墨有限公司董事杨凯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起长三角、环渤海两个大型沿海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竞技水平、城市人口密度均较高。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11座城市,发展均已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目前,珠三角城市群的科技发展要素全面,既有发展强劲的高科技,也有传统优势的制造业、服务业等。因此,珠三角城市群在覆盖范围、发展水平、经济联系度等方面最适合冠以“湾区经济”概念。

  杨凯山指出,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城市群被着重提及,这也体现出其在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重大价值。在政策倾斜、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多重作用下,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人口仍会继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也将进一步完善。中山作为大湾区的一份子,加上其所处的珠三角几何圆心的交通区位优势,可以预示未来中山城市发展存在不少发展机遇。

  在本月上旬由《中山商报》举办的中山首届金融博览汇上,中山金融业界代表进行了《党的十九大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和投资机遇》的主题交流。与会嘉宾均认为,纵观纽约、东京湾、旧金山三大世界级湾区的发展历史,它们在金融科研方面的集聚以及领跑地位、沿海的低成本交通运输优势、城市群集聚、高度城市化、城市文明和开放程度高等方面的特点,与目前的粤港澳大湾区有着众多共同之处,这是一个城市群打造世界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必备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硕士、理财规划师、房地产估价师陈建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具备了港珠澳大桥、高铁网络、高速公路网络,深中通道等交通枢纽已动工,基础设施优势显著。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山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应放在“实体经济”上。当中,包括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对接港澳地区产业:

  为高新企业留住人才提供坚实土壤

  目前,中山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粗放式高速增长的GDP已成为历史。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利好下,多名来自香港组的市政协委员在提交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在加强中山在粤港澳产业对接力度的基础上,中山需要加大城市配套建设力度,为高新企业留住紧缺适用型人才提供优越环境和条件。

  来自香港组的市政协委员们指出,首先,中山应合理确定自己在湾区城市群的定位。《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把中山定位为“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中山的这个定位在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这需要拥抱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进行通盘考虑。只有明确中山在湾区城市群的定位,才能与其他湾区城市形成新的合作关系和错位发展关系,避免造成资源浪费,避免湾区城市之间产生恶性竞争。考虑到近年中山城市宜居环境方面与“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定位仍有一段距离,因此建议中山应持续加大力度升级改进城市环境。

  第二,设立专项基金与香港地区高校合作,建立中山产学研基地。中山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有着完整产业链,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陆续通车后,香港地区专家往返中山就更加便利。中山有能力充分利用香港地区高校科研人才和成果,设立香港地区高校中山产学研全作基地。

  第三,建议中山市火炬区与香港科学园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香港科学园是一个以高科技及应用科技(包括电子、生物科技、精密工程、信息科技、电信等)为主题的研究基地。例如,中山市火炬区国家级健康产业基地可以和香港科学园合作设立生物科技研发基地,其他电子、精密工程等产业基地,也可以设立宜于对接的合作基地。

  第四,把翠亨新区、坦洲镇作为中山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两个桥头堡。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深中通道等陆续通车,香港地区的专业服务、金融服务、贸易服务等资源将更容易与大湾区各城市实现共享共赢。坦洲镇是中山对接港珠澳大桥的前沿阵地,中山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坦洲镇谋划布局与港澳地区合作的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项目。深中通道是珠江口西岸承接深圳产业转移的重要通道,而翠亨新区是珠江口西岸的前沿阵地,将与东莞市一起承接深圳的产业转移。

  因此,中山应该对翠亨新区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规划布局,推出比东莞更优的政策措施,吸引深圳的产业转移项目。参考香港科学园模式,发展智能生活住宅小区,吸引高科技公司和高端人才。委员们认为,中山应利用大湾区机遇,积极进取地了解深圳和港澳地区企业的需求,对外大力宣传中山的政策和优点。

  第五,合理发展房地产市场,通过降低要素成本和人才生活成本,吸引投资者和科技人才。中山定位为“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必须具备优越的城市环境和合理的生活成本,以便吸引优秀科技人才,留住原有各类人才。

  杨凯山告诉记者,“小政府、大社会”的先进管理模式需要在大湾区普及和推开。港澳地区服务业发达,财经金融、工商贸易、文化创意、会展旅游、物流运输、法律、会计、工程、建筑等专业服务领域资源丰富。中山应承接好港澳地区先进服务业的辐射和延伸,助力这座城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可提高中山的发展档次。

  “对于在中山发展的企业来说,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留住和吸引人才。人才资源不但决定企业的竞争力,也决定着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成效。”杨凯山直言,要吸引人才,中山在宜居环境、健康医疗、教育、就业机会等资源的竞争力就显得至关重要。虽然近两年中山的生活成本有所上升,但相比周边城市而言依然具有一定的优势。

  产业与民生相结合:

  打造“旧楼加装电梯示范城市”,促进产业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离不开产业与民生相结合,促进产业新发展。类似命题、案例该如何突破?

  1月16日,市政协委员、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向大会作了《依托国家电梯产业基地优势,打造旧楼加装电梯示范城市》的主题发言。

  记者了解到,2017年12月1日,中山首台自动解困物联监测电梯在石岐区东兴花园G栋建成。居民乘坐该自动解困物联监测电梯,遇到电梯故障时可自动解困,全程只需30秒。该电梯是全国首台落成的自动解困物联监测电梯。

  梁士伦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起步早、发展快,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建成了一大批6-7层高的居民小区,并由此助力中山市成为国内最早获得联合国人居奖殊荣的城市之一,也由此确立了“适宜居住”的城市定位。

  梁士伦分析说,近年城市正在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人们希望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的诉求愈来愈强烈。特别是数量不少、仍居住在无电梯高层住宅的居民,越来越渴望能住上电梯房或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与此同时,中山也是国家级的电梯产业基地,拥有电梯研发、制造、维保、人才培训在内的完整产业链。为旧楼加装电梯,能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市场需求、增加有效供给、升级电梯产业链、创新电梯企业经营模式。石岐区东兴花园的成功案例,深入推进了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与电梯的深度融合,通过利用“互联网+工程”来推进电梯的智能化、智慧化,对加速推进中山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具有重大的案例借鉴意义。

  “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山应充分发挥国家级电梯产业基地的优势,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推动旧楼加装电梯,解决好老百姓居住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化解老人出入家门不便的难题,进而带动老城区的三旧改造和城市面貌更新。”梁士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中山应当出台系统性的旧楼加装电梯引导支持政策,制定旧楼加装电梯的“中山标准”,完善旧楼加装电梯的“中山模式”,支持电梯相关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打造统一的物联网电梯监管新平台,加大宣传,形成广泛共识。

  发展新民生,引入新产业

  专家观点:发展智慧健康城市

  学者委员建议:在中山做出全国新样板

  市政协委员们在参政议政期间,在讨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命题时并未单纯着眼于“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城市交流、加快发展、错位发展”等传统方向。多名市政协委员强调,个人的发展需求除了追求事业和财富外,更需要居住、家庭、健康、教育、出行等方面的全方位优质支持。中山的“宜居”传统优势,着力点恰恰是“民生”,这也是中山在大湾区建设中找准自身定位、谋求错位发展、加速城市进步的强大动能。全面发展民生,开拓民生新领域,也将带来全新品类的城市战略产业,并巩固由民生派生的传统优势产业。

  ■建设智慧健康城市,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会上,市政协委员、IT公司负责人杨健将提出了错位发展建立新兴产业细分领域地区中心,借助中山宜居优势从另一个方面吸引高端人才等观点。对此,市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科技金融研究院院长邱晓明表示认同。他认为,中山的宜居优势和民生基础,有助于城市培育出全新领域的民生服务,进而吸引高端产业在中山集聚发展。

  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举行期间,九三学社中山市委员会向大会提交关于“建设智慧健康城市,培育中山发展新动能”的建议。

  “中山建设智慧健康城市,是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邱晓明分析说,中山在宜居环境、教育质量、医疗民生、空气水质等领域,具备独特的优势和资源禀赋,生活成本和创业成本在大湾区相对较低,这也是中山吸引新兴产业,尤其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高端产业的一个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山市也制定了实施“健康中山”的3年行动计划,这为我市推动智慧健康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此外,中山也有较好的智慧基础。”邱晓明在调研中发现,中山自2012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启动电子政务云平台,目前已构建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政府公开系统,为全市近80个部门近300个信息系统提供服务,实现了全市电子政务服务器、存储、网络、第三方软件资源的统筹管理和资源共享,具备一定的电子政务云计算服务能力。此外,在医疗信息化方面,中山目前基本实现了全市4家三甲医院、18家镇区医院、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健康大数据平台建设、卫生与其他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奠定了基础。

  ■民生促产业:为中山带来新动能

  “智慧健康中山基于工业4.0、人工智能、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等新技术而开发,并为全体市民服务。”邱晓明告诉记者,健康服务模式的丰富,又能集聚相关产业为整个体系服务,给中山带来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取得吸引人才落户中山、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建成大湾区医疗和康复中心的新效果和新动能。

  邱晓明分析说,“智慧健康城市”目前在浙江、宁夏等省区已有探索,但尚未建成值得全国借鉴、宜于推广的蓝本。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中山的地理区位、城市体量和产业基础,以及城市群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中山适合开展试点,在治疗、康复、养老等方面开展蓝本探索。

  邱晓明强调说,中山的健康产业有良好的基础,产值高,规模大,诞生了一批品牌企业,也进入了发展智慧健康产业的合适时机,推动中山经济走上内生型增长健康持续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医疗健康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方位的优质民生服务,有利于吸引大湾区各地城市精英人才,发展智慧健康中山,充分发挥这座城市在区位、产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将协助中山积极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地方立法保障产业民生双腾飞

  专家委员建议:选准突破点,做出新样板

  “做好民生利于产业发展”

  卢展强指出,早在2012年8月,国务院已颁布《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广东也出台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这些法律法规,为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运营工作提供了法律法规依据,立足为残疾人、老年人和其他需要服务的人提供方便,帮助他们有尊严地、体面地走出家庭,融入社会。

  据介绍,2017年3月至10月,中山市残联委托5个专门机构,对全市24个镇区公共服务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发现了主城区覆盖面较广偏远镇区配置落后、规划不全面、建设不规范、管理不到位、执法不够严、宣传效果不佳、制度建设滞后等问题。

  “特定的法律法规,表面上是为特定群体服务,事实上也推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卢展强分析说,中山的健康产业在全国走在前列。医疗器械、轮椅、假肢、智能感应设备等应用于无障碍设施的产品,产量和产值都备受瞩目。以无障碍设施建设为例,如果中山相应实施地方立法,将为这项民生服务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本地相应产业的发展,预计在可持续的一段时间内,取得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专家观点

  对于邱晓明、杨健将等委员关于借力民生促进产业发展的建议,市政协委员、中山市肢残人协会会长卢展强表示赞同。卢展强提出了另一个建议,中山被赋予地方立法权。对于我市借力民生促进产业发展、积极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事宜,建议中山用好地方立法权,选准突破点,做出新样板。

  统筹/记者 范展颢 

  采写/记者 范展颢 梁展宏 

  摄影/记者 孙俊军 文波 潘晓佳 刘万杰(除注明外)

相关:粤港澳大湾区
作者:中山商报 来源:中山商报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