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资讯

中山: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17-12-29 湾区城市群

QQ截图20171229174111.png

中山市火炬区一带城市环境优美。

这里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这里是创新创业的理想地带。这里就是粤港澳大湾区。今年全国“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国家战略。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正式签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驶入快车道。

中山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拥有战略区位、产业基础、宜居环境、营商环境、历史人文等优势。站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中山将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谋划未来,乘势而上: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城市宜居品质、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大引才育才力度。

A

交通先行对接高端产业

珠江入海口,广州、深圳、中山三地构成三角关系,如果把珠江口看作英文字母的“A”,那么中山与对岸的深圳连接,就是这个“A”中间的一杠。中山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但是向东还缺乏一条战略通道。深中通道恰好填补了空白,大桥建成后,从中山到深圳的距离将缩短至24公里,车程在30分钟之内。

作为“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唯一的公路直连通道,中山将凭借深中通道成为珠江西岸的“桥头堡”。但中山的交通“蓝图”远不止于此:未来6年,中山将投入1400亿元,加快建设铁路、城轨、高速公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一小时对接,与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30分钟快速对接。

建设完善的交通路网,既是中山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先决条件。随着交通基础项目的开工和建成,中山不仅将成为珠三角城市群中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还将成为珠江两岸南沙、前海、横琴3大国家级新区(自贸区)衔接和转换的重要节点,成为未来广东最开放和最活跃区域的地理中心之一。

大手笔的交通布局,为中山承接创新发展高地的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了有力支撑,并助力中山把区位优势切实变成现实的发展优势。

B

创新引领打造区域科技研发中心

以交通作为先手棋,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山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大湾区城市群中,产业基础雄厚是中山的突出优势。中山实体经济发达、民营经济活跃,拥有18个省级科技创新专业镇,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小榄五金、古镇灯饰、大涌红木、港口游戏游艺等已成为海内外闻名的地域品牌。去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过8000亿元。

这正是中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产业基础,中山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要素培育孵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基地。近年来,中山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 .6%,居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企业近两年增速分别居全省第一和第二,2016年增至882家;今年中山已有近1400家企业申报高企,有望连续第三年实现翻番。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按照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的发展定位,中山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圈,全力打造更具发展动能的创新链: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狠抓高企培育和招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大企业广泛设立研发机构,确保年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坚持“喜新不厌旧、抓大不放小、重外不轻内”,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迈向产业高端,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C

宜居宜业建成

大湾区精品城市

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国际一流湾区的一个特点就是,生活环境优质,适宜居住。实际上对于中山而言,绿色宜居一直是一张闪亮名片。中山多年来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构建“绿富同兴”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在生态方面,中山在全省率先实施“统筹型”生态补偿政策,平衡了“林地多”与“林地少”镇区之间的利益关系,逐步化解镇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此外,中山还探索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将五桂山作为全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与离任审计改革试点,以终身追责倒逼领导干部生态责任意识提升。多管齐下成效初显,2016年,中山市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前十,“中山蓝”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常态。

在社会治理方面,中山也一直走在前列:今年11月,作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的中山,第五次获得这一殊荣;不久前,中山第六次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荣誉称号,第四次捧回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项“长安杯”,是全省唯一实现综治“六连冠”、四夺“长安杯”的地市。

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中山无疑是适宜创新创业,同时能实现慢生活的美好家园。

D

对外开放探索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对标国际三大湾区,开放的经济结构是其一大特点。过去的珠江三角洲,在内涵上更强调对内辐射、带动腹地发展,湾区则更强调对外连接、抢占全球产业链的制高点。站在“湾区时代”的风口上,中山正在不断扩大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努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首先看营商环境。在中山,建筑面积达3.8万平方米的博览中心改建成“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实现了行政审批改革的两个“全省之最”:“一站式”办公场所最大,全市52个部门、超过1000项行政审批事项进驻;审批职能和监管职能分开得最彻底,真正实现“大厅以外无审批”。

此外,中山市所有村居都建成便民服务站,形成半小时政务服务圈。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审批时限压缩50%以上。实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供地用地、投资审批、中介服务、通关便利等改革。今年上半年,中山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负成本、财务成本,共为企业减负76亿元。

在此基础上,中山进一步探索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学习借鉴自贸区的先进经验,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切实做到转观念、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落实“三互”推进大通关建设改革,推进通关一体化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E

加大引才力度聚集高层次人才

中山是全国唯一一个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地级市,近代中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走出了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中共早期领导人杨殷、中国首家现代百货公司先施公司创始人马应彪等一大批乡贤俊彦。改革开放后,中山人民开拓创新,奋勇拼搏,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成为这座城市的价值追求,熔铸成这座城市的创新血脉。

迈入新时期,创新发展的关键,还是靠人才。当今的中山进一步加大引才育才力度,加快聚集高层次人才。今年3月,在整合30多项人才政策基础上,中山实施更开放的人才政策,正式发布“人才新政18条”,为人才提供住房、入户、创业场地、子女教育等一揽子贴身服务,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不断树立和厚植人才优势,让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喷薄而出。文:吕婧 图:吴进

相关:粤港澳大湾区
作者: 南方都市报(深圳) 来源: 南方都市报(深圳)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