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教育经费为何位列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第一?
2018-01-18 湾区城市群
不久前,在首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上,东莞教师代表过五关斩六将,捧回25个一等奖、14个二等奖和11个三等奖,充分展示了东莞教师的不俗实力、专业素养和精神风貌。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这是近年来东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回应民生关切热点的具体举措。
2015年8月,东莞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如今,东莞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稳居全省前列,教育发展格局更加开放,市民对教育更加满意,强有力地支撑全球知名“制造业名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2016年,东莞公共财政教育经费达132.9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约22.2%,位列各项支出第一。”东莞市副市长喻丽君表示,东莞争取到2020年实现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和广泛认同的教育高地。
教育优先:激发机制创新 保证教育投入
蓝天绿树,红砖灰瓦,伴着轻盈乐声,东莞东城虎英小学学生成群结队在操场上奔跑跳跃,欢声笑语。
作为东莞市首个“自主管理”办学模式改革的试点单位,自2016年9月对外招生以来,东城虎英小学因其高质量、有特色的办学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稳步推进实施办学模式改革,优化办学条件,创新学校管理。”虎英小学常务副校长阮美好说,东城街道投资1.62亿元高标准建设学校,不仅配备了国内一流的教学设备,还推行“自主聘用教师”制度。目前,学校已有专职教师53人,可提供1600余个学位,教师由“编制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创新机制体制,优先发展教育。多年以来,东莞市政府一直将教育事业放在每年“十件实事”靠前的位置。其中,2017年市政府“十件实事”针对教育的具体要求为“增加学校学位供给和扶持民办学校发展,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办学的首要条件是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实现办学条件的优质达标。”东莞市教育局局长梁凤鸣表示,该局联合专业的大数据研究机构,根据各镇街、园区的产业发展、人口变化等实际情况,用数学模型对未来的学位需求进行预测,更加科学、优化和细化地规划全市教育资源配置。
记者了解到,在2017年新建扩建21所公办学校的基础上,东莞正在抓紧制定针对各镇街、园区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各镇街编制公办学校建设规划。
教育公平:最近一年提供近8万个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学位
“以前要往返十多个部门递交材料,耗时耗力耗钱,现在积分入学网上申报,证明材料网络上传,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所有的资料审核和评分。”长安镇李先生回忆起为孩子申报了公办小学学位的便捷过程时表示。
2017年,东莞首次对积分入学进行网上申报,正式告别“跑断腿”“排队难”问题。符合申报条件的随迁子女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系统,填写相关信息及上传相关佐证材料,各审核部门在20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资料的审核和评分。
“申报成功比例近九成。”据长安镇教育局副局长罗婉秋介绍,去年长安镇积分入学网上申请人数接近7000人次,到长安镇新莞人服务中心现场确认资料的有6082人。长安镇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总人数约8.1万人,其中非东莞户籍学生人数超过7.3万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读书问题,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事实上,对于拥有超过600万外来人口的东莞而言,公平配置城市教育资源是个迫切问题。为此,东莞采取公办教育挖潜扩容、民办教育提升发展的“两条腿走路”方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早在2009年,东莞通过积分的形式安排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目前,在东莞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约18.7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在校生人数比例52.31%。2017年全市共为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提供积分入学学位79354个(含优惠政策),比上年增长126.27%。其中,2017年全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和财政补贴民办学位新招收随迁子女6.8万名,比上年增加78.3%。对通过积分制录取到民办学校的学生给予学位补贴,2017至2019年全市将总共投入财政资金10.14亿元。
民办学校接收大量随迁子女,也迫切需要提升办学水平。在2015—2017年每年1.25亿元民办教育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增加安排6.5亿元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实施创优质学校奖励、发放教师从教津贴等八项帮扶措施,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2016年起,东莞提出公办学校“一对一”委托管理民办学校试点工作,目前已在10对学校中开展。如今,学校在教学管理、文化建设和师资培训等多方面取得初步成效,2017年民办学校振安中学中考达到长安中学录取线的考生比上年增加了25%,朝晖学校中考平均分比上年提高了71分,合格率达到82.98%。
“托管工作对于完善民办学校管理制度、强化师资队伍、提升办学水平等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东莞松山湖实验中学副校长周琼平说,作为东莞首批“公托民”的试点学校,松山湖实验中学通过驻校、带教、跟岗、互派、定期指导、专家指导等方式与长安振安中学结成“对子”,进行精准帮扶。
互联网+教育:“莞式慕课”扩充优质教育资源
松山湖实验中学和民办学校长安振安中学是东莞“公托民”托管试点学校,振安教育集团在松山湖实验中学指导下开发了教育云平台。从此,振安中学1600多名学生全部用平板电脑上课,自由自在地享受公办中学的优质教学资源。
一道三角函数习题,45人中28人做对,正确率为62.2%,答对同学与答错同学一目了然。走进振安中学初三(1)班教室,老师正在投影仪上为学生分析错题,讲台下孩子用平板电脑将错题存入错题库,并将老师的讲解笔记“一键收藏”。
“振安教育集团的5到9年级86个班级全部推行平板互动教学,网络连教室、WIFI连课堂,学生平板电脑的持有率达97.4%。”振安中学校长欧阳旭恒说,作为东莞首批慕课试点单位,学校通过创建智慧课堂和个性化自主学习系统,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去年中考中,该校中考报考人数、合格人数和优秀人数均居长安镇民办中学第一,600分以上学生人数也居长安镇首位。
实施互联网+教育战略,创新东莞教育实施途径。东莞教育“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教育信息化“慧环境”、打造教育信息化“慧平台”、整合教育信息化“慧资源”、深化教育信息化“慧应用”成为重要内容。
数据显示,东莞近年来投入1.2亿多元建成并启用慕课教学资源与应用系统、开展教学资源建设运维与研训,初步建成覆盖义务教育各年段、各学科的慕课教育资源,搭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汇聚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34万多条。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优质教育广覆盖的重要手段。”梁凤鸣表示,东莞将持续科学实施“教育信息化推进工程”,积极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全市基本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覆盖。
■专访
东莞市副市长喻丽君:
教育经费位列公共财政预算各项支出第一
东莞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中有何创新之举,教育为城市发展提供哪些支撑?东莞市副市长喻丽君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2016年东莞教育经费位列公共财政预算各项支出第一。
优质教育增强市民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
南方日报:东莞去年全年生产总值预计将突破7000亿元。在创新城市服务与治理中,您如何理解教育现代化对东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作用?
喻丽君: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位于改革开放前沿地的东莞从农业县成长为“制造业名城”,可以说,有活力又稳健的经济条件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扎实基础,教育事业又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东莞正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东莞培养、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
南方日报:2015年东莞成功创建了“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东莞在经济社会、教育事业发展互相支撑的过程中,有哪些改革创新经验?
喻丽君:东莞一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数据显示,2016年东莞公共财政教育经费达到132.9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约为22.2%,位列各项支出第一。同时在用地指标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近3年共为教育设施项目新增约1700亩用地指标。
一直以来,东莞教育敢于改革、勇于创新。例如,我们强化市级对教育的统筹保障力度,东莞实行“市镇统筹、两级办学”的中小学办学管理体制,全市高中阶段学校全部由市级统一办学管理,所需经费由市财政全额负担,初中由市和镇街共管,市级负担九成经费,小学由镇街办学管理并负担经费。市财政还委托银行按市属学校标准发放全市公办学校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确保城乡教师待遇基本均衡。
随迁子女是东莞的孩子和财富
南方日报:东莞外来人口超过600万,城市人口倒挂现象突出。在解决教育资源公平配置方面,有何成功经验?
喻丽君:东莞人口结构倒挂,全市99.4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随迁子女有80.1万名,占80.6%。我们一直认为,随迁子女是东莞的孩子,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尽最大努力提供条件,让他们在东莞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成长,以后成为城市的建设者和生力军。因此,我们这些年来花大力气、下大决心,解决、保障了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一方面是实施积分入学,扩充学位供给,提高随迁子女教育均等化水平。2009年起,实现所有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随迁子女与本地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全免费义务教育,经统计,2016—2017学年,各级财政用于解决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财政投入已达35.26亿元。
另一方面是提升在民校就读学生的受教育质量。在2015—2017年每年1.25亿元民办教育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全市从2016年开始新增安排6.5亿元作为“十三五”期间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全力提升民办教育质量。
为“技能人才之都”培养制造业人才
南方日报:东莞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通道城市”,这决定了职业教育在其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东莞在促进产教融合方面,如何另辟蹊径?
喻丽君:前不久,我们明确提出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目标,就是要实施智能制造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等引进计划,引进企业所需技能团队和高技能人才。更重要的是靠自身的培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作用,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增强合作的紧密度,在全社会形成支持鼓励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 接下来,我们要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全市有职业院校共32所,在校生11万人,每年输送3万多名中高职毕业生,其中近九成留莞就业创业,并组织300多家全国各地院校与莞企对接,共建培训基地5000多个,累计为8000家莞企引进30多万技能人才。
同时,探索培养高层次制造业人才。东莞理工学院在2015年9月入选广东首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行列,已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专任教师、优秀青年博士等400多人,根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在2018年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名中,东莞理工学院位列第229位,理工类高校排名第83位,首次跻身全国理工类大学前100名。同时,还计划发挥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东莞)、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和新型研发机构的作用,联手培养研究生学历的高端制造业人才,有力支撑东莞创新驱动发展。
■案例
教师“聘用制”改革聚集优秀教育人才
不久前,东莞东城区虎英小学的练思媚老师在第二十一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对于这位入职不到两年的“90后”教师而言,这一成绩让她兴奋不已:“没想到自己能够获奖,这是我们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虎英小学,像练思媚这样年轻而充满热情的教师不在少数。据该校常务副校长阮美好介绍,学校明确岗位聘用制管理思路,推进由“编制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实施以团队为单位的绩效考核机制,进行岗位分层管理,不仅吸引了来自全国的优秀人才,也激发了教师队伍的竞争力。
目前,虎英小学面向全国选拔了37名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全部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广东省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名,东莞市学科带头人2人,教学能手3人。
“待遇留人、制度留人、情感留人、专业发展留人。”阮美好总结了留住优质人才的四项法宝,学校不仅建立了完善的预算制度,自聘教师的工资标准在小学公办教师年工资收入的基础上上浮10%,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制造业名城”输送技能人才
在东莞生态园和横沥镇交界处,有一座占地1500余亩的东莞职教城,自2013年正式启用以来向东莞输送专业技能人才,目前可容纳1.5万名学生,每年提供5万人次的职业技能社会培训鉴定。
2009年8月,东莞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东莞职教城,2011年7月动工兴建,2013年正式启用。目前职教城包括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东莞市技师学院、东莞理工学校和职教城公共服务区四大功能模块,培养产业技术工人。
此外,职教城还引进高端培训课程理念,培养国际背景人才。2013年起,东莞技师学院在全省率先与德国、英国等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合作开设中德、中英、中美、中加等国际合作班68个。其中,吸收借鉴德国“双元制”课程体系标准,开展11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
东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职教城创新引入了企业模式,通过共同开发设计课程、在学校中建立“校内车间”、模拟工厂生产环境等方式,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和“零距离”接轨,实现校企双赢发展。
采写:全媒体记者 吴珂 王慧 吴少敏
摄影:全媒体记者 孙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