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大湾区 发掘新亮点\雷鼎鸣
2017-05-09 湾区城市群
特首与大批司局级官员上月到珠三角几个城市考察,如此大动作,应是为未来香港发展定调。因为我对三藩市湾区的布局比一般人熟悉,所以也花了点时间思考香港融入大湾区的问题。
大湾区并非新概念。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大批香港企业家涌到东莞、深圳等地开设工厂,把珠三角成功地打造成世界工厂。
二十多年前,科技大学的创校校长吴家玮最喜欢推销大湾区概念,到他办公室往往会见到他对着一张珠三角地图滔滔不绝。他曾在三藩市当过大学校长,想来他对大湾区发展的灵感该是来自他在加州湾区的经验。我们要注意,加州湾区的独特经验主要来自全世界都想学习的硅谷,这里的创新科技龙头地位近年虽被北京中关村及深圳南山威胁着,但要说被全面超越,恐怕起码还有一二十年。
金融服务业是香港优势
时移世易,今天所说的大湾区与二三十年前的大湾区已有颇大的分别。
首先是公路网现在已四通八达,把天涯变为比邻的高铁已通了车,甚至成为了人民日常交通工具的一部分。4月份我去了大湾区较为贫穷的肇庆,在深圳到那里的高铁直通车票早已卖光,唯有到广州再转肇庆,没有座位,只买到站位,但转瞬便已到埗。回程也买不到票,有点狼狈,但可看出高铁班次虽几分钟一班,仍然供不应求。可见内地各区域的经济也已高度融合了。
其次是资讯科技比以前更发达,智能手机的渗透量在世界名列前茅。交通网络与通信技术都是区域融合的必要条件。
第三是大湾区的经济结构已经深度转型,很多劳动密集製造业的工厂已离开了,代之而起的是服务业及深圳有世界级风范的创新科技产业。
第四是要素禀赋已大幅改变,低技术劳工不少已离去,学校已供应了更多高教育水平的劳动力,不少科技专才已在此生根,资本的充裕程度与八十年代已不可同日而语。
有了这些改变,就算过去港人有在珠三角设厂的成功经验,现在也应重新检视将来融合之路应怎样走了。融合不代表大湾区的九个市二个区都应做同一些事,互相竞争,而是不同的区市做不同的事,分工互补。此种模式,倒是过去三十年经济全球化以来不断出现的自然现象。现在的世界分工已越来越细,某一个小地方或只是一个工厂,随时拥有某个零件全球性的垄断地位,不同地方生产不同的元件,最后它们被组装起来才变成一个产品。由此可见,产业或服务业的定位十分重要。
如何定位的根本性因素是要看看自己有什么相对优势。在计划经济体制,这往往由官员在办公室拍板决定。但在市场经济中,最可靠的参考信息是价格。生产要素与产品的价格决定了利润,在某处地方生产某样产品能提供最大的利润,便意味着这地方有生产这商品的相对优势。例如,某处地方土地昂贵,这里便不适合搞佔地甚广的企业。某地劳工便宜,劳动密集产品便有优势。
进出口贸易或进一步下跌
香港一百多年以来,最大的优势行业是国际贸易,这主要是因它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及拥有深水港,近年它的进出口(加上转口)贸易总值已接近GDP的四倍,但实际带来对经济的贡献(加上相关的物流业)却下降至GDP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但这仍高于金融服务业所佔GDP的百分之十六。香港并未失去它的绝佳位置与港口,但香港地价高,限制了它的发展。内地的港口也日渐成熟,更多的货物不用经香港出口或入口,进出口贸易未来在港所佔的GDP比重,恐怕会进一步下跌,这便要求我们发掘新的增长点了。
中央认为香港的优势是金融服务业,在大湾区分工中,这个定位虽是由计划部门提出,大抵没错,因为市场的信息亦是指向相同的方向。大量金融机构选择在港落户便是明证。
金融业会继续发展,服务全国,以至世界,这点不用有太大怀疑,但单靠一个火车头,可能仍不足够,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这一行。香港还需发掘什么新亮点?此问题的答案,我相信由企业家找寻比政府更准确。
香港价值提升的关键
有几项倒是可以考虑的。金融与创新科技都是高增值的行业,香港有无发展创新科技的优势?我相信单靠香港,成事机会不高,香港的大学有优秀的科研团队,但缺乏生产基地,而后者恰好是深圳的强项,但深圳的大学科研水平仍未成熟,所以深港两地实有很强的互补性。
若香港政府敢于再多走一步,创造条件吸纳更多在内地长大但现时身在欧美的高级科研人员来港,根据我多年招聘的经验,相信很多人是可能来的。这是因为他们较适应香港的生活。但这需要解决两问题,一是香港有无足够他们子女读书的学校,二是有没有公司愿意在港招聘他们。这两方面政府都有拆墙松绑的工夫要做。若成功吸引足够多的海归来港,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会如硅谷般衍生出对多种本地服务业的需求,有助製造就业。
除了创新科技,大专教育也可视为服务业的一种。香港有好些优质学府,招收外地学生已是常规了,外地的本科生及硕士生一般缴交较高学费,财政上不但没有用政府的钱,反而在补贴着香港的学生及支持着大学的科研。另外,香港的电影业与内地似也有越来越深度的融合,可以加以重视。
不过,这里要指出,香港越是能在高增值的行业有发展,经济越有进步,便越会使香港这个地方的价值提升,但这也会使土地的价值自然增加,从而推高楼价。君不见纽约、波士顿、三藩市、伦敦、北京等国际金融中心或高科技中心楼价都非常昂贵?此种市场力量会把低技能不适应这地方的人赶走。这在经济上正确,但在政治上后患无穷。化解其压力,要靠多开发土地纾缓楼价及多输出退休人士到内地较便宜的地方居住来解决。例如,在肇庆用五十万元人民币便可买下近千呎的房子。不解决房屋问题,会使融合过程中带来的经济利益分配得十分不均。
不理大湾区,不融合,是否一种选择?香港不习惯被规划,但若内地在大湾区有大动作而香港故意不顺其势而找寻及发展自己的优势,便是十分愚蠢了。不好好利用大湾区的发展,绝不会使香港有傲立当世的孤高形象,只会使自己陷入被边缘化的处境,人民收入日渐萎缩,失业率不断上扬。香港的工商界对此种结局应一早了然于胸,只是部分政客会对此闭目塞听而已。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