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湾区最具特色生态宜居城市
2018-01-17 湾区城市群
开版语
1997年,中山市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从此生态宜居之名成为这座城市的标签。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山升格地级市30周年。长期以来,中山都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拥有山、海、田、河等优质资源禀赋。
今年以来,中山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为市民创造高品质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空间,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即日起,《南方日报·中山观察》将开设绿色版,聚焦水体、大气、土壤、森林等生态要素治理,推出系列反映中山市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的好报道,为建设美丽中山,打造珠三角精品宜居城市建言献策、加油鼓劲。
“水是生命之源,只有恢复和保持青山绿水,才能够保持住金山银山,才能给老百姓真正的幸福感。”2018年首个工作日,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焦兰生到市住建局、水务局、环保局检查水环境整治工作情况时表示,要坚决打赢黑臭水体整治攻坚战。
1月12日,中山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召开,明确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美丽中山,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巩固提升中山生态环境优势,让蓝天常驻、青山常在、绿水常流。
1月16日,中山两会开幕首日,绿色发展成为热门话题,与之相关的“河长制、湿地公园、优质生态产品供应”等内容,则成为了政协委员提案的关键词。
南方日报记者 李凤祥 郭冬冬
关键词
河长制
着眼“岸上”根源解决“水里”问题
大涌镇安堂社区“七顷、西排年”片区违规养猪场,由于猪只数量多、环保设施不完善,对岐江河流域水体构成严重的污染,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去年底,大涌镇多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依法对安堂社区2家违规养猪场进行清拆,清理搬迁生猪310头,清拆棚舍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
河畅、水清、岸绿。当前,中山全面推行河长制战役已经打响,着眼“岸上”根源,解决“水里”问题,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2017年9月,《中山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出台,旨在建立流域与行政区域相结合的市、镇(区)、村(居)三级河长体系。目前,中山完成了省管外江16条、市管内河63条、镇管内河978条共计1057条河涌名录信息统计建册及分布图绘制,河长制行政责任体系基本建立,专项整治行动初见成效。
在中山两会上,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市委会党员杨绍平代表致公党市委会发言,并介绍提案《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质量的建议》。该提案建议,将河长制扩展延伸到全市1041条内河涌,以及辖区内的所有湖泊、水库和山塘,确保每一条河涌、每一个湖泊、每一个水库、每一个山塘都有责任人,实现市域流域河长体系的全覆盖、无死角。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河长组织体系,明确各级河长的治水责任、水质目标和时限要求,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在杨绍平看来,督查考核是推进工作落实的有力手段,只有将河流治理效果与“河长”政绩考核挂钩,才能有效加强水环境的治理,让水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他建议把河长制管理考核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范围并与干部的任用提拔挂钩。同时,建立由各级总河长牵头、河长办公室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参加、第三方监测评估的绩效考核体系,不断完善评估办法,强化考核问责,建立河长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加快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
每逢节假日,金钟湖水库、树木园、紫马岭等中山市主城区的公园都会面临人多车满的问题。“这一方面体现了市民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强烈,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城市生态产品的供不应求。”中山市政协委员、民革中山市委会委员钟国平在发言中表示,民革中山市委会提交了《关于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建议》,认为虽然中山生态本底良好,拥有丰富的山、海、田、河等优质生态资源,但目前也存在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乡村环境需要完善、城市品质有待提升等生态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建议全面实施生态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大湾区最具特色的生态宜居宜游城市。
具体而言,民革中山市委会建议,要保护中山城市“绿肺”,加快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构建以五桂山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森林体系;要通过滨水区域的系统规划,留住岐江河沿岸绿景,打造以岐江河为中心的河道休闲带;要保护湿地环境,建设精品海岸生态廊道;要全面建设乡村污水治理体系,推动修筑乡镇景观路网,创建优美的乡村生态环境;提升绿道覆盖面和路网密度,建造完善的城乡绿道系统。
关键词
湿地公园
应兼顾便民娱乐性与生态保护性
占地千亩的崖口省级湿地公园,将于今年6月完工,争取建成“怡人水岸生态画面展现,数百亩红树林摇曳生姿,成群白鹭翻飞起舞”的人工湿地示范区。而中山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目前也已经开建,规划面积625.6公顷,湿地面积395.44公顷,湿地率达63.21%。早前出台的《中山市建设高标准湿地公园的工作意见》要求在未来5年将建设20个湿地公园。
在湿地公园数量和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如何提高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功能成为多位中山市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湿地公园应该兼具便民娱乐性和生态保护性,因此在湿地公园开建之前,一定要做规划、做论证,要让专业人士提建议,不能只考虑便民娱乐性,而不考虑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属性。”中山市政协委员张舒广提交了《关于营造城市公园鸟类“庇护所”的建议》,认为目前中山城市公园湿地功能相对单一,偏重上马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休闲娱乐项目,而非重视优美生态环境的营造与保护。
“比如,紫马岭公园近博爱路原有数十亩种植莲花的小湖,夏秋时节各色莲花开放,有黑水鸡、白胸苦恶鸟等水鸟栖息其间,是观花赏鸟的好去处。后来紫马岭荷塘睡莲被打捞殆尽,破坏了水鸟栖息生境,最终被改造成了游船项目,紫马岭因此少了一道花鸟和谐的美丽风景。”张舒广表示。
因此她建议,可在一些城市公园的内湖中央(如逸仙湖公园、紫马岭公园)设置供鸟类栖息的“安全岛”,周边留有裸露的滩涂污泥,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及适合鸟类栖息的树木,在水面设置一定数量的木桩供鸟类栖息。
同为中山市政协委员的张英,与张舒广的观点不谋而合。张英提交了《关于加强生态意识,系统化统筹处理湿地公园建设问题的建议》,认为现有一些湿地公园存在重娱乐性、轻生态保护的问题。她建议,进一步加强生态意识,使保护生态的观念植入湿地公园的设计、建设和维护过程,在手段或技术上采用更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做法,禁绝任何破坏生态的做法。
声音
市政协委员梁红辉:治水成效要绿色考核不能“唯GDP论”
水环境治理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也备受市民关注。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虽然中山治水已经有一段时间,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市民对治水效果感触并不深。
针对水环境治理,我们建议,首先要坚持全流域治水,这样效果才会比较彻底,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其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黑臭水体治理涉及很多个部门,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制。
再次希望通过治水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治水的技术手段并不难,重点在于治理中需要关停一批污染高企业,对区域经济影响比较大,而关停企业就会涉及对镇区的考核,因此我们建议绿色考核要跟上,不能“唯GDP论”。
市政协委员杨绍平:抓好控源截污工程是治水成功关键
中山的水环境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部分地区部分河道发黑发臭、垃圾漂浮问题依然突出。根据市水务局近期对全市内河涌水质现状摸查排查结果显示,全市未达标水体占比超过50%,水环境治理形势依然严峻,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
水环境污染,黑臭在水中,根源在岸上。因此,抓好控源截污工程将是整个水环境综合整治成败的关键,在中山现阶段的治水工作中尤显重要。
水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建立健全科学长效机制,常抓不懈、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