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建言

大疆董事长李泽湘:在大湾区打造中国的斯坦福

2017-06-20 湾区城市群

QQ截图20171130112835.jpg

6月20日,在香港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上,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泽湘表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利用灵活的机制,创办私立大学,打造中国的斯坦福大学,辐射“港深莞”地区,让粤港澳湾区成为新的硅谷。

李泽湘表示,香港有很多好的大学,也有很多科研成果,关键是这些成果要转化出来。他建议,香港要利用灵活的机制,建立私立大学,放到香港和深圳共同发展的科技区河套地区,在这个地区打造中国的“斯坦福大学”,透过这些知识和人才,将新技术技术落地“港深莞”地区,让这个地区成为世界的新硅谷。

李泽湘进一步解释,“港深莞”,即香港、深圳、东莞三个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趋势之下,“港深莞”应当联合发展,抓住这个区域里完整的制造业体系,3亿多人口的本土中产阶级市场,以及逐渐成型的互联网+效应。他说,这三个城市优势互补,各具特点,从产品创意到样机速度快,且成本低。

李泽湘还建议,当下已进入智能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发展智能中心,打通机器人产品制造、新能源车、智能家居与智能物流等产业,“港深莞”可以发展智能芯片协同创新和产业中心。

以下为李泽湘发言实录:

陈伟鸿:大湾区的建设是我们刚才开场视频短片的关键词,也是我们今天这场论坛的主题词。各位下午好!欢迎大家继续带着对大湾区建设的关注出现在我们论坛的现场。

今天上午,我相信所有来到我们论坛现场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收获满满,而今天下午的论坛时间,我们更有相当多重量级的嘉宾持续的加盟,所以今天下午的精彩同样值得期待。我们这里特别感谢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女士、香港科技园公司主席罗范椒芬女士、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卫、大疆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汪滔先生,谢谢你们来到我们的现场,谢谢各位!

今天下午我们的论坛将围绕着“人才和创新机制”等等方面展开,我们遍邀了世界知名学者、研究专家和实践者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们在湾区建设方面的心得。今天下午的论坛首先邀请的是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李泽湘教授,让我们一起听听他对大湾区的期待。掌声欢迎!

李泽湘:谢谢各位!谢谢马化腾同学的邀请。今天我想从香港科技大学一个教师的角度谈一谈我对大湾区的认识,还有对未来的期望。

在开始之前,我要非常的感谢马化腾同学,他把大湾区概念从民间讨论、议论提升到国家的层次,引起了国家高层乃至世界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他也为在大湾区的年轻人提供了无法想象的机会。这是大湾区的作用。

今天在几个嘉宾讨论的时候,大家对大湾区有个定位我觉得非常认可,要成为科技创新2.0的版本,科技与文化、艺术融合的未来的城市。我要讲一点,“怎么实现前面这些嘉宾们描述的未来”?我的观点,应该以创新教育来推动创新产业的发展,使得大湾区的核心地带“港深莞”能首先冲出来,成为世界的新硅谷。

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左边的照片是旧金山湾区,它里面有一个最核心的是硅谷,右边这个照片是我们的大湾区,它里面有一个核心的地带是香港、深圳和东莞,我们知道香港是国际都市,深圳是中国的硅谷,而东莞是世界的工厂。这三个地方优势互补,只要抓住这个重点,我觉得就抓到大湾区发展的核心点。我1992年来到香港科技大学,我说在香港的教育、研究到产业,讲的俗一点产学研结合这条路,我在香港探索了20多年,在深圳创办固高,还有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也经历了20多年。最近10年我又在东莞的松山湖创办了一些公司,再加上机器人产业基地,同时也创办机器人学院,所以走的是产学研结合的路。

大家可能觉得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真正要做这一点真不容易,过去深圳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深圳的大学和深圳的产结合起来,我觉得还没有做到这一步。倒是香港科技大学的一些学生跟科研,跟深圳的产业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系列不错的成果。怎么把这些成果总结起来上升到2.0的版本,我觉得这是马化腾非常了不起的见解。

很早提出这个观点,是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嘉炜,那时候在深圳创办深港产学研基地,因为他曾经担任旧金山州立大学的校长,他提出这么一个观点。所以经过20多年的探索,终于到今天,最后上升到2.0的版本。这是我觉得今天这个论坛最重要的突破。

下面我从自己对这个地区的优势的认识。这是我上面讲到的,也是很多嘉宾提到的,我们这里具备世界最完整、最具竞争优势的制造业体系,我们有3亿多的中产的本土市场,每年芯片的消费,中国进口2300多亿,有一大半在深圳这块小范围内。第二个是由马化腾提出的“互联网+”的效应,正在快速的在整个大湾区、整个中国得到推广,使得我们整个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第三个三个城市优势互补,各具特点。我们从创意到样机到批量的速度跟旧金山的硅谷比起来,至少是它10倍的速度,而且是1/10的代价。所以说这个竞争优势把它发展到极致,这是我们了不起的竞争优势。这是怎么把这些优势系统的综合起来,实现我们2.0的目标。

具备了这些优势以后,还有哪些技术性的革命带来新的机会?技术性的革命,我们叫颠覆性的技术,现在也出现了,这是智能技术、智能时代。智能技术、智能时代有很多种称呼,有人说是AI时代、有人说是机器人时代、有人说是数字时代,都没有关系,都是一个山或者一个Coin的两个方面,这里面主要包括芯片技术的突破,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突破,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还有就是生命科学也已经数字化了。所以这四个轮子将是驱动大湾区、驱动智能时代发展的最有力的发动机。

我们可以想象,在大湾区将出现一大批优秀企业,知名的世界品牌,这里包括智能产品与系统,我们讲的从芯片传感器到人工智能软件的应用,物联网可穿戴,AR、VR、无人机等等,也包括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技术来提升改革我们的传统制造业工厂,也将通过这些技术的融合,新能源车、智能驾驶、智能物流,它会出现无人机、无人船,所有无人的东西。王卫同学在这里,他下面40多万人,每个送货工被别人欺负了,他都要站起来打抱不平,这不是好玩的事。我们希望以后用无人机、无人车、智能的物流来做这些事情,所以这就是未来大湾区我们可以想象到的东西。

上次马化腾、沈南鹏和特首有一个晚宴,原创是马化腾同学,他说香港可以打造一个国际创新中心,以香港的高校、研究所、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数码港作为物理空间,再把它延伸到河套,眼神到深港和深莞的科技园区去,作为我们的物理空间。这些企业,一个是国际公司、研究所要进入中国,把它的切入点放在这里。二是中国本土的公司走向国外,它的国际总部放在这里。三是本土的创业公司通过本土的学校、教育,一个一个发展起来。所以要使这三类品牌企业起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政府必须做什么样的事情才能使得这个梦想城镇?刚刚很多人讲了,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需要“人”,尤其是智能时代的科技人才。

上次一个大学(英文名字)计算机系院长过来,他说,CFU(音)要帮助美国培训一百万人工智能工程师。一个公司(英文名字)的CEO要培训10万深度学习工程师。我们的好朋友(英文)有五千人工智能工程师,所以我们在香港这么多年就不多,这些人去了美国、硅谷,少量的被一些大公司挖走了。所以我们这方面的人才积累,说实话是很有欠缺的,所以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

创业的文化,香港有很多专业的人才,但是科技大家都对金融、律师非常看重,但是对科技、创业的文化并不多,这个问题解决必须从娃娃抓起,我们要创立一批新型的科技中学。所以,怎么改革我们政府的科技政策、移民政策,很多优秀的人要来香港,但是移民局的速度实在太慢,很多的障碍。其他的东西我就不说了。

下面我就讲三个小目标,我们把它实现,我们的大目标就扣进一步。很多同事在构思,香港应该成立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把国外的优秀人才,不管是短期或者长期吸引到香港跟深圳这里来,我们培养一大批也许不是一百万,至少是相当规模的机器人+人工智能的技术人才。通过一个、一个行业融合起来,打造这些技术的孵化的前期,这样帮助香港工业4.0再工业化提供技术的支撑。所以这是第一个小目标。

第二个小目标,我们知道在过去30年,中国还有整个大湾区,我们吃够了没有芯片的苦头,我们的家电、计算机、手机核心一直自己没有拥有,大家也看到了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在未来十到二十年,我们将有机会重新定义智能系统、智能终端,有了这个定义墙,我们就有可能带动智能系统所需要的智能传感器、智能芯片、智能的东西。这是我觉得香港跟深圳、东莞联合起来可以解决30年没有解决的问题,叫港深莞智能芯片协同创新和产业化中心。我们也在整合一些资源进入到HKX,也投了很多这方面的项目,但是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抓住的核心。

最重要的一点,最后所有的东西都是人。虽然我们有几所在世界排名很前面的大学,但是说句实话,这些大学都是在论文的发表排名上不错,但是论文科研成果怎么和产业结合起来,还是非常小的一部分。我记得当年从香港科大到深圳创业的老师,去了一批,最后大部分又退回来了,因为各个学校都要用发表论文作为一个考评的结果,所以很多老师没办法去把它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所以我说我们走出了一些不错的例子,也是通过香港科技大学一门机器人设计的课程,就是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生在一块通过动手,学会了一些动手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里面出来了一批创业者,包括像大疆等等。

这个趋势实际上是在很多美国的高校也都在探寻的,乔布斯死了以后,美国创业者说,我们需要更多的乔布斯。怎么用系统的方式,用我们的工程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乔布斯。新型的创业人才需要把不同的知识整合起来,能够快速行动,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著名的创业者都是有类似的背景,我们也看到很多世界很好的例子出来,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可以吸收借鉴,整个的培养模式将是从传统的模式转化到以问题为导向,多学科融合,基于项目的学习,国际视野和品位,只有做到这四点,我们才能够实现工业4.0,培养不是打造山寨,而是国际品牌的人才。

我的第三个小目标就是希望能够利用香港灵活的机制,建立一所私立大学,以设计思维培养这种创业人才为主,可以把他放到核桃地区去,服务大湾区,能够把其他的学校也带动起来,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过来,他们的科研成果可以进入孵化器,也可以集成更多的人才知识在这里面。最后使得这些技术能够在香港,能够在深圳,能够在东莞落地,所以我们的2.0目标也就实现了。

这是我的几个简单结论,抓住核心,核心的核心就是人才,人才的核心是新型的大学。我的梦想跟马化腾同学,跟在座各位年轻人是能够真正把这个地区打造成为世界的新硅谷,谢谢大家。

相关:大疆 李泽湘 大湾区
作者:耿荷 来源:腾讯财经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