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湾区年度观察之二!2017,东莞完成ID重置的重要纪年!
2018-01-09 湾区城市群
2017,粤港澳湾区城市书写了各自的华彩篇章。作为扎根珠三角的南都,将请来一群生活、工作在这些大湾区城市的资深媒体人,陆续分享他们对这些城市的独到观察。前面一篇是佛山观察——佛山五区放羊时代的结束!
东莞观察关键词
国际制造中心
融合进阶
“功成不必在我”
格局重构
中国硅谷
“左右逢源”
三十而立
而立之年的东莞欲重构格局
2017年的东莞,莞惠城轨的子弹头列车直通惠州,松山湖华为小镇的人才安居房拔地而起,重拳治理之下的东江泛着清浪。
这一年,东莞前三季度GDP5484.72亿元,增速达到8.1%,经济稳健发展,全年应该仍然属于省内第二梯队。
东莞还是那个地理位置上的东莞,却一直在努力突破过去的“世界工厂”的印象,从年头到年尾不断刷新自我的定义。这些新的定义为东莞的高速增长注入强劲动力,也为东莞来年发力,甚至未来二三十年的发展,确定了核心战略。
今日之东莞,是世界级大湾区中的东莞。
2017年1月份,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候,人们或许还对这个概念很陌生;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以广、深、莞、佛等9市和香港、澳门共同构筑的“粤港澳大湾区”横空出世,此时,东莞提出打造湾区的“国际制造中心”。
即使在转型进入深水区的年份,东莞也没有放弃“制造业立市”的命脉。华为、OPPO、vivo等品牌智能手机的制造集群早已为人津津乐道,东莞通过“倍增计划”系列措施,培育“下一个风口”的“下一匹黑马”,生物医药和新材料制造同样悄然打入世界领先的梯队。
过去的制造模式受到生产要素和资源所限,东莞一度面临高端制造业回流和低端市场分流的“双重挤压”,面临着区位优势弱化和城市竞争加剧的“双重困境”等“六个双重”之痛。
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打破了城市之间的壁垒。
东莞可以制造深圳设计的智能产品,收广州发来的单,对接湾区高校科研和人才资源;部分产能可以向惠州、肇庆等地转移;东莞制造以更高水平为世界服务。智造资源在城市天团之间优化配置,打破“重围”带来的困囿。
融合进阶,东莞站上了对标世界一流城市群的国际平台。
今日之东莞,是六大片区取代镇域经济的东莞。
建市近30年以来,东莞的行政区划一直以32镇街版图“独树一帜”。在城市发轫之初,这种模式发挥了灵活、高效的优势,让东莞各镇以特色产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经济产值富可敌市的长安、虎门两镇就一直有着“龙虎之争”。
然而在讲求统筹协调的今天,单打独斗的力量显得薄弱了,但是区划调整多年未果。
2017年4月,东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东莞淡化“行政区”概念,强化“经济区”概念,把东莞划分为六大片区。
例如全市创新火车头松山湖要带领片区里的石龙、石排等镇街协同发展,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气魄进行从容开发,打通过去各自为政的症结。
格局重构
东莞新的历史格局定位
要成为未来二三十年的战略支撑
今日之东莞,是“中国硅谷”的东莞
2017年9月,广东省委常委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东莞与广州、深圳一起合作共建“中国硅谷”。
作为全国唯一搭建在两个一线城市之间的“走廊”城市,作为湾区城市的制造中心,东莞不遗余力地对接优秀的产学研资源。2017年12月中,松山湖片区首次集中深圳招商推介就有总额250亿元的项目落户。作为科创走廊东莞段双核之一的滨海湾新区,引入投资千亿元的紫光集团芯云产业城。
2017年12月28日正式开通运营的莞惠城际铁路常平东-道滘段。而惠州市小金口站至东莞市常平东站早已于2016年3月30日通车运营。
2017年底,《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2017-2020年)》发布,新增4条地铁线路,东莞未来8条地铁线路将有6条对接深圳、1条对接广州。科创走廊交通要塞的规划落地,为东莞在广深之间的发展打通经脉。
“左右逢源”,东莞在广深间担当起创新走廊的中部脊梁。
今日之东莞
基本完成了一次ID重置
从自身格局
到城市区域定位
到国际视野中的身份刷新
古人说,三十而立。2018年东莞建市30年。在2017年,东莞以六大片区的版图解决了过去悬而未解的区划调整问题,以科创走廊连接全国两大一线城市,同时在粤港澳大湾区确立国际制造中心的位置。这对于东莞的长远发展有历史性意义,加之东莞“十二五”期间培育和引入的新企业陆续释放能量,这些都让明日的东莞值得期待。
南都观察记者: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