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资讯

构建更开放格局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中山建设更具活力创新圈 实现更高层次发展

2017-12-29 湾区城市群

QQ截图20171229172813.png

步入岁末,横跨珠江口的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即将迎来主体隧道工程开工建设,珠江东、西两岸建设互联互通交通网络,又向前迈出实质性一步。

    

而坐落在深中通道西岸登陆点附近,位于翠亨新区的哈工大机器人集团(HRG)天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近日也与橙子(广州)大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一号空间健康管理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携手打开康复机器人市场。

    

潮涌珠江口,谋定而后动。

    

12月初,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旭东带队前往上海复旦大学,并考察上海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就推进中山与知名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引进研发机构,以及和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加速引进创新项目等事项进行沟通对接;随后,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焦兰生率代表团一行拜访了位于旧金山湾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并与伯克利孵化加速器——SkyDeck(天台加速器)签署了合作意向书,该机构“全球创始人计划”未来有望落地中山。

    

以大交通建设为基础,以升级创新体系为动力,以更密切的产业协作方式为路径,中山市正以新的姿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创新体系,承载更丰富的大湾区建设时代内涵,为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世界一流湾区和中国经济强劲引擎提供助力。

    

●李欣 罗丽娟 周湘红

    

A 新格局

    

千亿“大交通”撑起珠西“大枢纽”

    

2016年12月28日,鞭炮在中山市翠亨新区马鞍岛上炸响,也正式开启了2017年中山城市交通布局实现大跨越的步伐。

    

深中通道,这座横跨珠江口、连结珠东西的跨江通道工程正式动工。7年后,从深圳到中山的距离将缩短至24公里,东西两岸同城生活将从梦想成为现实。

    

从地图上看,作为珠江“A”字型的中间位置,中山的交通先导作用不言而喻。

    

从自贸区的版图来看,中山还将成为珠江两岸三大国家级新区(自贸区)衔接和转换的重要节点,成为未来广东最开放和最活跃区域的地理中心之一。

    

近年来,中山通过城际轨道、高速路、干线公路、港口等方面的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了很大的发展。截至2016年12月,中山市公路总里程超过3000公里,路网总密度约180公里/百平方公里,跃居全省前列。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深入,新的发展机遇正改变着中山区位优势,新的城市群发展对交通脉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呼之欲出。

    

深中通道的贯通,将进一步凸显中山的地理优势,该市成为珠三角城市群中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角色,作为珠江口门户城市和交通桥头堡的地位得以确立。

    

未来几年,中山市将投入1400亿元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打造连接珠江东西两岸、辐射珠江西岸的客货转运中心,进而构建起外连内畅、多方式一体化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公路方面,打造成为国家公路主枢纽;铁路方面,打造成为国家干线铁路区域枢纽;航空和港口建设方面,将实现快捷共享珠三角大型国际枢纽机场和深水港……

    

大湾区时代下的中山,正上演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交通建设潮,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时间为节点倒排建设计划,打造为珠江西岸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B 新动能

    

高企数量增速连续位于全省前列

    

今年中山的“3·28”招商洽谈会上,哈工大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杰才透露,位于翠亨新区的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将有望形成集产、学、研一体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山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为此,中山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积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圈,全力打造更具发展动能创新链。

    

在这个过程中,高新技术企业毫无疑问扮演着“牛鼻子”的引领作用。据统计,2014年,中山高企数量为219家,到2016年发展为882家;2015和2016两年的增速,分别居全省第一和第二。

    

2017年,中山高企申报量更是在高基数的基础上再次冲刺。截至目前,全市已经推荐了1395家企业申报高企,第一批评审通过213家,通过率65%,通过率全省第一。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中山高企数量有望连续三年实现翻番或接近翻番。

    

创新发展,主体是企业,关键靠人才。今年3月,在整合30多项人才政策基础上,中山正式发布“人才新政18条”,为人才提供住房、入户、创业场地、资金补贴、子女教育等一揽子贴身服务。同时,还通过引导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社会组织等创新主体,积极开展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并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人才交流。

    

据统计,中山新引进“千人计划”专家5名、博士后5名、国务院特津专家4名,培养引进各类人才655人;全市今年新认定市级创新科研团队12支,省市级团队累计已达41支,并计划向省推荐申报省级团队11支;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达52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8家。

    

重塑创新“生态链”,为中山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撑。

    

C 新优势

    

瞄准世界前沿培育创新龙头

    

装备制造业被称为“大国重器,产业脊梁”,是当前中山的第一支柱产业。近年来,中山涌现出一批集“专、特、精、高”于一身的工作母机企业,成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中具有“高精尖”特色的产业代表。

    

在广东省“十三五”规划中,中山被赋予建设“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城市定位。据统计,2016年中山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增加值462.71亿元,增长12.1%,总量在珠三角城市中排名第二,占比15.7%。

    

在今年8月28日至30日的第三届“珠洽会”上,来自中山的50多家企业携80余项新产品亮相。作为此次展会上的焦点之一,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带来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密摆线针轮减速器,投产后将有望大大降低机器人本体厂商用户的减速器采购成本,解决国内机器人行业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的最大痛点,一举打破国外企业垄断减速器的格局。

    

同时,本届“珠洽会”上,中山还与比亚迪集团就智能终端及轨道交通产业项目进行签约。该项目计划在民众镇建设智能终端及零部件制造产业基地和跨座式单轨产业基地,建成后作为比亚迪在珠江西岸和粤西及周边地区的区域总部。

    

凭借近年来大力引进创新项目,中山装备制造业在机器人、健康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精尖”领域中异军突起。

    

据统计,2015年第一届“珠洽会”上,中山共组织了22家市内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参展,签约项目36个,投资额323.9亿元;在第二届“珠洽会”上,该市共签约项目51项,包括高端无人装备产业化项目、毫米波雷达系列产品产业化基地项目、纳米碲化镉薄膜太阳能发电装备及成套系统项目等。

    

在第三届“珠洽会”上,中山市签约项目近千亿元,居珠西“八市一区”第二位,百亿级项目数量更是居“八市一区”之首。截至目前,全市洽谈成熟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项目60多项,投资总额超过400亿元,项目达产后预计每年可新增产值1000亿元。 

    

D 新文明

    

推动社会善治五获全国文明城市

    

2017年对于中山而言,不仅实现了城市建设、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在文明建设方面更是硕果累累。

    

9月19日,中山市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上第六次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荣誉称号、第四次捧回全国政法综治最高奖项“长安杯”;11月14日,中山市更是再一次摘得富有含金量的牌匾——全国文明城市。自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评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以来,中山市已五次蝉联这一殊荣。

    

近年来,中山市通过立体化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崇德向善融入城市灵魂。在“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历年已累计357人登上“中山好人榜”,其中32人登上“广东好人榜”,40人登上“中国好人榜”,为广大中山市民树立了“好人有好报”的社会导向。

    

文明创建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是“一切为了群众”;文明创建的路径,要“一切依靠群众”;而文明创建的最终目的,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中山将“文明牌”转化为“惠民牌”“全民牌”,为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大的动力、更好的成效。

    

据统计,中山已持续举办“慈善万人行”30届,每年有超过100万名市民捐款捐物,共筹集善款超过10亿元,一大批困难人员受到帮助;“志愿中山”信息平台自2015年6月上线以来,全市已有4190多个志愿组织和站点注册进驻,在线志愿者近19万人,平均每天通过平台发布及开展志愿服务超过100场次;全市举办超过3000场家教公益讲座,近100万人次家长进学堂修身提素质,收到良好效益。

    

文明城市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文明城市创建永远在路上。

    

未来,中山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工程,以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为两大抓手,在未成年人培育、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志愿服务三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推动文明城市建设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E 新生态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走廊

    

五桂山青,岐江水长。

    

中山以全省1%的土地面积,连续多年创造出位居全省前列的经济总量,但时至今日依然保持了好山好水好风光:2014年、2015年、2016年中山大气污染防治责任考核连续三年获优秀;林地森林覆盖率达95%,2016年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达到76立方米,森林质量位于全省前列……

    

长期以来,中山市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通过进一步做好“山、水、林、城、人”五篇章,倾力打造山水相依、林城交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城。

    

中山水系发达,河网纵横,素有岭南水乡之称。为此,中山市把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该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首部地方性法规《中山市水环境保护条例》就为水环境保护护航,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分工,破除“龙多不治水”弊端。

    

好的生态需要好的机制守护。中山在全省率先实施“统筹型”生态补偿政策,通过创新性提出并实施“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横向补偿”,平衡“林地多”与“林地少”镇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镇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率先探索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将五桂山作为全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与离任审计改革试点,促进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实现“三赢”良性发展。

    

建设生态中山,营造和美宜居环境,最终是为了应群众所需、想群众所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经过近几年持续努力,目前“修身、树木、创文明”的观念已经深入中山人心,全民参与主题林建设、冠名挂牌、义务植树“认种、认养、认捐”活动蔚然成风。2016年,全市直接、间接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244万人次,折算植树1000万株,建设各类主题林80片。

    

在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中山市将继续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进一步打造升级版的珠三角宜居城市,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生态走廊,建设和美宜居中山。 

   

■数读

    

交通建设

    

◎资金

    

计划在6年时间投入1400亿元布局交通版图,为全市谋求发展“新质量”提供“新速度”。

    

◎公路

    

向北全面加强与广州市、佛山市的交通衔接,主动融入广佛都市圈,并加强与粤北地区的交通联系;

    

向东通过深中通道、深茂铁路公铁两用大桥公路连接线,加强与珠江东岸以及粤东地区的交通联系;

    

向南通过广澳高速、广珠西线高速、港珠澳大桥等,加强与珠海、香港、澳门的交通联系;

    

向西通过中开高速、中江高速、西部沿海高速等,加强与江门以及粤西地区的交通联系。

    

◎铁路

    

积极开通国铁长途列车,并适时引入国家干线客运铁路,将中山市打造成为国家干线铁路区域枢纽;

    

通过深茂铁路和广珠城际铁路,开通尽量多的长途列车,前往北京、上海、贵阳、南宁、南昌等地;

   

研究引入其他国家铁路大通道(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全面融入国家干线铁路网,支持铁路枢纽地位的提升。

    

◎航空与港口

    

开通前往南沙自贸片区、南沙港、前海自贸区、深圳机场、香港机场、澳门机场的水运航线,快捷共享珠三角大型国际枢纽机场和深水港。

    

高企培育

    

2014年,高新技术企业达219家,到2016年发展为882家;2015和2016两年的增速,分别居全省第一和第二位。

    

2017年,中山高企数量有望连续三年实现翻番或接近翻番。 

    

人才生态

    

中山新引进“千人计划”专家5名、博士后5名、国务院特津专家4名,培养引进各类人才655人。

    

2017年,全市新认定市级创新科研团队12支,省市级团队累计41支,计划推荐申报省级团队11支;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达52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8家。 

    

装备制造

    

2017年第三届“珠洽会”,中山市签约项目近千亿元,居珠西“八市一区”第二位,百亿级项目数量居“八市一区”之首。

    

截至目前,中山市洽谈成熟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项目60多项,投资总额超过400亿元,项目达产后预计每年可新增产值1000亿元。 

    

文明力量

    

持续举办30届“慈善万人行”,每年超过100万市民捐款捐物,共筹集善款超过10亿元;

    

全市4190多个志愿组织和站点注册进驻“志愿中山”信息平台,在线志愿者近19万人,平均每天发布及开展志愿服务超过100场次;

    

举办超3000场家教公益讲座,近100万人次家长进学堂修身提素质。 

    

生态体系

2014年、2015年、2016年,中山大气污染防治责任考核连续三年获优秀;林地森林覆盖率达95%,2016年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达到76立方米,森林质量位于全省前列。

    

全市已建成湿地公园12个,面积969公顷,年底前将有4个湿地公园竣工验收。

    

2016年,全市直接、间接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244万人次,折算植树1000万株,建设各类主题林80片。

相关:粤港澳大湾区
作者:南方日报(广州) 来源:南方日报(广州)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