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入户|居住证

孙不熟:广州人口太少 至少还需1000万

2017-12-01 湾区城市群

QQ截图20171204144520.jpg

编者注:11月19日,孙不熟受招商银行广州分行邀请,参与该行在广州塔举办的“友邻计划”读书会,并做了主题为《科技金融时代的广州机遇》的演讲,下面是演讲的节选部分,本次刊登有改动。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任何机构。

来源:城市战争 文:孙不熟

非常高兴在广州塔这样一个地方来聊广州,我们先来聊聊这栋建筑本身。

现在大家就坐这个塔里面,相信没有人否认它的美,也没人否认它是广州无可替代的地标,但在7年前,也就是它建成之初,可没有这么好的待遇。我记得当时不少媒体与网友对待这个新建筑并不友好,称它的造型奇怪,与广州不协调,揶揄它为“扭纹柴”、“羊巅峰”、“小蛮腰”等等,显露当时的广州人对一个新生事物极大的不适应。

然而,这才过去几年,广州人已经完全接纳这栋奇怪的建筑,打心眼里视它为广州的骄傲与象征,网上再也找不到任何揶揄之词,取而代之的是排山倒海的以它为背景的自拍照。

无独有偶,128年前,埃菲尔铁塔在巴黎建成,莫泊桑、左拉、小仲马等数百多位文化名流联名抵制,理由是“巴黎不适应这么一个丑陋的铁家伙”。不过,这场抵制运动很快就被人淡忘了,反对声最大的莫泊桑后来经常到铁塔的二楼就餐,他说,“这里是唯一看不到铁塔的地方”,好吧。

讲这两个故事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人们对新生事物的接纳的确需要一个过程,但很多时候,这个过程非常的短,短到让你觉得像一个笑话。

下面说回广州,我们要讲一个新广州的故事,它可能新奇得会让你不适应,但是没关系,你很快会接受它,然后以它为荣。

我常常听到一些外地来的90后朋友讲,说他们生不逢时,错过了这座城市的黄金年代,“你看,10年前,随便买一套房……”。每每听到这样的话,我都感叹,“随便”是一个挺伤人的词,9年前我刚刚来到广州,在一个互联网大公司上班,入职时的基本工资是3500,扣除房租、生活费之后,再加上一些奖金,一年也就攒个三五万块,以当时的房价计算,也要攒够10年才能勉强凑够一个首期,这真的不是一件“随便”的事情。

真相是,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也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完全看不到机遇。如果我问你,十年前,中国最大的机遇是什么?你会说买房,但你知道为什么买房会成为一个机遇?如果把你扔在十年前的德国或者日本,你一定不会这么认为,因为它们的房价基本没涨。

买房之所以成为机遇,本质上是超级城市化带来的超级人口红利。

以统计数据最为翔实的上海为例,1980年至1990年,上海每年平均的常住人口增量是18.2万人,1990到2000年,年均增量是27万人,2000到2010年,年均增量是70万人——这10年正好也是上海楼市从启动到爆发的10年。

广州的历史统计数据没有上海翔实,但从最近十多年的数据可以感知到,广州与上海的人口爆发期基本同步。2006年,广州的常住人口是975.64万,到2016年是1404.35万人,净增428.71万人,年均增量是42.8万人,这10年也是广州楼市爆发的10年。

我常说的一个观点是,当一个城市处在人口爆发期,不要说买房,就是摆地摊、卖茶叶蛋,都有机会暴富。争夺增量财富永远都比切割存量财富更容易,下面的问题是,像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是否仍然处在人口爆发期?

北京上海正在强有力地控制人口,不好讲,我们只说说广州、深圳、武汉、成都、郑州这些仍在开门纳客的城市。老实说,这些城市的人口总量都是千万级的,如果放在国外,早已经是极限值了,未来是否仍有增量空间的确要打一个问号。

从历史经验来看,任何一个城市的人口总量,都会受到这样几个因素的限制,一是资源的可承受力,二是技术的约束,三是产业的容纳力。

第一点非常好理解,任何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都不可能无限大,因为城市可利用的土地与水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超过资源的承受力,维系城市运营的成本会指数级攀升,直至崩溃。北京控制人口的一个常见理由是水资源约束,其2300万的人口红线就是根据水资源承受力测算出来的。

大家都知道北京缺水,取水成本远高于国内其他大城市,但普通人感觉不到,因为居民用水是政府保护价,水价未能反映真实的城市运营成本。但我们从特殊行业水价仍然能看出一些端倪,目前北京营业场所的特种水价大约是160元每吨,而上广深杭才多少?12.3元、22元、17元、5.35元。

特殊行业水价未受政府管制,相对真实地反映出北京的城市运营成本。设想一下,如果北京的居民用水也像特种用水那样放开价格管制,可能会导致数百万的人口会因为用不起水而离开北京。所以,如果不是使用南水北调、水价管制这样的非市场化手段,北京是容纳不下2000万人口的,资源对人口总量的约束在北京反映得很明显。

说回广州,地处亚热带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广州,降雨丰富、河网密布,其水资源承受力肯定比北京好太多,人口规模即便达到上海的量级,想必也毫无压力。再来看土地资源承受力,目前广州的市域面积是7434平方公里,禁建区是1718平方公里,限建区是2897平方公里,适建区是2818平方公里。而广州目前的建设用地面积大约是1700平方公里,至少还有1000平方公里的适建区可供开发。

横向对比来看,上海的建设用地面积已占市域面积约45%,深圳大约50%,而广州只有25%,可供建设用地面积远超过上海深圳,这也是广州继续做大人口增量的筹码。

第二点常常被忽略,问大家一个问题,工业革命之前,人类为什么鲜有百万级人口规模的城市?很简单,技术上做不到,那个时候没有自来水管道,离河流太远就喝不上水。还有交通技术也不支持,马车时代,城市半径如果超过5公里,城市就很难正常运行了,因为通勤太难了,不是人人都有马车,而且马车的速度喝耐力都很小。这两项技术都对城市的半径做了硬约束。

工业革命之后呢,取水技术和交通技术都大幅升级,自来水管道的普及,可以让城市的摊子铺得很大,也不影响居民用水。汽车的普及,更直接推动了城市的疯狂扩张,以前离核心区30公里外的地方不可能建设成城市,现在完全没问题。现在是轨道交通时代,别说30公里,50公里都问题不大。

所以,城市的“人口极限值”,或者说“人口红线”不是一个静态数字,而是一个随着技术升级不断突破极限的动态数字。设想一下,如果取水技术进一步升级,比如海水淡化技术成熟,那北京的水资源紧缺也就不成问题,北京也许能够5000万甚至一个亿的人口,但那是很多年后的事情,不是现在的技术可以达到的。

保守点估算,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维系一个3000万人口量级的城市完全没有问题,至少上海已经做到了。广州目前的人口规模是1400万,实际管理人口大约2000万,离3000万的技术极限值至少还有1000万的增量空间。

第三点,产业的容纳力,这个也很好理解,人们来到城市,是要吃饭的,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就业机会提供,即便把人搞过来,也留不住啊。这一点我们必须佩服北京上海,这两个城市以3000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养活了近3000万的人口,一个城市居然能够提供这么多的饭碗,了不起。

广州、杭州、武汉、成都、郑州,我相信你们的人口腹地巨大,只要稍稍释放一些省会城市的福利,把全省30%乃至50%的人口吸引过来,问题不大。无论是资源承受力,还是技术条件,也都能支撑你们成为三千万人口量级的城市,但问题是,你们的产业容纳力够吗?

这需要一个城市具备丰富多彩的产业门类,仅靠一两个产业支撑的城市,其人口总量是做不到三千万级的。广州以及所依托的珠三角城市群,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的经济区之一,提供的就业岗位包罗万象,社会各行各业乃至千奇百怪的人来到这里,都能找到工作,这种丰富性、多元性是广州继续吸引增量人口的前提。

当前,广州还在大力布局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做大做强之后,还能提供数百万级的新增就业岗位。而南沙、增城、黄埔、花都等多个新区的建设正如火如荼,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广州的人口还有很大增量空间。

回到文章开头,我说我们要讲一个新广州的故事,其实这个新广州还没有出现,因为它的建设者是1000万的增量人口,我不知道他们会来自北上深,还是来自成渝汉郑,或者是梅州、云浮和铁岭,但我知道这1000万新广州人的创造力绝对不会输给现在的1400万广州人,他们会创造出更高尖的产业和更璀璨的CBD。

1000万增量人口的涌入,一定会带来波澜壮阔的财富机遇,你仍然处在这座城市的黄金年代。十年前,这座城市的机遇是从900万到1400万的人口红利,今天,这个机遇是从1400万到1800万乃至2400万。

500万人口的广州,它的中心在越秀,1400万人口的广州,它的中心变成了两个——越秀与天河,一个代言着广州大道以西,一个代言着广州大道以东,当人口规模达到1800万、2400万时,它的中心又在哪里?

或者说,未来1000万的增量人口,他们会去到哪里?

未来的广州,可能仍然会疯狂扩张,至少还有300多公里的地铁需要建设,你仍然会看到挖掘机与尘土飞扬,仍然会看到农田变城市、菜地起高楼的奇幻图景。

未来的广州,可能会上演更多凤姐变冰冰、城乡结合部变CBD的地段传奇,这会让现在的你产生极大的不适应,但是没关系,你很快就会适应它,就像越秀适应天河、环市东适应天河北、中信大厦适应广州塔一样,适应的过程是很快的。

相关:孙不熟 广州 人口
作者:孙不熟 来源:城市战争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