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建言

香港角色:大湾区的中环--何志平

2017-03-14 湾区城市群

QQ截图20171128113115.jpg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度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这显示,在经过多年的酝酿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已经蓄势待发。

  

大湾区城市群是什么概念?它意味着创新科技的领头羊,经济金融的竞争力,人流物流的顺畅流通。世界公认的三大湾区,三藩市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就是例证。我十年前就断言,未来最具竞争力的可能是以城市联盟为主体的区域板块,换言之将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中国多年来发展区域经济,一方面期望通过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和影响落后地区,同时,更是期待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充分拓展各种资源,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经济带,参与国际竞争。从最早的珠三角、长三角到环渤海,多有这样考虑。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在中国所有区域城市群经济带中,具有独一无二的条件:广州的厚重;深圳、珠海两个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五大城市各具特色,各有优势。这里理应是最灵活、开放度最高、包容性最强、最充满活力,最凝聚人气的地方。

  

粤港澳大湾区给香港机遇

  

这三十年,珠三角不孚众望,开闢一片新天地。从经济总量来看,广州和深圳已经即将与香港等量齐观。特别是毗邻香港小渔村的深圳发展更是惊人,1980年深圳GDP只有1.9亿元人民币,2016年突破1.93万亿,37年增长了1万倍。而深圳的科技创新也有了中国“硅谷”美称。除了广州、深圳,内地媒体报道说,如今珠海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经济总量相当;佛山直追阿姆斯特丹,东莞已经超过拉斯维加斯,中山已经超过日内瓦,惠州已经超过德国不莱梅,肇庆与英国的利物浦相当。与珠三角勃勃生机的发展相比较,香港的发展已经显露疲态,迟迟冲不出瓶颈。

  

我没有GDP崇拜,对于GDP多一点少一点我向来不以为然。邻居的发展,我击掌叫好,因为他们的成长是我们的福音,他们的发展可以带动我们的进步。他们与我们并非竞争关系,我们应形成合力,把目标瞄向世界。

  

今天,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将粤港澳这个湾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意味着中国经济最富有生机、创新科技最富有成效、加工配套最为完善的地区再度迎来歷史性的发展,目标直奔“世界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了香港千载难逢的机遇,甚至可以称为香港最后的机会——保持国际大都市、保持在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优势的最后机会,闯出瓶颈海阔天空的最后机会。香港是进是退,在此一举。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关键词是融合,本质是协同发展。也就是说,区域内城市需要互相信任、分工合作,各尽所长,各补其短,形成合力,共同发展。与三藩市、纽约和东京三个大湾区城市群不同的是,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地域也是一国之内,但两个特别行政区与珠三角之间的边境,毕竟客观存在。香港有人视跨过深圳河为畏途,而思想上的“边境禁区”,更是根深蒂固,把融合看作“自杀”,井底之蛙看天,处处以所谓“先进”来抗拒协同发展。这个“禁区”不解、心魔不除,香港很难融入大湾区建设。跨过深圳河天高地阔,若再跨不出这一步,香港就只能在大湾区建设这列高速发展的列车之外,独自踟蹰。

  

在带动珠三角发展中壮大

  

这并非危言耸听。多年前我就建议,香港应融入珠三角的发展,将香港变成整个珠三角的“中环”,做最好的金融、最专业的服务。把专长和特色发挥到极致,以香港优势,在带动珠三角发展中壮大自己。令人失望的是,众所周知的原因,香港放不下“高贵的身段”,走不出“头脑的禁区”。错失一波发展良机。没有香港的助力,珠三角的发展之花依然繁盛。珠三角或许可以没有香港而精彩发展,但香港不然,没有广大的内地腹地,没有内地巨大的市场,香港永远只是一个蕞尔小岛。当我们喋喋不休、如数家珍般地述说诸多优势时,我们只是把宝剑放在匣子里任其生锈,珠三角的“中环”角色不会永远给我们保留。不进则退,今天香港的吸引力显然在消退。香港在珠三角的角色和地位会不会正在沦为珠三角的“山顶”,虽然美轮美奂依旧,但却不能引领珠三角金融与服务了。我们当深思,更当警醒。

  

香港必须放下妄自尊大的架子,自以为是的面子,必须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中去。当整个珠三角城市群都发展起来了,香港还有退路吗?我们还有什么拱手交出去?金融中心的桂冠?恐怕,到了那一天,香港变成珠三角的“鸭脷洲”,除了地价不断飙升以外,都不会有人再感兴趣。

  

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

相关:香港 大湾区 中环
作者:大公网 来源:大公网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