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深圳定位
2017-07-04 湾区城市群
深圳作为一个先行先试的经济特区,其定位与功能从来都是与国家战略紧紧联结在一起。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国家战略部署,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点,是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地位与功能的重大举措,是新时期国家重大的战略部署。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圳应努力践行开放、协调、创新、绿色、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定好位,谋好局,主动融入大湾区,积极对接大湾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推动港澳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更紧密地融合发展。
一、粤港澳大湾区与开放发展
湾区经济作为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目前,全世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大湾区,分别是美国的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日本的东京湾区。这三大湾区是全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既是财富的集中地,也是人才的集中地。实际上,相比于其他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无论在人口聚集度还是经济规模上都毫不逊色,现拥有人口近6000万,面积5.6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超过1.4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总额超过1.8万亿美元,并且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年航空客运量超过1.1亿人次,是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湾区城市群,代表国家参与世界上的湾区经济竞争。
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港澳纳入进来,成为中国最开放的一个城市群。港澳实行“一国两制”,既有“一国”的便利,又有“两制”的优势。港澳是世界上典型的“自由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又是单独的关税区,港澳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功能和作用是其他内地城市不可替代的。香港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澳门是世界著名的休闲旅游中心,是中葡商贸合作的重要平台,港澳广泛的国际网络、中西融合的文化都有利于推动国家对外开放,并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把港澳纳入进来,意味着港澳与内地城市的合作与融合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开放”和“国际化”将会是这个城市群的一个鲜明特征。
粤港澳大湾区的愿景,是要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探寻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实现自由流动的路径方法和制度安排。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开放的湾区,可以在为“一带一路”提供资金、人才、专业服务支持的过程中,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整合要素资源,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深圳作为我国最早的也是最成功的经济特区之一,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过37年的发展,深圳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具有一定的地位;深圳又是国家重要的外经贸大市,一大批企业已经“走出去”,在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发展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好作用,通过与香港、澳门深度合作,与湾区其他城市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产业和城市功能分工,为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
二、粤港澳大湾区与协调发展
长久以来,珠江口东西两岸一直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东岸聚集了经济总量的六成以上,而西岸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产业和人口聚集度也较低,东西两岸差异的趋势还一直在扩大,这极大地限制了珠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造成这种不协调、不平衡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交通基础设施,一直没有形成物流人流方面的高效互动,西岸无法像东岸一样承接香港、深圳的产业转移和经济辐射,失去了很多吸引技术、资金和人才等经济社会资源的机会。近年来,东岸的城市受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迫切需要加大与西岸城市合作的力度。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将实现基础设施的进一步联通,大交通格局的形成将有利于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发展。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重要基础设施的落实,将改变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沟通困境,深圳将成为深莞惠、珠中江和广佛肇三大城市组团之间的重要连接点,成为珠江口两岸三大国家级新区(自贸区)的重要转换节点。珠江口两岸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变,将使深圳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使深圳在大湾区中获得更大的市场和腹地。
什么样的空间形态最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协调发展?有关大湾区的空间形态,最近有很多的研究,也形成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比如“层级划分法”,即把粤港澳大湾区按照核心层、外围层、辐射层构成的三个层级划分;比如“轴线划分法”,即把粤港澳大湾区划分为中轴、东轴、西轴三个轴线;还有“核轴划分法”,即把粤港澳大湾区划分为核心区、轴线区和中心区。无论哪种划分方法,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协调发展,就要摒弃长期以来在大湾区内存在的“龙头之争”的思维模式,这个思维模式是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的一大障碍。在互联网时代,区域网络都是多中心,争论谁是中心没有太大的意义。粤港澳大湾区就是“多中心”的城市形态,应打破行政区划,按照大都市圈发展的规律进行规划,才能实现都市圈的“有机增长”和“都市群落”,才能形成区域合作的“利益共同体”。
深圳要当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促进派,要带头探索大湾区都市圈“利益共同体”的体制机制。在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中,深圳要处理好与广州的功能分工的关系,共同建设好广深科技走廊;不仅要与香港深化合作,共建港深都市区,而且要加强与澳门的合作,使深澳合作成为联结珠江口西岸和东岸都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不仅要推动深莞惠的一体化发展,而且要形成“3+2”的都市发展群落,带动河源、汕尾的发展。
三、粤港澳大湾区与创新发展
相比世界上其他的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是最具有“创新气质”的,是世界重要的科技产业、金融服务业、航运物流和制造业中心,拥有比较完备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可以实现从理念、筹资、研发、制造、产业化等“一条龙”的创新全过程,在未来大湾区发展中,将成为具有活力的、创新的科技型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区域,表现出领先的创新能力。大湾区是全国制造业的重心所在,也是制造业率先实施创新驱动、走向智能高端制造的先发区域。大湾区内有较多的国际一流大学、国家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等基础研发机构,汇聚了众多国内、国际高端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基础资源。特别是香港的大学,在国际排名中都是比较靠前的。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16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香港在全球排名第14,在亚洲排名第3,仅次于新加坡和韩国。粤港澳大湾区专利授权数占全国比例为15.3%,超过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在美国的占比。
粤港澳大湾区应成为全球科技产业创新的中心,在全球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中起到引擎的作用,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策源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快推进,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深入发展,创新要素和跨国资源流动愈发活跃,开放融合创新已是大势所趋。港澳的自由经济、开放市场和国际网络,为湾区吸引和连接世界科技人才、企业和资金,创造了便利条件。大湾区要成为全球高端科技资源的汇集地,就要发挥港澳在科技资源“超级联系人”的优势,建设跨境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对接世界创新要素,融入世界创新系统,成为国际化水平极高的创新生态系统培育地。
深圳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市,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深圳已经涌现出一批领先世界的创新型企业,包括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华大基因、大疆等,这些企业的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占全国的一半,接近韩国的申请量,这些企业作为“知识外溢”的传播者,在大湾区的创新驱动中,将发挥带动作用。深圳在政策创新、能力创新、产业创新、开放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为全国探索了很多经验:如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设立科技基金和财政扶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营造开放创新、合作创新的良好创新环境,吸引国际科技公司入驻深圳;实施“孔雀计划”、人才安居工程、住房租房补贴政策、留学生创业支持计划等,吸引高端创新人才向深圳汇集,这些改革措施同样对大湾区其他城市有所借鉴,形成“政策外溢”效应。
四、粤港澳大湾区与绿色共享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的愿景之一是要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共建优质生活圈,实现绿色共享发展,使大湾区内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所有居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六年前,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就已经提出:“深化粤港澳合作,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加快共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步伐。” 在国家的“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地明确提出:“支持共建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
2012年,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编制发布《共建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提出大珠三角地区共同构建一个绿色、宜居、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城市群,为区内居民提供洁净、舒适、便捷、高效、人本的优质生活环境,打造优质生活圈,提升大珠三角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
城市群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中的重要形态,其目标是要形成高效通勤一体化发展的都市圈。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建设19个城市群,规划的内容既有空间、又有产业,也有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体制机制,基本上是一个综合性的规划,超出了经济和产业规划的内容,其中,“绿色城市”是城市群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优质生活圈,就应特别注重大湾区的生态环境和流域治理。
人们一般的印象,世界上的湾区,无论是大湾区,还是一些小湾区,房子都比较贵,为什么?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环境优美、出行方便、居住舒适的地方。住在湾区里,不仅居住环境好,空气清新,绿色环保,而且宜居宜业,生活在湾区的居民综合幸福指数比较高。
深圳是绿色发展的典范城市。“十二五”期间,深圳PM2.5浓度从4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9.8微克/立方米,灰霾天数由年112天降至35天,深圳将绿色低碳融入城市规划、产业政策、建筑设施、交通运输等各方面,探索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的激励制度和政策体系,对大湾区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总之,粤港澳大湾区对深圳未来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深圳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服务和支撑的同时,也使深圳在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动力和新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