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建言

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规划出谋献策

2017-12-19 湾区城市群

QQ截图20171219112555.jpg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规划国际高峰论坛现场。唐光良 摄

由广东省科学院、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主办,广州地理研究所、广东创新发展研究院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规划国际高峰论坛于12月16日在广州举行,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和战略定位、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协同发展、空间治理、文化保护与活化、规划实施等议题进行多视角、分层次、全方位研讨,在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探索指导理论、树立发展理念、推进制度改革等方面达成共识。论坛既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也为促进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对粤港澳建立国际一流湾区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撰文:林亚茗

许学强(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教育厅原厅长):

走“一国两制”下区域协调持续发展之路

粤港澳大湾区在世界三角洲中极具特色,应遵循历史演变规律,实现三方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走区域协调、持续发展之路。建议由国家发改委主持,广东省政府、两个特区政府开碰头会,确定重要任务,然后交国家发改委规划办公室、广东省政府办公室、港澳特区政府办公室推动实施。大湾区可借鉴“河长制”,设立一个更高等级的常设机构,并赋予融资权利,共同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协调中应更加注重市场的作用,政府主要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做决定。

Terry McGee(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建设生态文明 响应“一带一路”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种扩展型大都市区,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区域生态系统带来一定压力。未来需要引入“软规划”思维,建立一种有助于促进环境可持续和经济增长协同发展的体制性框架,充分利用区域生态资本来实现可持续性框架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并建立一种生态文明以提升生活质量和环境可持续性。大湾区应更好地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从国家增强其全球影响力和经济安全的角度思考角色和职责,发展成一个宜居、高度发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群。

房庆方(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厅长):

将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改革开放近40年来,广东多次编制珠三角城市群规划,持之以恒地推动实施,成为我国区域规划有效实施的范例。从“生态敏感区”到“区域绿地”再到“绿道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方齐心协力,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多生活游憩空间,真正体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珠三角绿道网已达8900多公里,与城市慢行系统有效衔接,成为改善环境、造福市民的重要绿色基础设施,并将和香港郊野公园等一起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具有国际意义的标志性工程和实现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

樊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打造我国三大战略核心区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地位独特而突出,应该打造成为与我国京津冀都市圈、长江经济带并列的三大战略核心区之一。未来,它要在促进企业为创新主体方面继续发挥全国领头羊作用,通过科技创新网络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能力;在民营经济“走出去”成为海丝建设主力军方面发挥领头羊作用,通过制造业“走出去”拉动现代服务业后方基地建设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挥港澳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系建设方面的示范作用,优化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成为我国城市群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头羊。

Alexander Murphy(美国俄勒冈大学教授):

借鉴欧洲经验推动区域一体化

通过区域一体化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借鉴欧洲跨境合作经验:一是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二是加强跨行政区的经济联系。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国两制”和跨行政区划带来的法律、体制等空间隔离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欧洲地区,将来应注重加强跨境合作,简化通关流程,建立一体化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强有力的行政领导机制。

杨汝万(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厘清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角色

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使命是成为世界领先的顶尖级湾区,其架构举世少有,城市各具特点、各有所长,也有各自应扮演的角色。香港有国际化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回归祖国之后,在整体区域规划方面,包括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上都有很大的提升,是实现上述目标非常重要的助力者。

张虹鸥(广州地理研究所所长):

引导形成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区域联动发展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是自然演变和人为引导相互作用的双重过程,引导是关键。可从湾区角度加强区域融合与一体化,降低要素流动门槛,建立共同目标,谋求共同利益,形成良好的竞合关系,并更加关注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形成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区域联动发展格局。

刘志(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建立区域治理构架和财政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巨型城市区域,给其治理构架、规划、财政、服务、社会政策等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其政府治理构架总体上适应未来发展要求,但财政体系相当复杂。跨行政边界基础设施的债务融资渠道单一,土地出让收入可持续性弱,将成为障碍。建议珠三角九市率先改革土地出让制度以增强土地增值回收的可持续性,在区域层面实施可交易的土地开发权,并制定珠三角基础设施投资规划与中长期财政规划,以合理安排资金和控制债务风险。

林初昇(香港大学讲座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之可为与不可为

为确保“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不可为者:不可夸大政府在其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不可片面偏袒粤港澳三方中某一方的利益,不可舍长远利益而谋眼前利益,不可弃自然利益而谋人类利益;三地政府可为者:可为其规划定制目标,可为达到既定目标作情景分析并勾画路线图,可为达成既定目标创造有利基础和制度环境,可为规划和实施创造跨境合作的体制和机制,可采取广泛咨询、落实公众参与的决策制度,可为地区资源的永续发展公平利用定下规则。

唐曦文(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常务副院长):

以南粤古驿道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自信

对南粤古驿道进行保护和活化利用,将极大地促进广东省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使陈列在南粤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对建立文化自信、带动全民健身、提升古驿道沿线特别是贫困乡村的经济发展等具有精准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保护好、利用好粤港澳大湾区积聚的大量古驿道历史文化资源,将有利于凝聚人心、促进“一国两制”背景下的文化认同,为其迈向世界级湾区提供坚实的文化和空间实体上的支撑。

吴维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

促进更包容和可持续的城市化

粤港澳大湾区面临农民工市民化、土地利用破碎化导致的耕地流失、土地财政不可持续以及城市社会空间不平等等问题,需要政府发挥更大作用,重视业已脆弱的人地关系,通过培育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走出一条更加包容和平等的城市化之路。

陈雯(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建立健全区域合作制度

市场规律在区域合作中起决定作用,但需要政府力量以“有形之手”去平衡、协调城市之间关系,按照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一体化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合作互信、对话协商、利益共享、监督约束等区域合作制度。粤港澳大湾区可借鉴长三角城市政府形成的共享型、损益型、比较利益型等三种合作博弈模式的制度安排。

黄慧明(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深入剖析珠三角城镇群以制定协同规划与政策

珠三角城镇群新时代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网络体系不均衡化、产业空心化、人口与土地红利危机,应从央地关系、地方政府治理、政企关系三个角度制定策略,可建立湾区城市联盟,以湾区为单位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并建立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与维护管理、重大产业与科研平台协作、要素自由交流与人员流动、重大问题协调处理等机制。

相关:粤港澳大湾区 发展 规划 出谋献策
作者:林亚茗 来源:南方日报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