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建言

徐立之:发展创科应与大湾区接轨 培养更多科学人才

2017-12-27 湾区城市群

QQ截图20171227111437.jpg

图:徐立之认为,发展创科不是“土法炼钢”,而是给予学生更多选择\大公报记者 麦润田摄

  大公网12月27日讯(记者 赵凯莹)现任港科院院长徐立之,虽已卸任港大校长一职,仍非常关心香港的创科、教育发展。徐立之指出,香港有意发展创科,但不少人抱持“一窝蜂”心态,“以为买部3D打印机、机械人”就是STEM,忽略了传授科学知识,令学生空有兴趣,但欠缺知识。他强调,发展创科不是“土法炼钢”,而是给予学生更多选择,让他们放胆追梦,社会需尽快放下功利主义,多发掘学生潜能,培养本地人才,同时加强配套,吸引到海外升学的港人回流。

  未够资格读硕士获破格取录

  自言一世够运的徐立之,自小对自然现象有浓厚兴趣,中五会考生物科考A,顺理成章报读新亚书院的生物系,但生物以外的科目却成绩平平,最终只是三级荣誉毕业,未够资格读硕士,幸得前中大生物学系教授麦继强慧眼识才,破格收取他作研究生,助他踏上生物研究之路。

  可惜,当时香港没有研究生制度,要深造便要出国进修,在麦继强推荐下,徐跟随美国生物学家何潜进行研究,其后又到加拿大多伦多病童医院工作,一边进行研究工作,至2002年回流,担任港大校长。

  徐立之的科研之路绝不平坦,但凭着对生物学的热爱,即使面对困难,仍选择坚持。时至今日,他身兼港科院院长、香港科技园董事,身体力行推动香港发展创科和教育,他认为要令科技普及化,城市的科学质素很重要,“但香港好奇怪,下下一窝蜂,做开就好多人做;另一个问题是教育商品化,只着重考试形式,好似有一排流行补习,但补习本应是填补学校的不足,现在变成应付考试,学校的教育都只为争取更多状元,是非常差的现象。”

  STEM非学科 是教育理念

  香港近年追随STEM教育,但事实上对STEM完全不了解,“学校以为买部3D打印机、机械人、教写程式就可以,导致厂商专向这方面发展、教小朋友玩,但好多人忽略玩的背后,要让小朋友知道背后的科学根据才是最重要。”

  这位港科院院长指出,STEM并非一门学科,而是教育理念,让小朋友多接触科学,培养兴趣,但不是强迫他们一定要做科学家,“是提供多一个选择。”不过,在学科制的背景下,香港的教师培训不足,缺乏科学认知,不懂向学生讲解,故他认为,现阶段要开展教师培训,但强调STEM理应是无课程,“若搞搞下出现了课程,又会变成应付考试,有违STEM的真正意义。”

  最重要对所学有兴趣

  对于不少家长、学生选科只看“钱途”,徐立之认为,家长以现有职业,安排小朋友的前途是不智,“未来会出现什么工种无人知,你十年前都无想到,今日会有程式编写员、机械人控制员等职业。”他回忆读书的年代,学术风气盛行,人们倾向以兴趣行先,“生物叻我就读生物,别人的言论毋须考虑太多,最重要增加自身的学术水平,对学的事物有兴趣。”

  近年港生负笈海外趋增,徐立之认同出国有助开阔眼界,对学生是好事,但政府更有必要加强本港的配套,营造良好的科研气氛及环境,吸引优秀学生回流,而非成为他国的研究员。

  研究经费有限团队缺乏“新陈代谢”

QQ截图20171227111456.jpg

图:徐立之关注本港的研究生教育,他指出,研究生是香港发展科研的生力军

  本港大学获得的研究经费少,一直为人诟病,徐立之指出,研究资助局至今仍以教授的研究论文数目,作为拨款考虑,而大学拨款的研究经费,亦无因应研究人数增加而增长,他期望有更多私人基金投入,支援创科发展。他又指,现时不少人将教育量化,例如只着重培养出多少博士生等,忽略了要培养科学人才,应由社会氛围做起的重要性。

  研资局目前大部分研究拨款,皆取决于大学教授发表的文章数目。徐立之称,大学拨款的研究经费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并无因人数增加而增长,相反是愈来愈少,资源缺乏下,即使教师想做研究都力不从心。

  他又指出,创科要向高处发展,必须要有研究团队配合,但无奈经费有限,只足够聘请两个学生,而教师数目又有限,学生人数愈来愈少,“老师一待便三、四十年,如果老师唔走,就无新人,缺乏新陈代谢。”故整个体制有需要改良,增加研究经费,聘请更多研究团队,加上私人基金的投入,才能推动科研发展。

  要培训真正的科学人才

  徐立之又关注本港的研究生培育,他指出,研究生是香港发展科研的生力军,亦是研究的推动力,然而,本港立法会议员往往在拨款时本末倒置,“只系话我们需要博士,就把培养博士成为急务,却无把气氛做好,培训真正的科学人才。”

  他称,培养博士生是长期投资,但不一定每个博士生都会成为科学家,所以政府应定下培育科创人才的目标,不是因为需要科学发展,才需要博士级的人,“要博士可以在外面请,仲快啦!”他又留意到,部分教授会以缺乏博士生帮忙为由,推卸研究成果不佳的责任,“你研究做得好,自然有学生跟你,有研究经费,而不是要有人帮,先做到研究。”

  “一定要让学生有选择”

QQ截图20171227111519.jpg

图:徐立之虽已卸任港大校长一职,仍非常关心香港的创科、教育发展

  新高中学制下,大学以文凭试“3322”作为最低入学门槛,徐立之认为,有关要求令学生只“力谷”中、英、数、通识四个必修科,忽略其他选修科目,例如高阶数学愈来愈少人读,部分学校更取消学科,难免影响数理人才的培育,他认为政府着重跨学科教学之馀,亦要兼顾选修科的重要性,建议政府多听业界、专业人士意见。

  教育制度需与时并进

  港科院今年初就本港科学、科技及数学教育发表研究报告,并提出五大建议,包括建议大学重新检视“3322”的统一最低入学标准及个别课程的收生要求。现时新高中学制注重跨学科学习,打破传统的文、理分流,徐立之表示,“不分科无所谓,但一定要让学生有选择,现时的3322令学生没得拣,要读大学就要力谷四个必修科,大家忘记这只是最低要求,而忽略其他选修科。”

  他又指出,教育制度需要与时并进,“科学每日有新的知识产生,是否全部都要纳入教材?教学是否有需要调整?例如基础理论教多点,Facts(事例)少点。”他称,港科院发表报告后,教育局局长杨润雄已积极考虑有关建议,并有明显改进,“教育改革、优化非一朝一夕做到,当中涉及课程改革等事情,但我期望杨局长多听业界、专业人士的意见,进行教育改革。”

  港科研技术+大湾区生产力=必赢

图:徐立之表示,怀念年轻时在实验室的日子

  香港不缺科研人才,但发挥空间有限,徐立之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良好策略,让香港的大学教授将科研技术转移,结合内地的生产能力,定能形成必赢局面。

  港可担任龙头角色

  徐立之认为,深圳在发展创科上,是香港一个良好的合作伙伴,而粤港澳大湾区的运作模式,包括世界尖端的高尚学府,加上研究、生产的基地,上中下游都有“包办”,完美将香港的科研成果,与大湾区的生产能力无缝接轨,对科技发展绝对是好事。

  他又称,深圳、东莞和广州,目前均投放大量资源发展,吸引人才,香港的教授和研究员都可以考虑前往发展,“无出路,就只会滞留在某一个地方,香港作为国际都市,当然可以和世界分享,但和大湾区合作一样可以,只要一直有新知识、新输出,就是好现象。”他认为,香港绝对能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担任龙头角色,呼吁港人不要放弃大好机会。

相关:徐立之 大湾区 接轨
作者:赵凯莹 来源:大公网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