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财经大学校长建言佛山发展:善用湾区人才集聚效应
2017-12-18 湾区城市群
“高等教育水平代表的是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潜力。我们将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积极助力佛山经济社会发展。”近日,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于海峰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点赞佛山打造南方高等教育名城的决心与魄力。他建议,佛山善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形成的人才聚集效应,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加速引进人才。同时,政府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尤其是校政合作人才培养,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利条件,助力科研成果孵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创新力。
作为一名财政税收领域的专家,于海峰还对佛山推进降成本给出建议。“佛山接下来可深化完善税收征收管理、征收服务、落实全国统一征收政策等工作,提升减税降费成效。”
于海峰。受访者供图
打造高教名城
政校合作助推成果转化
今年4月,佛山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并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发展,建设成为产教相促、协同创新、城产人教融合发展的南方高等教育名城。
5月,广东省教育厅、佛山市人民政府、三水区人民政府、广东财经大学四方签署了共建广东财经大学佛山校区协议,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与佛山产业发展高度融合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按计划,佛山校区从2017年起进行全学段招生,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和办学规模。到2021年,全学段本科生培养规模达到2400人,全学段专业硕士培养规模达到300人。
“高等教育水平代表的是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潜力。”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于海峰表示,广东财经大学将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积极助力佛山经济社会发展。
“有数据显示,大学生在就业时,首先选择的是他们大学所在的城市。在培养和教育方面,不同的城市对身处其中的大学生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尽一致的。”他透露,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广东财经大学全日制毕业生约为16万人,其中约有1.6万人选择在佛山就业。“接下来,佛山校区将实行全学段招生,相信留在佛山就业的学生还会更多。”
于海峰表示,过去,大批“星期六工程师”乘渡船从广州而来,帮助佛山“洗脚上田”的农民发展工业。如今,广佛交通对接便捷,互联互通日益完善,加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形成的人才聚集效应,佛山应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推出相应政策,引进更多人才,推动产业、城市发展。
以高校人才为例,他表示,城市可吸收高水平教师为城市建设发展的咨询专家。决策者可通过听取意见、课题研究、决策咨询等途径,吸取专家的智慧为城市谋求发展。当然,高校也应主动出击,积极参与解决城市发展课题。
同时,可在高校建设科研创新基地,以基地创新研究成果助推城市发展。
“政府应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尤其是校政合作人才培养,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利条件,助力科研成果孵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创新力。”他还表示,政府应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促成校校合作,打造高校板块,形成科技创新合力,助力城市快速发展。
降低企业成本
将更多资源交由市场配置
当前,各地正有条不紊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改革核心任务。
在他看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聚焦佛山,民营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0%,民营工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超七成,民营经济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六成。“因此,助力企业降成本是佛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
于海峰坦言,降成本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比如,去产能就可视为降成本的一个措施,原因是产能过剩闲置,企业的成本自然升高。若能将闲置的产能充分利用起来,就能有效控制企业运营成本。
同时,高杠杆率带来的也是高成本。“融资难、融资贵,实际上就提高了企业运营成本。同理,库存多也会影响资金回流,导致成本高。”于海峰表示,正因如此,降成本需要多方共同发力。
“从政府角度来看,推出减税降费政策是助力企业降成本的举措之一。”于海峰表示,减税的意义不仅在于减轻企业的负担,帮助它们渡过当下的难关,更重要的还在于把更多的资源交给企业和市场来配置而不是政府来配置。“具体要通过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理顺中央、地方的财政关系,构建地方性财税体系等途径来实现。”
他表示,对佛山而言,制定超越国家统一财税政策的空间很小,但可以在税收征收管理、征收服务、落实全国统一征收政策方面有所作为。“政府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互动。政府部门的税收服务到哪一层,纳税人对税收政策了解多少,直接影响到政府减税降费的政策效果。”
除了政府主动作为,推出减税降费政策,企业也应提升自身效率,积极思考转型,以实际行动践行创新发展。
具体到企业运营成本方面,于海峰认为,企业对财税制度的了解和把握,对税收方案的优化和制定,包括企业财务管理素质都很重要。
“现在,企业普遍反映,找个好的财务经理不容易。当企业需要一个优等的税务方案时,发现财务管理跟不上财税制度的进程,这可能会令企业付出一些无谓的成本。”在他看来,引进、培养专业财税人才,发展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端服务业配套十分重要,这也是佛山下一步需要改善提升的一个方面。
抢抓战略机遇
立足制造业实现错位发展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话题持续升温。“当下,湾区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例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又一个世界级湾区。”于海峰认为,通过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产业对接,湾区将有力推动区域内部融合发展,实现协作共赢。“与此同时,湾区建设会带动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对国家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作为广东省第三大城市,同时是制造业大市,佛山正积极谋划、布局,融入湾区建设。在于海峰看来,要抢抓湾区建设战略机遇,佛山应从三个方面出发考虑,即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分工合作、区域融合发展。
“首先,湾区城市群之间应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广佛为例,近年来两地交通设施对接取得了一定成效,两地市民往来便利化程度明显提升。然而,要进一步促进两地创新资源流动,轨道交通的连接还有待完善。”于海峰认为,交通设施仅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要参与湾区建设、抢抓战略机遇,城市之间应该更多从一体化角度出发,系统地规划与思考基础设施建设。
谈及产业发展问题,他认为,湾区城市群之间应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强优势、补短板’的问题。以金融业为例,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广州的金融业实力同样强劲。那么大家形成合力,最终就成为湾区的优势。”
“强优势”的同时也要“补短板”。于海峰认为,湾区城市之间应形成分工合作有序、突出整体优势的产业协调机制,例如香港可打造国际金融中心、深圳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广州打造人才汇聚中心等。“佛山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体系较为完整,在湾区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吸引相关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在此集聚,同时与其他湾区城市形成产业优势互补。”
于海峰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定要从全球大格局来审视,不能仅仅视作珠三角城市群或是粤港澳三地合作层面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强调其外向型特征,我们应将其与‘一带一路’倡议结合考量,充分发挥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引领作用。”
■观点
◎过去,大批“星期六工程师”乘渡船从广州而来,帮助佛山“洗脚上田”的农民发展工业。如今,广佛交通对接便捷,互联互通日益完善,加上湾区建设形成的人才聚集效应,佛山应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推出相应政策,引进更多人才,推动产业、城市发展。
◎城市可吸收高水平教师为城市建设发展的咨询专家。决策者可通过听取意见、课题研究、决策咨询等途径,来吸取专家的智慧为城市谋求发展。当然,高校也应主动出击,积极参与解决城市发展课题。
◎政府应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尤其是校政合作人才培养,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利条件,帮助孵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创新力。政府应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促成校校合作,打造高校板块,形成科技创新合力,助力城市快速发展。
◎从政府角度来看,推出减税降费政策,是助力企业降成本的举措之一。减税的意义不仅在于减轻企业的负担,帮助它们渡过当下的难关,更重要的还在于把更多的资源交给企业和市场来配置而不是政府来配置。具体要通过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理顺中央、地方的财政关系,构建地方性财税体系等途径来实现。
◎对佛山而言,其制定超越国家统一财税政策的空间很小,但可以在税收征收管理、征收服务、落实全国统一征收政策方面有所作为。政府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互动。政府部门的税收服务到哪一层,纳税人对税收政策的了解多少,直接影响到政府减税降费的政策效果。
◎当下,湾区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例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又一个世界级湾区。通过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产业对接,湾区将有力推动区域内部融合发展,实现协作共赢。同时,湾区建设还将带动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对国家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于海峰
【记者】王芃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