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引领 创新驱动

2017-07-04 湾区城市群

《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于7月1日上午在香港签署,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签署仪式。

深港产学研基地深港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克科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次框架协议定位为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创新发展引擎,为港澳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协议签署为五年期,这个时间落在了纸上,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对于五年内怎么样真正促进粤港澳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在这样两个制度,同时又是三个关税区的背景下,怎么做的更好,所以要完善创新合作机制,成为合作宗旨的目标,而且必须是互利共赢的关系。”

划定7大重点合作领域 基建是排头兵

框架协议特别划出七大重点合作领域。包括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培育国际合作新优势以及支持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感受最大的,是基础设施建设。这次部署了更多的空港,海港,国际性开放平台。” 张克科表示,通过协议可以看出,合作本身不是单向的,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合作,而想达成紧密合作,基于基础设施之上的互联互通显得尤为重要。“在细微的周边关系方面,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莲塘的西部通道开通后,把整个广东和香港澳门紧密联系在一块。但是基础设施之上,怎么能够互通互达,特别是人员流动、物流、信息流方面,我们也要持续关注。”

最高对外开放标准 特殊自贸体系CEPA再升级

“在框架协议的重点合作领域内容中,建立14年的的CEPA(内地与香港、澳门单独关税区之间签署的自由贸易协议,也要再次升级。”张克科说,协议的宗旨,一开始就提出了要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形成完整的向一带一路开放,向次区域的粤港澳大湾区开放,以及重点领域的完整开放体系。“这个是最高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标准, 不是简单的自贸区,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新区这样的单向的定义。”

破解区域本位主义 形成差异互补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更新的框架,以前最多是各区域之间的关系,是类生性发展”张克科说,以前受到行政主导的体制影响,各区域之间竞争同质化非常强。但香港澳门进来以后,视角也要变得不一样。“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的外向型开放的大格局。大家要找到自己不同的定位。所以这次,我们重点合作区域沿用这个方式,做布局,比如横琴、南沙和前海,已经形成基础,同时,泛珠江三角洲规划中,其它合作示范区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加强引擎内的小引擎建设

“亮点中的亮点是在重大平台方面的建设。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中山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还有最新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为合作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在张克科看来,最值得一提的正是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这个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地理位置和其它区不一样,正好在深圳香港跨境边界,深圳已经明确土地交给香港政府管理,并且建立联合管理机制,能够给香港带来新动力,是能给粤港澳大湾区带来新引擎的规划。”

对标世界三大湾区 粤港澳打造新增长极

张克科认为,由于历史原因、地理位置构成等因素,每个湾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其它湾区经济相比, 以1%的土地,创造了全国12%G D P的粤港澳大湾区,更重要的其实是要做到理念的创新。“我把粤港澳大湾区比作是像北京四合院,是门户之间的关系,我想最重要的,我们要拆门开窗,我们到底要做集群城市还是城市群?更多的要协调一致,不可能人人都上,也不能人人都干一样的事。”

相关:粤港澳大湾区
作者: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